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往生论注》释此言:“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暗也。”
这里昙鸾大师解释说,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是阿弥陀佛智慧的外相,光明与智慧是一体的,只是体与相之别而已。
(一)弥陀光明无有障碍
光明有什么作用呢?光明是遍照十方世界,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角落没有弥陀的光明,因为弥陀的光明没有障碍,不受有形的障碍,也不受无形的障碍。有形的是物质界,譬如说这个世界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须弥山、阿鼻地狱。这些都能够透彻,也能够救度那边的众生,也就是光明能够到达阿鼻地狱,不受阿鼻地狱众生罪业的障碍,而把他们救度到极乐世界;从无形的精神界来讲,不受我们烦恼的障碍、无明的障碍、天魔的障碍、冤家债主的障碍:众生内外都不受障碍,所以说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
无明、黑暗是厚薄之别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言:“无明有二种:一者厚,二者薄。薄者名无明,厚者名黑暗。”
这样说来,无明与黑暗是一样的,只是有厚薄之别。不管厚也好、薄也好,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明都能破除,使他消除无明黑暗,使他获得佛的智慧,断除贪瞋痴。
《无量寿经》言:
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
此之“道”者菩提果,“德”者涅槃果;断除无明,证悟涅槃之意。“生死根本”者无明,一生净土,即断无明黑暗,永不生死轮回。
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极乐世界是依报,阿弥陀佛是正报。佛的境界是“依正一如”,同时,佛的境界是“名体不离”,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等同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名号的无碍光明就是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能够使我们到了那里就能“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所谓“无为自然”,就是天生自然,不假造作功用。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就能“长与道德合明”。这里的“道德”两个字,是引用我们中国《易经》的名言,可是它的意义是在解释佛法当中的“菩提、涅槃”。我们本来心中充满了无明黑暗,可是到了极乐世界,无明碰到极乐世界的光明,当下就消除了。
一光才照,千年暗去
无明的消除,并不需要经过长久的时间。人身上有病,所谓“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病很久了,没办法一吃药马上好,要有时间性。但是我们的无明黑暗,我们充满宇宙的业障,受阿弥陀佛无碍光明的照破是立即的、当下的。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也说:“光若暂至,即便明朗;暗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
弥陀光明能破暗满愿
同时,往生极乐世界是随意自在的,昙鸾大师也解释说:
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表示弥陀光明名号有“破暗满愿”的功能。破暗,如刚刚所讲的“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没有贪瞋痴及种种业障的苦恼;同时能满我们众生的愿,满愿。
一般人最根本的愿就是寿命长久,希望能长寿不死、青春永驻、健康没病,甚至能有智慧福德、能富有尊贵,能有种种丰饶的物质享受,这些林林总总的愿,一旦到了极乐世界,没有不满足的。为什么?极乐世界是如意的世界,寿命固然与阿弥陀佛一样是无量寿,衣食及所有一切物质也都是随心所愿,所谓“天衣应念至,玉食自然来”,一切如意。
“如”者,契合、相应、随顺之意。
“如”就是契合、相应、随顺,契合、相应于阿弥陀佛的光明功能,随顺于阿弥陀佛的光明功能。
“如来”者,阿弥陀佛。“光明”者,阿弥陀佛之光明,即十二光。
如《大经》言(《圣教集》77页):
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无量寿经》自古以来在中国相传有十二种翻译,保存下来的有五种,即五本异译。有关赞叹阿弥陀佛佛光的功能,康僧铠所译的《无量寿经》举出十二种,其他同本异译赞叹佛光也有超过十二种的,不管十二种还是超过十二种,总之佛德无量,当然光明的功能也是无量,只是概括归纳为这十二种。
在此以“无碍光”总摄其余佛光。
天亲菩萨在这里举出“无碍光如来”或“无碍光佛”,来含摄阿弥陀佛的其余十一种、乃至无量种光明的功能。
在这十二光当中,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这三种光是所有光的体,其他都是功能作用。“无量光”是就竖的来讲,显示阿弥陀佛的光明在时间上是超越过去、现在、未来,持续存在,永恒存在,永不消失,永不变化,所谓“竖穷三际”;“无边光”则是就横的来讲,在空间上充遍任何方位、任何地方、任何国土、任何世界、任何境界,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所谓“遍满十方”;“无碍光”是指阿弥陀佛遍满十方三世的光明救度是无能障碍的,因此,举出救度十方三世无所障碍的光明就能涵盖其他的光明了。
(二)光明是佛智慧之相
“智相”者,佛光明是佛智慧之相。佛智是体,佛光是相,破暗是用(无碍故)。
如来光明智相,“智”是指阿弥陀佛的佛智,是就体本身来讲;“相”是指阿弥陀佛的光明,因为有体必定有相,有相也必定有用。阿弥陀佛光明功能作用是无碍的,因为无碍,所以能破我们的无明,能断我们的生死轮回,能救我们离娑婆到极乐,能让我们快速成佛,这些都是佛智光明的作用。
佛智者,弥陀之五智,如《大经》言(《圣教集》128页)“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弥陀这五种智慧,总的来讲就是第一种——佛智,“佛智”涵盖下面四种智。而四种智当中又以“不思议智”为体,“不可称智”是就阿弥陀佛的自利来讲的,“大乘广智”是就阿弥陀佛广度众生来讲的,“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是就阿弥陀佛威神光明不可思议来讲的。
又,《小经》言:光寿无量,故名弥陀。此唯举光,寿体光用,举用摄体故。
《阿弥陀经》对阿弥陀佛这句佛名的解释,是以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来解释:“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但是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只举出光明,没有举出寿命,为什么?是因为“寿体光用”,寿命是弥陀之体,光明是弥陀之用,这是就寿跟体来论体用,所以“寿体光用”。在这里只要举出光明之用,就自然涵盖寿命之体。
智慧——实相身,法性法身,真实功德相,弥陀自利之德,弥陀成佛因果,无碍光自体。
光明——为物身,方便法身,不虚作住持,弥陀利他之德,众生往生因果,无碍光照用。
这些名相与教理,在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里都有,智慧的体、光明的用就涵盖这些教理。
智慧——实相身,法性法身
“智慧”属于二种佛身当中的“实相身”,也就是“法性法身”,同时也是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相”,不是人天凡夫的虚假功德相。阿弥陀佛由于成为正觉而有巍巍殊妙的威神智慧光明,因此智慧是属于弥陀的自利,也就是弥陀成佛的因果,也就是无碍光明的自体。
光明——为物身,方便法身
“光明”是智慧的外相,是“为物身”,就是救度十方众生的光明名号,在二种法身当中就属于“方便法身”,也就是昙鸾大师所讲的“不虚作住持功德”,意思是永远能够以遍照光明摄持念佛众生,直到他们成佛,不虚假,不空过,这叫“不虚作住持”。所以,光明是弥陀利他之德;有了这光明,我们就能往生成佛,所以,光明也是无碍光之照用。
(三)大悲无倦常照我身
或许有人会疑惑:“既然阿弥陀佛的光明是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为什么我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以来,却从没有看过阿弥陀佛的光明?”源信大师有一段法语形容得很好:
极重恶人无他方便,唯称弥陀得生极乐。我亦在彼摄取之中,烦恼障眼虽不能见,大悲无倦常照我身。
就是说我们这种没有出离之缘、极重浊恶的众生,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同时,在今生今世也蒙受弥陀无碍光明的照摄,所以说“我亦在彼摄取之中”,只是“烦恼障眼”,所以“不能见”;虽不能见,但“大悲无倦常照我身”,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不会倦怠、不会厌舍我们,还是不断地照摄念佛之人。
在十二光德当中,无量光就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另有不断光,不断光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分分秒秒永恒不断地照射着念佛之人,只是我们贪瞋痴凡夫见不到。
见佛二种因缘
要想见佛,也是要有某种因缘。有两种因缘:一种是佛力加持,另一种是临命终时就能看到佛身佛光。
佛力加持就如同《观经》第七观所讲的,当释迦牟尼佛要为韦提希夫人讲说除苦恼方法的时候,当下阿弥陀佛就现身在空中。因为《观经》是应韦提希夫人所请,要求释迦牟尼佛为她讲除苦恼的方法。当释迦牟尼佛要为她开示除苦恼的方法时,阿弥陀佛就显现在空中。经文描述说:“弥陀伫立空中,光明炽盛,不可具见。”阿弥陀佛虽遥遥出现在空中,但他的光明广大炽盛,凡夫肉眼没办法完全睹见。简而言之,韦提希夫人之所以得见弥陀,这是由于有释迦牟尼佛佛力加持的缘故。
就我们来讲,我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与诸圣众现在其前,那时就会看到。总之,光明就是名号,名号就是光明,当我们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时,就时刻蒙受弥陀无量光、无碍光、不断光的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