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结示宗要 垂范永代(法然上人)| 一、选择本愿 唯在念佛

一、选择本愿 唯在念佛

净土宗绵绵延续至印光大师,弘化虽有演变,但万变不离宗,只是隐显不同而已。而净宗判教总纲则不出圣净二门、顿渐二教判;及要弘二门、正杂二行判。圣净二门、顿渐二教,总摄一代教法;要弘二门、正杂二行,则是净宗纲要。此教行细判,是净宗目足、西方指南。真为生死者,欲现身了脱,当善加抉择。若非上根利智、大力圣人,自当于净土一门特别用心,明正杂得失,入一向专称。不可将净土特别之法与通途法门互为并论,混而不分,以法门宗旨不同故。印祖于此辨之甚详,其言“离则两益,合则两害”,则可谓最恳切之诫言。若不明此义,以仗自力通途法门之义,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而不肯信受,则其失大矣。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明了其义,自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如此,始不负诸祖判教之用意。

上来多就西域、中土诸祖之判教、思想而略取其要者,虽有挂一漏十之嫌,但于净土宗之了解则无大碍。所谓大海虽广,勺一滴则知其味也。未涉及之祖师,对净宗弘传固有不可磨灭之功,因其判教、思想已含摄于以上诸祖中,故未一一论述。

此外,昙鸾、道绰、善导之著疏虽佚失于中土,却盛传于日本,而得以大放光明。有“智慧第一”之称的法然上人(1133~1212年),为寻求速超疾证之法,五阅大藏,从善导大师《观经疏》中了知出离津要唯在净土,故别选出来仔细详阅。于第八遍阅至“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一文时,心眼顿开,疑虑冰释。悟知:

罪恶深重、烦恼炽盛之散乱凡夫,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则乘佛愿力,必定往生弥陀报土。

从此,隐智慧之相,现愚钝之身,唯一向念佛。并偏依善导大师,开创日本净土宗。其开宗立教之本典《选择本愿念佛集》标宗言:

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为明此义,第三《本愿章》特别开显阿弥陀佛“选舍诸行,选取念佛”为其本愿之肝要,净宗判教渊源得以大畅。其言:

问曰:普约诸愿,选舍粗恶,而选取善妙,其理可然。何故第十八愿,选舍一切诸行,唯偏选取念佛一行,为往生本愿乎?

答曰:圣意难测,不能辄解。虽然,今试以二义解之:一者“胜劣”义,二者“难易”义。

初“胜劣”者:念佛是胜,余行是劣,所以者何?名号者是万德之所归也。然则弥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摄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故名号功德最为胜也。余行不然,各守一隅,是以为劣也;譬如世间屋舍名字之中摄栋梁椽柱等一切家具,而栋梁等一一名字中不能摄一切,以是应知。然则佛名号功德,胜余一切功德,故“舍劣取胜”以为本愿欤!

次“难易”义者:念佛易修,诸行难修,是故《往生礼赞》云:“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又《往生要集》云:“问曰:一切善业,各有利益,各得往生,何故唯劝念佛一门?答曰:今劝念佛,非是遮余种种妙行,只是男女贵贱,不简行住坐卧,不论时处诸缘,修之不难;乃至临终,愿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

故知:念佛易故,通于一切;诸行难故,不通诸机。然则为令一切众生平等往生,“舍难取易”以为本愿欤!

若夫以“造像起塔”而为本愿,则贫穷困乏之类定绝往生望;然富贵者少,贫贱者甚多。

若以“智慧高才”而为本愿,则愚钝下智者定绝往生望;然智慧者少,愚痴者甚多。

若以“多闻多见”而为本愿,则少闻少见辈定绝往生望;然多闻者少,少闻者甚多。

若以“持戒持律”而为本愿,则破戒无戒人定绝往生望;然持戒者少,破戒者甚多。

自余诸行,准是应知。当知:以上诸行等而为本愿,则得往生者少,不往生者甚多。然则弥陀如来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为普摄于一切,不以造像起塔等诸行为往生本愿,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也。故法照禅师《五会法事赞》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弥陀被平等慈悲所催,故选择称名一行为其本愿,旨在“摄万机于一愿,收千品于十念者也”。无论上智下愚,持戒破戒,但能回心念佛,即能转凡成圣。《选择集》最后一章——《殷勤付嘱章》,由弥陀一佛之选择,推及释迦、诸佛选择,通释三经,广以“八选择”义,显彰“诸佛同心,选择念佛”心要,揭示净宗秘髓。其文言:

案三经意,诸行之中,选择念佛,以为旨归。

先《双卷经》中有三选择:一选择本愿,二选择赞叹,三选择留教。

一、“选择本愿”者:念佛是法藏比丘于二百一十亿土中,所选择往生之行也,细旨见上,故云选择本愿也。

二、“选择赞叹”者:上三辈中,虽举菩提心等余行,释迦即不赞叹余行,唯于念佛而赞叹云:“当知一念,无上功德”,故云选择赞叹也。

三、“选择留教”者:又上虽举余行诸善,释迦选择,唯留念佛一法,故云选择留教也。

次《观经》中又有三选择:一选择摄取,二选择化赞,三选择付嘱。

一、“选择摄取”者:《观经》之中虽明定散诸行,弥陀光明唯照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云选择摄取也。

二、“选择化赞”者:下品上生人,虽有闻经、称佛二行,弥陀化佛选择念佛云:“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故云选择化赞也。

三、“选择付嘱”者:又虽明定散诸行,唯独付嘱念佛一行,故云选择付嘱也。

次《阿弥陀经》中有一选择,所谓“选择证诚”也。已于诸经中虽多说往生之诸行,六方诸佛于诸行而不证诚。至此经中,说念佛往生,六方恒沙诸佛各舒舌覆大千,说诚实语,而证诚之,故云选择证诚也。

加之,《般舟三昧经》中又有一选择,所谓“选择我名”也。弥陀自说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故云选择我名也。

“本愿、摄取、我名、化赞”,此之四者,是弥陀选择也。

“赞叹、留教、付嘱”,此之三者,是释迦选择也。

“证诚”者,六方恒沙诸佛之选择也。

然则释迦、弥陀及十方各恒沙等诸佛,同心选择念佛一行,余行不尔。故知:三经俱选念佛,以为宗致耳。

略将八选择义,示图如下:

观此“八选择”义,净宗“选择本愿念佛”宗旨了然无余。《选择集》初则出示“难易二道、圣净二门、正杂二行”等要文,并私释其义;最后将诸祖判教心要融为一体,将“选择”要义结示为“搁、抛、傍、专”四字方针,直指肝要,可谓通彻圣心,极畅佛怀。其言:

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

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

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

犹傍于助业,选应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此三选文,即总结一部《选择集》心髓,将净宗判教心要彻底圆彰:

于两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选择净土门;

于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择于正行;

于正助二业中,犹傍于助业,选择正定业: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故知:三重选择,旨在顺彼佛愿,一向专称。此即净宗终极指归,专复专之心要,一览无遗。其文虽短,意蕴无穷,极显净宗心髓。将善导一脉法义,精简扼要地显彰出来。

略将三选要义,示图如下:

法然上人一生教化,即遵此“搁、抛、傍、专”原则,但提称名一行,处处导人“唯思‘本愿不虚、称名必生’之外,心无所系”之心要,将种种义理全彰于称名一行中,言: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正因;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正行;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正业;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观想;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智慧;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三心;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四修;

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五念。

凡闻此心要者,无不信心开发,欢喜念佛。

势至应现的法然上人,一生横吞教海,树心佛地;自行化他,唯在念佛。凡来问津者,示以西方通津;寻行者,诲以念佛别行。信之者多,不信者鲜。门下弟子众多,鼎盛一时。上人灭后,八方弟子,或闲居念佛,或弘化一方。随之莲开九叶,形成镇西流、西山流、真宗、时宗等不同流派,净土宗大兴于世,可谓遍地开花。日本佛教,一天四海,泰半归入净土门,此皆由法然上人之劝化。

一句佛名,摄化十方,无所障碍。有苦恼行人,即需大悲誓愿;有无明烦恼,即需智慧之光。大悲无简择,平等度有情。故使易行之法,得以普行于世。诚如法照禅师言:

弥陀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称名皆得往,观音势至自来迎。

法藏之誓愿——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借由西天、中土、日域诸祖开显,终得以圆彰于世,摄化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