七、只能无条件信受

七、只能无条件信受

可见这句弥陀名号的境界是佛跟佛的境界,不是菩萨乃至声闻、缘觉所能想象的。所以,对这句名号不管了解不了解,我们只能无条件地信受;如果要等到了解了才来接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是我们所了解的境界。

“信受”的“信”涵盖什么呢?涵盖“无功用”,因为不是了解之后才信,是服从权威的接受。

所以,我们对于佛法,对于传承祖师所讲的,就应该抱着无条件地接受这种态度,而不是在心中打一个问号,甚至认为“虽然经典、祖师这样说,可是我的见解跟他们不一样”,这就不是佛弟子了。

 

持名是多善根福德

《阿弥陀经》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也就是说,少善不能往生,多善才能往生。虽然经文中没有说明什么是少善,不过说出多善就是“执持名号”,也就是说,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这就显示除了执持名号之外,一切的定散二善都是少善根。

少善根、多善根的比较,在哪里有开展呢?在《观经》。《观经》最初说定散二善,到了流通分,只留下念佛一法,作为往生正定之业。这正说明定散二善是少善根,不能往生,而殷切地劝导称念佛名,来显示念佛是多善根,所以,善导大师就解释说“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因此,古德将《阿弥陀经》视为《观经》流通分的开展,所以才说《观经》的结尾就是《阿弥陀经》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