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胜易二德 法脉宗本
中国净宗判教,虽有一个循序渐进、日渐成熟的过程;乃至于教义弘传过程中,亦有融混于诸宗,又从融混中渐渐脱出的现象,此乃时机使然。而根本法脉始终如一,即信佛本愿,念佛往生。此是教判之眼,一宗之要。可谓如画龙固有一次第、周详过程,但点睛之处才是神来之笔,此是龙的命脉。有此一笔,使得龙有了生命,有了活力。判教亦如是,种种教相、教义之开显,只为苦恼众生,施予无畏法力。所谓“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也。其真实指归处,方是判教目的。如指指月,旨在让人观月。但能瞭望,则可尽享月光之美。净业行人,但信“称名必生”而一向念佛,无异全承祖师家业、得净宗心髓。纵于判教之种种目的、意义难以一一明了,亦了无憾也。况如我等末世罪障凡夫,福慧浅薄,何能洞彻佛意?纵然穷一生精力,亦难尽其幽微,难识其堂奥。诸祖以其大智慧、大辩才,撮繁为要,以略摄广,为凡夫判明修学宗旨,破疑除障,教导专修。但能老实念佛,求生西方,自然暗合道妙,潜通佛智。此是净土一法易行疾至心要,而不在于对理论认知的多少。纵然一字不识之辈,但能相续念佛,亦必得往生而成佛。乃至三宝灭尽时之机,亦可闻名得度。如善导大师言: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净土一法,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永为伟大赠物,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端在于此。佛恩弘深,何可言尽。
净土宗经由昙鸾、道绰、善导三祖开显,得以大彰于世。从此莲风盛行,处处飘香。后借法照、少康、永明、莲池、蕅益、印光乃至法然等诸祖之继往开来,使名号普闻,声遍十方。诸祖深悲于苦恼群萌,被弘誓铠,乘大悲愿,出广长舌,遍布慈云,普洒甘露,以报弘恩。其在荆棘中耕耘,在困境中开拓,“愿将东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之大无畏,为五浊末世竖起了一座辉煌的灯塔,彻照冥冥长夜。
纵观诸祖判释,知净土一法行虽简易,义最幽玄,全体是佛境界,不涉施为,超情离见。上至诸佛菩萨,下至五逆十恶,莫不归向。
《般舟三昧经》言:
三世诸佛,念弥陀三昧,得成正觉。
《月灯三昧经》言:
十方三世佛,现在过未来,
皆以念佛因,得成无上觉。
此即意显诸佛念佛成佛义。诸佛皆归弥陀,以阿弥为自。等而下之,无不率从。故《华严》最后一著,以十大行愿,普摄华藏海众,齐归极乐净土,以期圆满佛果。此明菩萨归净之义,所谓“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也。《观经》则以五逆十恶之往生,特显下凡得生之旨,大悲普覆之门,以此大彰,极畅如来度生本怀。
大矣哉,净土法门也!凡圣通往,五乘齐入。此是净宗超胜一切法门处,故一代时教,无不指归净土;诸宗贤哲,莫不回愿往生。如众星拱北斗,万流归大海。历代祖师:或兼习他宗,导归净土,广开净土之要门;或专弘净宗,直显真实,正明别意之弘愿。可谓往圣前贤,无不称赞“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的南无阿弥陀佛。诚如印祖所言:
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
并以偈赞言:
大哉净土门,为诸法归宿。
普投一切机,无一不得入。
上则摄等觉,下不遗恶逆。
万流咸赴海,由佛大愿力。
净土一法,行极简易,益极殊胜。机虽千差,法味唯一。同托佛力(一因),同生报土,同证光寿法身(一果)。而其殊胜之益,得力于简易之行,称名即入报土,此是“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之无上心要。因其易行疾至,不涉施为,故为极难信之法。《大经》言: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
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以十方诸佛出广长舌,证诚护念,令诸众生,绝疑生信,宝此一行。我等无始以来,未得解脱,皆由不信此法故,以致空悲流转。
净土法门,微妙难思,如印祖所言: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下自五逆十恶,上至等觉菩萨,皆当修习,皆可即生超凡入圣。其余所有一切高深玄妙之法,多是契理而绝不能普契上中下三根之机。我等从无始来,以至今生,尚在轮回中流转,皆因夙生,或以愚而不敢承当,或以狂而绝不信受之所致也。
一代时教,法门虽多,唯称名一法,具胜易二德,上下通摄。诸余法门,或胜而不易,或易而不胜;唯本愿称名一行,既胜且易。所谓“至简至易,至顿至圆”也。今生得遇净土,当于此横超之法,生难遭想,生稀有想,生感恩想,欢喜信受,依教奉行。于其胜易之理,宜特别用心,善加明辨,方能明其真实义,不至走入迷途,自失误他。略而论之:
“胜”者:名号乃佛果觉,摄众万德,胜余诸行。乃至一念,具足无上功德。故善导大师言: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法然上人于胜义有精要之释,其言:
胜义者:
谓至极大乘意者,体外无名,名外无体。
万善妙体,即名号六字;
恒沙功德,备口称一行。
大愿业力所构出,令万德让与行者;
他力难思巧方便,令一称超过众善。
知识广赞,猛火为凉风;
善友教称,金莲如杲日。
名号大利,无上功德也。
不屑此法者,闻此微妙开示,最胜法益,可欣往生之志矣!
“易”者:称名一行于根机无简择,下手最易。此为净宗至要,略而论之,有“简易、平易、容易”等要义。
“简易”者:即不繁杂,不迂回。唯信弥陀本愿,唯称弥陀名号。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诸余万行。至简易,至直捷。
“平易”者:即不虚玄,不空洞。平实自然,法尔如是;但持名号,径登不退。所谓“自然之所牵,往生安乐国”也。
“容易”者:即易行、易往、易证。贫富贵贱,皆可遵行;时处诸缘,皆可称念,是为易行。但能相续不绝,终身不替,乘佛愿力,莫不皆往,是为易往。一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如水入海,同一咸味,同一深广;失彼故名,得此海号,是为易证。
“易”之一字,蕴味无穷,含包众德。本愿之超胜,特显于此,宜善加体会,辄免自失误他。
善导大师言: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法然上人言:
易义者:
不论行住坐卧,修之预来迎;
不谓时处诸缘,称之遂往生。
此则不依身心浊乱,只依他力引摄故也。
两祖要释,深显他力“易”行极致,彻彰“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心要。
观胜易二德,知一代圣教,唯此一法,遍透机宜。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通途教法。是以自古及今,深通宗教之士,无不归心净土,一心念佛。如昙鸾大师舍四论讲说,一向归净土;道绰大师搁涅槃广业,偏弘西方行;善导大师舍迂僻之路,专称名一行;莲池大师将八万行门,饶与旁人,唯务念佛;蕅益大师不参禅、不学教、不谈玄、不说妙,而宝此一行;印光大师通宗通教,然于宗教二途,概不染指,唯于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法,守志不移,始终老实念佛。
诸祖将净宗教义与行业完全融于自身行为中,唯佛是依,唯法是从。虽通一代时教,却如一字不识之辈,示守愚钝之身而安心念佛、息心念佛、随缘念佛。如是隐己德于佛德,藏身光于佛光中,可谓盛德容貌若愚。如是行径,玄彰《大经》要义:
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
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从诸祖身仪中,可觐见弥陀身光;从其甘露法语中,可领悟弥陀心光。阿弥陀佛无尽的悲心与愿力,昭昭展示于吾人面前,让吾等平庸凡夫领略到佛的本怀。有形可见,有法可依。诚是弥陀之使者、众生之福田,是“言为世则,行为世法”之典范,是“万古不绝,流通遐代”之法脉。
高山仰止!愿久居娑婆之行人,能从祖师芳迹中,看到希望与光明,走出迂回曲折之险道,归于广大无碍的净土,以弘誓功德庄严自身,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如是则如污泥中生莲花,死灰中爆火种,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矣!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