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如实修行相应故——“相应”者:契合之义,如函盖相称;一体之义,形影相从。
“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这就是天亲菩萨这段法语中的第四句。
“相应”,必须有两个东西配合,才能谈相应与不相应。相应,就是契合,函盖相称、相合,也等同一体,一体不离,一体不二,形影不离,形影相从,有形必有其影。
(一)此句与上三句彼此相承
此一句六字三语,与上三句彼此相承:
“如实”二字,承“如彼如来光明智相”;
“修行”二字,承“称彼如来名”;
“相应”二字,承“如彼名义”。
这是容易理解的。“如实修行相应”有六个字、三个词,就是“如实、修行、相应”。这三个词跟上面“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这三句,是各自互相承接的:“如实”二字承“如彼如来光明智相”,“修行”二字承“称彼如来名”,“相应”二字承“如彼名义”。
“名义相应”者:弥陀名义属所应,众生信行属能应;众生信行,与弥陀义合;名义信行,信行名义,两两相即。
这也容易了解。也就是说,我们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本身就跟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以及他的光明智相互相契合、互相随顺了。所以,从弥陀那边来讲是佛名佛义,从我们这边来讲是信受奉行,所以,“名义信行”“信行名义”两两互相在一起,“两两相即”。
(二)机法一体即如实修行相应
弥陀众生,众生弥陀,彼此机法一体,能所融合。此谓之“如实修行相应”。
弥陀忆念众生,弥陀以光明名号摄取念佛众生;另一方面,众生忆念弥陀,众生专称摄取不舍的名号。因此,弥陀与众生、众生与弥陀,就彼此机法一体,能念的跟所念的、能感的跟所感的,就融合在一起了,此谓之如实修行相应。
“机法一体”有三:
一、《大经》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二、《观经》言“佛入众生心中”,又言“光摄念佛众生”。
三、善导大师言“彼此三业,不相舍离”。
《观经》所讲的“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就是“佛入众生心中”;“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就是这里所讲的“光摄念佛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这是善导大师的法语,这几段法语就好像白话一样,一看就懂。善导大师说:“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彼此三业,不相舍离”就是“一体不离”,所以,这也是“机法一体”。“机”指我们念佛的众生,“法”指弥陀摄取不舍的法体。这是“彼此机法三业,不相舍离”。如果众生称佛是称其他诸佛的名号,不称弥陀名号,所礼的佛不是阿弥陀佛,所想的佛也不是阿弥陀佛,那当然就跟阿弥陀佛彼此三业互相舍离,那就不是机法一体了。
前面也曾提到三种机法一体,《大经》“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往生正觉,机法一体”,还有《观经》所讲的是“身心功德,机法一体”,以及善导大师所讲的是“生佛三业,机法一体”。
专称弥陀佛名有这样的利益,又是这样易行,因此我们就应专称弥陀佛名,来跟阿弥陀佛机法一体。
(三)三相应、一如实
口称佛名,三相应、一如实。
怎么说“口称佛名,三相应、一如实”呢?“三相应”就是这段法语所讲的,“称彼如来名”就是“如彼如来光明智相”,也就是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相应,这是第一个相应;“如彼名义”,就跟阿弥陀佛的名跟义相应,这是第二个相应;“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这样才是真正的如实修行,所以有这三种相应。总归就是一句“如实”。
我们修行,必须是如实的修行,才能获得真正的果报。如果所修所行不如实,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果报。所以,凡事都要真,有什么样的因,才会有什么样的果,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如是”也就是“如实”的意思。
(四)称名真正如实修行
故“专称弥陀佛名”,是真正如实修行;欲如实修行,须“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的人,必须专称弥陀佛名,这样才是如实的修行,才是相应于它的果的因;欲如实修行也不是很困难,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了。
虽常修行,实无修行。
对修这个法门的人来讲,虽然天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不舍,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可是追根究本来讲,我们也不算什么修行,所以说“实无修行”。如果是圣道门的话,要从有修行进入无修行,从有功用行进入无功用行。
(五)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
如《论注》言(《圣教集》316页):
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
昙鸾大师这四句话非常好。本来这四句话是在形容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极乐圣众,他们虽然到十方世界广度众生,可是对他们来讲是无功用行、不假造作的,他们再怎样广度众生,日日时时度众生,可是就他们的感觉,他们是没有在度众生,好像《金刚经》所讲的“度尽一切众生已,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也就是说已经离开了能所,“三轮体空”了,因为他们是“体如而行”。这个“如”是什么呢?就是“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既然是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就无所谓“我在修行”,或者“我在救度众生”,“有一个对象在让我救度”,或者“有一个法门在让我修行”,就无所谓如此,所以说“体如而行,则是不行”。
“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能够不行而行,才算是真实的修行。如果不能“不行而行”,就不是真实的修行。不是真实的修行就是什么呢?就是颠倒的,就是虚伪的,跟“体如”的“如”就不相应,也就是没有随顺法性。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法是无所造作的,法是无能无所的,法是离开相对的。
我们专称弥陀佛名,也等同“体如而行,则是不行”的“如实修行”。为什么?我们专称弥陀佛名,相应于阿弥陀佛的本愿,而阿弥陀佛的本愿已经把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功能、功德、资粮都已经预先准备好了,放在名号当中,让我们只要专念这句弥陀名号就有了功德资粮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对我们念佛人来讲,我们不觉得我们是在累积,是在修积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我们只不过是随顺第十八愿所讲的,阿弥陀佛要我们“乃至十念”,我们就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对我们来讲,我们是“体如而行”,是“不行而行”。我们这种“不行而行”,其实才是真正的如实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坐船不行而行喻
这必须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不然不容易了解。好像我们坐船就能从此岸到达彼岸,可是我们并没有游泳,我们并没有从这里游泳到彼岸去啊!但同样也能到达彼岸,因为是靠船的航行功能,不是靠我们的功能,我们只不过是随顺这条船的航行。我们怎么随顺呢?就是坐在船上,安分守己坐在船上,也就是行住坐卧、衣食活动都不离开这条船,自然就能从此岸到彼岸。我们并没有在游泳、靠自己的力量从此岸横渡到彼岸去。对我们来讲,我们念佛才是真正的“不行而行”的“如实修行”。
所以,这句“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令人非常喜欢。当然,这句“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也让大家非常喜欢,晓得我们只要称彼如来名,我们就是如实修行了。如果不是称彼如来名的话,我们就不是如实修行,就是颠倒的、虚假的修行。
(六)人天诸善,不实修行
昙鸾大师另有一段法语: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也就是除了这句弥陀名号以外,我们所累积的,世间法也好,出世间法也好,人的五戒业因跟人的果报也好,天的十善业因跟天的果报也好,都是颠倒,都是虚假,都不是真实的功德。为什么?因为不顺法性,也就是跟法性、跟空性不相应。
我们虽然对空性是什么境界摸索不到,也想象不到,就好像道绰大师所讲的“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尽管我们是这样,但只要我们专称弥陀佛名,就与如实修行相应了,就相应于如实修行了。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很殊胜,很容易。
(七)净土法门是果地法门
弥陀五劫永劫,成此名号,赐与众生作往生正因,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往生功德毫无遗漏。
阿弥陀佛经过了五劫的思惟,又经过了兆载永劫累积无量德行。《无量寿经》说:
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又说: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阿弥陀佛这五劫的思惟和兆载永劫所积植的无量德行,它的结晶是什么呢?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句名号就完完全全、毫无遗漏地涵盖了阿弥陀佛五劫所思惟的四十八大愿,以及兆载永劫所累积的无量德行,弥陀以此句名号“赐与众生作往生正因”,白白地赐给我们十方众生,作为往生的正因正业。所以,我们往生的正因正业不需外求,只要专称弥陀佛名。
当然,这并不表示“我只是专念这句弥陀名号,除此之外,能够做到的也不做,应尽的责任义务也不尽”,这样理解的话,就是对我们这个法门产生偏颇的见解了。六度万行,我们应随缘随分去做,只是不靠我们所做的这六度万行作为往生的正因。如果这样的话,就是属于靠他力,不然的话,就是掺杂自力。
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原句就是我们常讲的“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净土法门另一个特色就是果地的法门,不是因地的法门,不是从因向果的修行法门。如果是自力的法门,从凡夫要超凡入圣,必须圆满五戒十善,还要断见惑、思惑,可是我们不是,我们是直接以阿弥陀佛果地(成佛)正觉的所有功德,作为我们成佛的因,也就是阿弥陀佛以名号——果地觉就是名号——来让我们作为成佛的因,所以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已经有了成佛的因,当然就能成佛。如果不是我们这个专称弥陀佛名的法门,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若想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累积成佛的愿跟行,那就是因地法门,不是果地法门。可是对我们来讲,我们既无能力去累积那些愿跟行,同时也不需要。为什么?我们都没能力,我们连见惑都没有降伏,何况断思惑、断尘沙惑呢?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同时也不必,因为已经有了,已经具备了,阿弥陀佛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在哪里?就在这句万德洪名里面,我们只要“称彼如来名”便可以了。
我但信受专称,毫无不足,毋需修余杂行,或回余功德,以加于佛。
对我们来讲,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毫无不足,没有不够的,通通具备了。不需要念余佛的名号,或者修其他的法门,然后再以这些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以为“虽然阿弥陀佛要救度我,可是恐怕他力量不够,因此必须加上我回向这些余佛余行的功德来补助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