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总 序

佛法流传至今,已二千余年,弘法大士,为我们留下了无以计数的珍贵法宝。然欲一一深入,实非今人之所能。纵然穷其毕生精力,亦难窥其全貌。故有识之士,无不择其法缘,一门深入。而末法之今日,因感叹于“生死海深,菩提路远”,故有心智士,大多安心净土一门,以此自行化他,同归净域。故整理、研习、熏修净宗法宝,自成今人之所需。凡净宗之要典,如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五部九卷、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印光大师《文钞》等,无不为时人所关注,广行流通,习以成风。此即“时机愈下,净土愈昌”之明证也。时有慧净上人系统整理、编著、演说昙鸾、善导一脉之宝典,蔚然成林。其宏开净宗,功不唐捐,归者如潮。余后之古疏,则因圣净融通之故,理多高深,难契时机,故隐而不畅。如宗教通摄之《弥陀疏钞》,因其“广大精微”而渐隐。虽不乏研修之士,终难普应群机。《弥陀要解》虽“直捷要妙”,为时人所喜乐,因以台释净,玄理迷人,若无知识引导,亦难得其实益。所谓执于理性,失却宝珠也。如是未契弥陀大愿,偷心岂易死哉;纵欲宝此一行,终难落于实处。唯有近代印光大师《文钞》,可谓融通古今,深入浅出,为今人学修之最好指南也。任何种根机,皆无高深之叹,可入念佛一门。大师影响之深远,可用无远弗届来形容。一部《文钞》,风行天下,凡净业行人及有识之士,无不视为圭臬,奉为至宝。然而《文钞》之磅礴,实非初机浅学所能通入。故欲得其要,亦非易事。以致流通虽多,仍是研修乏力。如是实有负大师应化之苦心也。今甘冒愚诚,选其精要,编辑而成《灵岩遗旨》《灵岩法要》《灵岩故事》丛书,从广略二途、理事两面,别显大师之思想,以此普利一切,畅大师无尽之悲心。

《灵岩遗旨》旨在全面梳理大师之思想,不论世出世法,通途特别,一并显彰。因编排有序,脉络清晰,故于《文钞》,易得其要。如人之有眼,可环顾四野而明辨方向也。

《灵岩法要》即主依《遗旨》精选重编而成。以《遗旨》虽为选编,对于初学,仍难免有浩瀚之叹。今去其繁复,择其精义,编成《法要》。并于紧要处,略加按语,引相关祖师之法语以互通,资其详解。如是既可善契大师之法要,又可通观净宗祖师之同一开示。庐山风貌,了然于胸。往生一事,自可如操左券而取故物也。

《灵岩故事》(又名《印光大师说故事》)即将《文钞》中所有“因果报应、念佛往生”等感应故事,分门别类,汇编成册,以作教理之辅证。所谓“理论犹须证据,事实胜于雄辩”也。为显事例中隐含之理,略附大师相关法语,以资说明。如是借事显理,以理明事,理事相资,以启吾人之信心,开吾人之正智也。

三书有广有略,有理有事,尽可各取所需,而同得其益。如是则三根得以普被,利钝尽可全收矣。《文钞》因此而广被,如是与善导法脉自可交相辉映,光照大千。所谓弥陀坐视于南面,势至辅弼于侧翼,法门隆盛,众生有福矣!

释智随 谨记

二○○七年十一月

别 序

《灵岩故事》(《印光大师说故事》)即印光大师《文钞》中所讲“因果报应、三宝加持、念佛往生”等深有启发之感应事例也。

所谓“感应”者,即因缘果报也。感即是因,应即是果。以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故以善感者,得福果;以恶感者,得苦果;以四谛感者,得声闻果;以六度万行感者,得菩萨果;以念佛感者,得往生成佛果。扩而充之,整个佛法,所有因果修证之事理,无一不是感应之征也。感应之道,如叩钟然,叩之大者大应,叩之小者小应,无有不应者。然或有修学多年,自觉不见感应者,其故何在?实则并非没有感应,只是感应之迹,隐显不一,不为常人所知。《文钞》言:

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

显感显应者:现生竭诚尽敬礼念供养,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及业消障尽,福增慧朗等。

冥感冥应者:过去生中曾修竭诚礼念等行,今生虽未修习,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觉,祸灭福臻,业消障尽等。

冥感显应者:宿生曾种善根,今生得蒙加被。

显感冥应者:现生竭诚礼念,不见加被之迹,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临,业消障尽等。

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显蒙加被,转祸为福等。

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获种种益也。

了此,则知功不虚弃,果无浪得,纵令毕生不见加被之迹,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废。感应之道,微妙难思。略书梗概,以勖来哲。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而已。纵令心不谛信,至诚未极。但能一念投诚,亦必皆蒙利益。

故知:修学佛法者,无有不蒙感应也,只是见与不见否。如日光高悬,无不蒙照。盲人虽不能亲见日光,而依旧蒙其光照,只是日用而不知。

应之道,有隐有显,有近有远。智者能明其隐者远者,常人仅能见其显者近者。是故智者,虽未见有应,仍能依理行事;愚者,不见感应,则难信其理。故感应之迹,于上智固可摄化,于下愚更有实益。如是借事而明理,依理而行事,则无论何人,皆可得佛法之实益也。下至趋吉避凶,远祸得福,上自超凡入圣,往生成佛,皆可任己所求,感而遂通。

古往今来,世出世间,种种感应之迹,海墨难书。散于各书者,何止千万;汇聚成册者,亦难计数。《印光大师文钞》是一部学修之藏书,既有理论的深入阐发,又有事例之大量实证。其理论之要已略显于《灵岩遗旨》《灵岩法要》二书中,今将其种种感应事例汇而成册,以为理论之确证。因其文少易见,事显理明,一见一闻,或可收神奇之效,开信仰之门,助往生之益。共收一一四则,大分八类:

一、因果报应类(十四则):因果是佛法根本,通于三世,孰有先后。因其幽微难测,未深入佛法者,多难信之。古往今来,种种因果报应之迹,时有所闻,但观其迹,自可深信其理,佛不妄语,岂欺我哉!所选十四则,有现世现报者,有来世得报者,有多生受报者。如是众例,显因果真实,轮回不虚,果报自然,丝毫不爽。明乎于此,则知:“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二、戒杀护生类(十一则):明信因果者,自知万物有灵,同具佛性,爱而护之,理当如是。人存此心,自然感动天地,神而护之,自他同得利益,免受伤残之苦,同得伦常之乐。进而法缘广结,同生西方,则可谓真实究竟之放生护生也。所选十一则,有因行不同,果报迥异者;有见母变猪,终不吃肉者;有代母忏悔,感其吃素者;有圣现神通,劝戒止杀者。种种启迪,以示吾人,戒杀护生,吃素念佛,同生西方矣。

三、尊师重道类(四则):尊师重道,可谓佛法修行之根本。世间学问,一才一艺,尚不离师,况无上佛道乎?因人闻法,因法悟道,因道修行,因行成佛。是故经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善知识者,是奇特法。”《华严经》云:“善知识者:如慈母,出生佛种故。如慈父,广大利益故。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故。如教师,示其菩萨所学故。如善导,能示波罗蜜道故。如良医,能治烦恼诸病故。如雪山,增长一切智药故。如勇将,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济客,令出生死瀑流故。如船师,令到智慧宝洲故。”善知识之重要,以此可知。所选四则,有世间求学者,有佛门求道者,无一不竭诚恭敬,而得实益。是知:无论世出世间,恭敬方得实益。所谓“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故大师常言:“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四、虔诚修持类(九则):佛法不仅仅只在口说,更重于实行。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今不如古者,大多流于言谈,不能实行其道也。若能如实而行,自可得佛法利益。所选九则,有悔而护法者,有严正服人者,有宰官念佛者,有精勤化他者。如是众例,示佛法贵在笃行,不在空谈。任何行人,择其相应之法,不论时处诸缘,只要依教奉行,皆可得佛法之利益。

五、三宝加持类(九则):三宝乃苦海舟航,长夜明灯,度生宝筏。凡恭敬三宝、虔诚奉侍者,自有三宝加持,善神护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以此而生信,即可深结佛缘,进趣菩提,志生西方矣。所选九则,有幸免于难者,有助其勇猛者,有降伏毒龙者,有指归念佛者。如是众例,无一不显示三宝功德不可思议。归敬三宝,仰凭于佛,即为吾等出离生死苦海之强缘也。

六、自力警策类(九则):佛法虽广,宗旨唯一,即生死解脱。然生死解脱有自力他力之别,自力修行以戒定慧为本,难如登天,非末法多障众生之所能修。经云:“末法众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然人多执于自力,不仗佛力。若能深观自身业力之深,自力修行之难,自必死尽偷心,专志净土。综观古今,可为今人警策者何止千万。所选九则,有古之名噪一世者,亦有今之显赫一时者。或参禅,或学密,其修行不可谓不高,而其结果,不能不令人心怵。如是高超人士,尚难了脱,况吾等具缚凡夫乎?自力不足恃,他力必须归,以此可知矣。如大师所言:“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

七、念佛感应类(三十二则):念佛一门,易行疾至,圆顿直接,有现当二益。当益固在往生成佛,现益亦自无量无边。消灾免难、逢凶化吉、增福延寿等,随处可闻。所选三十二则,念佛一十四则,念观音一十六则,其他二则。以此可知,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有感必通。《文钞》所选感应以念佛念观音居多,实因西方三圣与此土众生最为有缘故。然世人多求于现世果报,故于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尤为信仰。大师常劝人念佛一万之余,念五千观音,即是基于此,以摄化于念佛信仰不深之人。实则“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中,包含了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一切经咒功德,所谓“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故净业行人,凡欲消灾、免难、求子等世间利益者,不必另修他法,只管念佛,自得其益。如大师所言:“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也。

八、往生纪实类(二十六则):现世利益小,往生利益大。人能念佛,既可现生增福增慧,更得临终往生净土。然现世利益,或可亲见,往生一事,超越凡情,愚痴凡夫,殊难信入。纵有经论为证,疑惑亦难顿消。然理虽难明,事则易见。若借可见之实事,即可除疑增信,安稳念佛矣。所选二十六则念佛往生事例:有出家人,有在家人;有立志苦修者,有烦恼缠身者;有平身念佛者,有临终遇缘者;有坐脱立生者,有病魔缠身者;有人类,有异类。如是众机,虽行业各异,遇缘不同,因念佛故,通得往生,显念佛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但称佛名,莫不往生”之奇勋。诚如大师所言:“净土法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无论老幼、男女、贵贱、贤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发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无一不于现生临终得往生者。”理论犹须证据,事实最能说话。观如是众机之往生,无信者自可倍增信心,有信者宜当勇猛念佛矣。

今将《文钞》如是种种感应事例汇集成册,依序分类编排,并选大师相关法语附于各章前后,事理融通,资成净业,或可助显大师恩德于万一也。

释智随 谨记

二○○七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