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号能破暗满愿
如彼名义——《论注》释此言:
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这就是名号有破暗满愿的功能。我们在称念佛名了,但感觉到无明烦恼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一天比一天深厚,这正是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对内心的观察比较敏锐,所以会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烦恼只有增长,没有减轻。这里讲破一切无明,而自己的无明只增无减,何况是破?一点都没有破除、减少啊!
其实是这样的。刚刚讲到《大智度论》说无明有厚有薄,同时,无明当中有烦恼无明,也有痴无明,“痴无明”就是贪瞋痴慢疑的“疑”,凡夫往往会对某些人、某些事怀疑,尤其越是重要的事,内心的怀疑就越深。可是我们对阿弥陀佛的怀疑,是会被阿弥陀佛的光明名号消除的。一方面,我们就教理去深入探讨、融会贯通,也能够信受只要众生称念就必得往生而没有怀疑;一方面,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在无形之中,对弥陀的救度也会破疑生信。不过,通过对这句光明名号的理解体会,比较容易破疑生信。
先破疑无明,自破总无明
所以,这里所讲的“能破众生一切无明”,首先是破对弥陀怀疑的无明。这种无明如果破了的话,一切无明,也就是不管厚的无明、薄的无明,无始的无明、根本的无明、枝末的无明,都会破。无明有总的无明及别的无明,总的无明就是无始的无明,别的无明就是对弥陀的怀疑。我们对弥陀名号理解、贯通,就能破除对弥陀的怀疑而生信;对弥陀启信,别的无明就会消除;别的无明消除,总的无明往生之后也都会消除。意即:在此娑婆世界先破对弥陀怀疑的别无明,一旦往生极乐,则自然能破总无明。
先满往生别愿,自满其他总愿
“能满众生一切志愿”,志愿也有总、别两种,众生的愿望非常多,这是总愿;而别的愿望就是愿生净土这个愿。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必满往生弥陀净土的愿;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其他的愿也都能圆满。
(二)“义”者,弥陀之体
“名”者,阿弥陀佛之名。
“义”者,阿弥陀佛之体,即光明智相。
这里的“如彼名义”,“名”就是阿弥陀佛这句有声音的六字洪名,“义”就是指阿弥陀佛名号的内涵,也就是阿弥陀佛本身、阿弥陀佛之体,就是前面所说的破暗满愿的光明智相。
(三)全体施名,称名契体
全体施名,弥陀因之成佛;称名契体,众生因之往生:合此而成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全部的功德,也就是阿弥陀佛的佛智,都放在他的佛名里面了,阿弥陀佛所有的万德,通通容纳在这六字洪名当中。如果阿弥陀佛没能完成正觉的佛名,阿弥陀佛是不能成正觉的;他一旦成正觉了,阿弥陀佛的佛德就全体容纳在这六字名号中。所以,完成了这句名号,才能成为阿弥陀佛。《无量寿经》解释阿弥陀佛的成佛因果,是由阿弥陀佛发了五劫思惟四十八大愿之因,及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之缘,才成就了这句阿弥陀佛正觉之佛名,所以,这句佛名是阿弥陀佛成佛的因果。善导大师解释为“大愿业力”,也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具足阿弥陀佛的大愿、大业、大力。
“称名契体,众生因之往生”,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所成就的,布施给十方众生,只要十方众生专称弥陀佛名,不管众生知与不知、信与不信,就自自然然契合阿弥陀佛的佛体,也就是契合阿弥陀佛的佛智、阿弥陀佛的光明。当然,如果他不知道或不相信,就很难尽形寿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但不论如何,称名的本身是与弥陀光明智相之体相应、相契合的。也因为弥陀成就阿弥陀佛之光明智相,呼唤众生来专称、来随顺,所以,弥陀的成佛与众生的往生这两者合成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所以,“南无”就是归命的众生,“阿弥陀佛”就是归命众生往生的功德资粮,也就是正定之业。
(四)善导大师六字释
善导大师言: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这六字名号,善导大师解释“南无”就是众生的归命,就是众生将生死轮回、烦恼业障、污秽的生命,完全归顺、投靠阿弥陀佛清净庄严、永恒不灭、自在无碍的生命。归命的本身带有发愿回向之义,也就是回转愿生极乐世界的含义。
夹善回向、直尔回向
回向有两种,一种是“夹善回向”,一种是“直尔回向”。
“夹善回向”就是修诸功德,以其所作功德回向,作为阿弥陀佛来接引他的交换条件。如果没有这些善事功德,就没有东西可以回向,因为他并不是像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专称弥陀佛名来往生。
“直尔回向”就是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是回转向着极乐世界,称名是因,往生是果,无需其他功德。如是因,自然有如是果,所以,归命、称名的本身,自自然然就有发愿回向在里面。因此善导大师解释“南无”有归命及发愿回向两种含义。这两种当中,以归命是“南无”的主要含义,只是既然是归命,自然就有愿生之心。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是归命众生的行,往生极乐世界的正业、资粮、功德,通通在“阿弥陀佛”四个字里面。因此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具备了往生的修行、往生的功德。所以善导大师说“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因为六字名号有这种含义、功能,所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五)名号光明一体义
名号,有声光明;光明,无声名号。
名号为我而成,光明为我而现。
这句“尽无碍光如来”名号也好,“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也好,跟光明是一体的,所以说“光明智相”。只是,名号是有声音的光明,因为名号有文字可以眼见,有声音可以耳闻,有声音可以口称;光明没有声音,耳不能闻,口不能称,眼不能见,可是它又是与名号一体,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光明是无声的名号。
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惟、永劫修行而成就的,是为十方众生而成就的,不单单为他本身的自利而成就。阿弥陀佛自利的目的是为了利他,光明也是一样,光明为我而现。名号的本身有智相的光明,这光明也是为了摄取众生而有的,只要十方众生称念弥陀佛名,自然就有弥陀光明的摄取,从现在一直到我们临终显现来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永远不舍离。
(六)名号光明因缘义
名号为因,光明为缘;如种子、雨露,落众生识田,生信受之芽,长专称之茎,得往生之果。
种子雨露喻
凡事必须有因有缘,因缘和合才能成就,才能得果。名号与光明,名号是往生的因,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有往生的因;光明是往生的缘,光明摄取念佛的众生。
“如种子、雨露”,名号是因,如种子;光明是缘,像雨露。种子、雨露落入我们众生的阿赖耶识里面,就能生起我们信受的心。我们闻说阿弥陀佛光明名号的因缘果报,就能启信,就能尽形寿执持名号,而且能专一而不杂乱,这就是《阿弥陀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的含义。当然,如果进一步来论因缘,我们众生念佛是因,阿弥陀佛的光明名号是缘,因缘和合而往生极乐,所以说“念佛往生愿”,念佛是因,往生是果。
弥陀名号,无上宝珠,宝莫过此,众生获之,速满大愿。
弥陀名号六字洪名就是无上的宝珠,这是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所形容的,世间的宝没有超过名号的宝珠,乃至佛法的法宝也没有超越这六字万德洪名。
“众生获之,速满大愿”,只要我们得到这无上的宝珠,就能快速满足我们所有的愿。
《往生论》言:“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以万德洪名,置之口中,自能破暗满愿。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就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什么叫“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观”就是观知、相信,就是无疑地信受弥陀的本愿力。阿弥陀佛的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阿弥陀佛成佛了,所以愿愿都有他的愿力。第十八愿的力量是什么?就是“乃至十念”的众生,必定使他往生极乐世界。因此,“观佛本愿力”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的意思;“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今生今世就能破除他对往生极乐世界的怀疑,今生今世就圆满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望,也就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七)以光号广度众生
弥陀以此光号,广度十方众生。善导大师言: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弥陀以此光号,广度十方众生”,阿弥陀佛是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光明名号,广度十方一切圣凡善恶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光号”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光明名号”,也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虽然是白纸黑字,是一个声音,可是它的内容具足阿弥陀佛的光明,而阿弥陀佛的光明又是阿弥陀佛的智慧,阿弥陀佛的智慧又离不开阿弥陀佛的慈悲,所以,这句名号本身就已涵盖了阿弥陀佛的慈悲及智慧,因此这句名号就会发光发亮。凡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不管他是什么样的众生,乃至不管他知与不知、信与不信、愿与不愿,他只要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他身上也同样会显现佛光,也同样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耀,也就是光明的保护,这就是“弥陀以此光号,广度十方众生”。
当然,阿弥陀佛不只是要我们念佛获得现生的利益而已,更要我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因为现生再怎样幸福安乐,毕竟都是短暂的,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才是究竟的。一般人学佛,无非是为了消业障、增福慧、身体健康、事业发达、家庭和乐、所求如意,但林林总总的这一切,只要虔诚念佛,无形之中都会得到。
当然,一个念佛人,尽管再怎样求,都有任凭弥陀安排的观念。也由于阿弥陀佛是佛,他最晓得我们的需要,所以他会斟酌我们所求的来处理,可许则许,都会让我们事后觉得一切很顺,似乎冥冥之中有某种安排,这就是阿弥陀佛光明的摄护不舍。善导大师说“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这段文也叫“光号摄化文”。以下是《往生礼赞》这段文的全文: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这段法语主要也是在解释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把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含义显发出来,彰显得很好。我在这里只是引用其中的两句十五个字——“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面还有“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对比其他十方诸佛,无论是通愿也好,别愿也好,都是深重的。为什么?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如同《悲华经》所讲的,贪瞋痴特别强盛,罪业特别深重,所以被千佛所舍弃。千佛代表什么?代表其他诸佛。所以,被千佛舍弃,就等同被其他诸佛所舍弃。千佛为什么会舍弃我们?因为我们的罪业太深重了,要救度罪业深重的众生,诸佛的誓愿也必须深重才可以。两百公斤的重担,想挑起的人如果没有承担两百公斤以上的力量,就挑不起来。同样道理,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如果他不发深重的誓愿,怎么能救度我们罪业深重的凡夫呢?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就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也就是《无量寿经》里阿弥陀佛自己所说的“超发无上殊胜之愿”“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阿弥陀佛要怎样来广度十方众生呢?就是这里所讲的,以光明和名号为因缘来摄化十方众生。
法然上人的《三部经释》,对《观经》的解释中就谈到,诸佛都是为了救度众生,可是无缘的众生无法蒙受救度。为了跟无缘的众生结缘,阿弥陀佛就发了光明无量愿,也就是第十二愿,以无碍遍照的光明来培养众生,来跟众生结缘,使众生能够因为跟阿弥陀佛结了缘而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这就是以光明为缘,名号为因。阿弥陀佛为了使十方众生都能称名念佛往生极乐,在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七愿就发愿,要请十方诸佛都来称扬赞叹这句名号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使十方众生普遍能够听闻、称念,这就是第十七愿的功能。
接着第十八愿,也就是十方众生听闻了十方诸佛所称扬赞叹的这句名号之后,能够发起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之心,之后就专称弥陀佛名。所以法然上人说,以光明为缘,以名号为因,来摄化十方众生。这相应于善导大师在这里所说的“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信心求念
第十八愿说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对于“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善导大师在这里就解释为“信心求念”,“信心”就是至心信乐的意思;“求念”范围就很广,不管你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的当来利益,还是为了求现世的种种福报,都可以用念佛来求,所以叫作“但使信心求念”。简而言之,这个“信心”就是信,“念”就是行,也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
接下来善导大师又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这几句话就是“乃至十念”的相状。所以“乃至十念”就是:平生之机就上尽一形地念佛,临终之机就十声、一声、一念地念佛。因此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念念称名,乘托弥陀的愿力、佛力、功德力,所以就容易往生极乐世界。总之,称名之所以容易往生,是由于这句名号有光明摄取的功能,有弥陀愿力、功德力的内涵,所以才容易往生。
契合易行道
因此,龙树菩萨说我们这个法门是“易行道”,如同“乘船则乐”。我们学这个法门,讲这个法门,横说竖说,必须契应这个“易”字,让人家听起来觉得这个法门教理容易懂、修持容易行。如果所讲的或者所听的,觉得不那么容易,很困难,那就是讲错了或者听错了;如果看有人行持虽然精进却很艰苦,我们就晓得对方的解与行可能有错误。因为这个法门有一个特色,就是易——容易。容易才能安乐,能够安乐的话,表示它不艰苦。所以,我们向人介绍或自我行持这个法门,都必须能够显现出“易”这个特色才对。
十方众生往生的正业、正因,都离不开第十八愿所讲的信、愿、行,也就是善导大师在这里所讲的,由于弥陀光明名号的摄化,使我们能够生起信心,然后尽自己的根机、环境、因缘去念这句名号。乃至求现生福报、求未来解脱生死轮回都可以,这就是“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同时,这也是天亲菩萨所讲的“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的含义。
又言: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彼佛光明无量”,“彼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到什么程度呢?“遍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障碍”有两种,有外障跟内障。外障就是有形的,譬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乃至铁围山、地狱等这些有形的障碍。内障就是我们的贪瞋痴烦恼、深重的罪业、冤家债主、天魔外道。阿弥陀佛光明的照射是无所障碍的,既不受有形所障,也不受无形所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阿弥陀佛遍照十方世界的无碍光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观察、找寻念佛的众生而摄取不舍。如果不是念佛,而是杂修杂行,就不蒙受弥陀的摄取不舍。为什么?第一,从第十八愿来讲,第十八愿只讲“乃至十念”的念佛,没有讲其他杂业杂行。第二,从名号来讲,名号本身就含有光明,所以称念名号就跟光明有接触。如果不称念名号,跟弥陀的光明就了不相干了。
至于“摄取不舍”,就是从现在开始一直到临终,阿弥陀佛都不离开我们,不舍弃我们,不嫌怨我们,到我们临终就会显现来迎。这种念佛的众生,如果他本身是有愿生之心的话,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若本身没有愿生之心,那就不一定。不过他能够认定这句名号功德的伟大,凡事都能够求念这句弥陀名号,往往也会有愿生之心。如果说平生没有愿生之心,可是常常念佛,阿弥陀佛光明摄取不舍,临终显现来迎接他的时候,往往他一看到阿弥陀佛巍巍的佛相跟佛光,心中的苦恼恐惧消除,对弥陀极乐的依正二报顿时产生向往之心,那个时候也能往生极乐世界。
双取《观》《小》二经,彰显《大经》本愿密意。
这段法语是善导大师将《阿弥陀经》《观经》的法语融合作解释,解释的本身也在于彰显第十八愿的密意。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问:“舍利弗,彼佛何故号阿弥陀?”接下来就回答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观经》的经文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善导大师就把这两段法语揉合,写成这样的文句。两段法语几乎相同,所不同的是加了“唯观”两个字,由于有“唯观”两个字,才能明白地显露出第十八愿的密意,因为第十八愿只讲念佛,而且这句名号又是光明名号。
彰者,发露密意于外。
“彰”和“显”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显”是表示于外面,大家都看得到,一看就一目了然;“彰”是把背后的、一般看不出来的内涵发露出来。
以“光明摄取”解释第十八愿
善导大师的“光号摄化文”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如果以第十八愿来讲,第十八愿并没有谈到“光明”这两个字,可是善导大师在这里加上“光明”,以“光明摄取”来解释第十八愿,这就是善导大师把第十八愿隐密的内涵发露出来,让我们通过善导大师这段法语来看第十八愿,就晓得第十八愿有这层含义。善导大师另外还有一首偈子说: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这段法语也在说明光明跟第十八愿的关系。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里所讲的“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也是专称弥陀佛名。所以,专称弥陀佛名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本愿,同时也随顺阿弥陀佛本愿名号所含“光明摄取不舍”的功能。总之,一旦专称弥陀佛名,就是随顺了名号之义,也随顺了光明的功能,这才是真实的修行。
众生称名,契佛名义,光摄不舍,应声即现,证得往生。
“众生称名,契佛名义,光摄不舍”,十方众生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契合这句佛名的意义、内涵,这句佛名的内涵就是光明摄取念佛人不舍,所以就有“光摄不舍念佛人”的功能。
“应声即现,证得往生”,同时,光明既然是弥陀智慧的外相,而弥陀智慧不离弥陀慈悲,所以,阿弥陀佛光明也等同阿弥陀佛本身,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称念这句光明的名号,阿弥陀佛就立刻应声显现在我们面前,以此证明凡是念佛的人都能往生极乐世界。
又言: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但有专念”,这个“但”跟“唯观”的“唯”意思是一样的,也是专的意思。
“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阿弥陀佛的心光,佛心的光,佛的心是包含慈悲和智慧的。包含慈悲就是《观经》所讲的“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佛心涵盖慈悲,也涵盖智慧。因此,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就说“佛光明是智慧相”。阿弥陀佛的心光就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智慧所流露出来的光明。他有一个目的,就是“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功能就是念佛众生就蒙光摄取不舍:有这种目的和功能。
佛的心是怎样一种境界呢?《无量寿经》说: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
又说: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这两首偈语是在说明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广大、微妙殊胜、无上的威神功德,大乘的菩萨也好,小乘的声闻、缘觉也好,不可能了解佛心的境界和佛光的功能。大乘、小乘圣者的境界,跟佛的境界相比的话,那就相差非常遥远了。
生盲引路喻
好像一出生就目盲的人,他自己都不能自由自在地走路,怎么能够引导人家走路呢?所以说“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因此,我们学这个法门,就要依循、遵从祖师所解释的去信受、读诵、如说修行。如果要问为什么,那是不可能得到圆满解答的,因为即使祖师也不能完全理解,那是“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的境界,声闻、缘觉与菩萨也“莫能究圣心”啊!
佛心具足光明智慧的心光,也具足救度众生的慈悲。所以,能够摄取的,就是阿弥陀佛的心光,而蒙受摄取的,就在于众生的专称弥陀佛名,所以说“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除了念佛之外的种种修行非常多,所以说是杂业;因为杂业非常多,所以说“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也就是念佛一方面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之行,一方面这句名号又是光明名号,所以才蒙佛心光明摄取不舍。除此之外任何的法门,不管世间法、出世间法,所谓六度万行,不论再怎样殊胜,都不蒙弥陀心光摄取不舍,因为一方面跟本愿不相应,一方面没有这句名号的光明在里面。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又无所障碍,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问题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就有解释。昙鸾大师说:“碍属众生,非光碍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见,非日光不周也。”这个问题完全在我们凡夫本身。
盲人不见阳光喻
就像太阳的光明普照地球,但是盲人就看不到,并不是阳光没有普照。我们因为有烦恼、无明,所以才看不到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好像经典所讲的“譬如从生盲”,我们一出生就带着无始以来的无明黑暗了。
源信大师有一段法语,也在解释何以我们看不到佛光。他说:
极重恶人无他方便,唯称弥陀得生极乐。我亦在彼摄取之中,烦恼障眼虽不能见,大悲无倦常照我身。
这段法语很浅显,一看就懂,而且内容非常好。这里所讲的“极重恶人”就是我们,我们都是极重恶人,五浊恶世的浊恶凡夫都是具有深重罪业的极重恶人,不然的话,我们不会投生在这个娑婆世界,不会被千佛所舍弃。
这种极重恶人,不是堕落三恶道,就是往生极乐世界,没有第三条路,所以说“无他方便,唯称弥陀得生极乐”,不称弥陀就必定堕落。既然是称念弥陀的话,不论是谁,他都在弥陀的光明摄取当中,所以说“我亦在彼摄取之中”。
然而,我们看不到弥陀的光明摄取,这是因为我们被烦恼、无明障住了,所以说“烦恼障眼虽不能见”;但“大悲无倦常照我身”,我们虽然看不见,但是阿弥陀佛有永无倦怠、永无疲厌、永不舍弃的光明,所以必定常照我身。
凡事都要有因缘,要看到佛光,甚至看到佛,也都要有因缘。我有一篇文章,叫作《见佛论》,大家可以参考。
上之“称彼如来名”是名,次之“如彼如来光明智相”是义,今此“如彼名义”一句,名义一体,函盖相合。
天亲菩萨所讲的“称彼如来名”,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指称念“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这句名号,所以,称彼如来名就跟“名”相应。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就是指这句名号当中有阿弥陀佛光明智慧之相,可以摄取众生,使众生能够破暗——破无明之暗,能够满愿——满往生之愿,满其他种种之愿。所以,这句是“义”,就是内涵。
函盖相合喻
“如彼名义”,这句将“名”跟“义”结合一起,如“函盖相合”。现在我们称彼如来名,称弥陀名号,就蒙受弥陀光摄,合乎这句名号光明的内涵。这样的话,才是如彼名、如彼义,这样就是函盖相合。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不与名义相应,没有跟佛名相应,也没有跟义相应。所以,“如彼名义”这个“如”,就是契合、相应、随顺的意思。
(八)名义相应,言名即法
又,此三句,初二句“名体相即”,后一句“名义相应”。
《论注》言“名即法”。
“此三句”,就是“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这三句。
“初二句名体相即”,最初两句“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这是名跟体在一起。
“后一句名义相应”,“如彼名义”就是名跟义在一起,所以说“名义相应”。也因此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就说“名即法”。
名即法、名非法
名与法的关系,分“名即法、名非法”两种,也就是说,如果名称跟它的本体是在一起的,就是“名即法”;如果名称跟本体不在一起,那就是“名非法”。譬如说我们念某某人,但他的名字跟他的本身是各自分开的,他如果不在现场的话,我们再怎样喊破喉咙,他也不晓得,因此不会闻声即来、应声而现,这就是“名非法”。可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名号,跟阿弥陀佛本身是在一起的,所以,这句弥陀名号同样有阿弥陀佛本身所具足的慈悲智慧,还有相好光明与愿力、神通、道行,所以,这句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就不只是一个声音而已,不只是白纸黑字而已,而是活生生的、活灵灵的,是有生命的,而且是佛的生命,所以,经典上处处都讲这句名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
所以,这句弥陀佛名是名即法,是名体相即、名义相应。无论何人、何时、何处、何缘,只要称念弥陀佛名,阿弥陀佛当下即闻声而来、应声而现。
这个“名即法”,法然上人有一段法语形容得很好,法然上人说:
体外无名,名外无体。万善妙体,即名号六字;恒沙功德,备口称一行。
其他祖师也有类似的说明。譬如我在《念佛感应录》第一集序文里引用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的法语。莲池大师就有一句法语说:
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
“弥陀乃万德名号”,就是说,“南无阿弥陀佛”也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也好,这句佛名就是万德洪名。这个“万”,不是百千万数目的万,这个“万”是包含一切的意思,所有佛法当中的功德通通包含在里面,因此叫作万德洪名,所以深广无比。只要我们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佛号一念出来,当下就具备了佛号当中所具足的万德,所以说“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讲得非常好。
蕅益大师也有几乎相同的法语,蕅益大师说: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以名召德”,以这句佛号来感召万德,感召佛本身所具备的所有愿行、所有功德。
“罄无不尽”,是完全涵盖,完全吸收,没有遗漏。这句法语也非常好。
印光大师也有这方面的法语。印光大师说:
阿弥陀佛所证之菩提觉道,即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包摄净尽。
这句法语跟莲池、蕅益这两位祖师的法语几乎一样,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所证的“菩提觉道”——“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所证的佛果,佛的果德在哪里?在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里。
“包摄净尽”,这句万德洪名包含阿弥陀佛成佛的时候所证的、所圆满成就的所有功德,没有遗漏,一点一滴都全部包含在里面。
这几句法语都很好,用这几句法语来解释昙鸾大师所讲的“名即法”,就非常贴切。
名与法即,举名即义,取义即名;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跟阿弥陀佛的佛体本身是一体不离、一体不二的,所以说“名与法即”。当我们引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时,也同时涵盖这句名号的意义,也同时拥有这句名号的功能,所以说“举名即义”。那么,引用、说明这句弥陀名号的内容本身,在说明这句名号的同时,也是在引用这句名号,所以说“取义即名”。
水波相依喻
名与义,义与名,如水波相依、珠光相从。
“名与义”,阿弥陀佛这句佛名跟它所具足的内涵;“义与名”,阿弥陀佛的内涵跟他的佛名,就如同什么呢?就如同水和波的关系一样。水滚动起来就成为波浪,波浪的本身又是水,虽然形状不一样、外现不一样,但本质都是一样的,是相依相成的。水要达到推波助澜的功能,必须有波浪的显现;而之所以有波浪,是因为水是它的本体,所以说“如水波相依”。
珠光相从喻
“珠光相从”,有珠必然有珠光,所以珠必有光;而光不离珠,珠跟光、光跟珠是在一起的,一体不二,一体不离,所以说“珠光相从”。
(九)称名三随顺
称名念佛,随顺弥陀本愿,随顺弥陀光明,随顺弥陀名义。
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有三随顺:第一随顺阿弥陀佛所发的第十八愿这一根本大愿;若随顺本愿、称念这句名号,就会受到这句名号无碍的光明摄取,所以“随顺弥陀光明”;这样的话,就随顺阿弥陀佛的名跟义,所以说“随顺弥陀名义”。
念佛即是念“往生正觉之佛名”,亦是念“光明摄取之佛名”。
我们专称弥陀佛名,就是在成就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所讲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既然已成正觉,他就有正觉的佛名。他现在已经成佛了,他正觉的佛名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念佛就是念“往生正觉之佛名”;这句佛名有光明摄取的功能,所以也是念“光明摄取之佛名”。光明跟名号又是一体的,所以光明就是无声的名号,名号就是有声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