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同归极唱(永明大师)

(二)同归极唱(永明大师)

唐宋以后,诸宗融混,净土一法寓于诸宗,弥陀无碍光明,即在此融混中,荡涤烦恼情尘,摧伏我慢高山,调摄万机齐归净土。因义理相混,故使净宗朴实简易之心要有隐而不彰之感,然无形中亦极显净土上摄智士之奇勋,其中以宋朝永明禅师为最具代表。

永明禅师(903~975年),俗姓王,浙江余杭人。幼归佛乘,少诵《法华》。任库吏时,私取官钱,买物放生。依罪当死,临刑之时,面无惧色。文穆王钦佩其胆识,悯而放之,问有何求?答曰:愿为僧。遂赦免其罪,许其出家。于是投奔翠严禅师,后参天台韶国师而大悟,成为禅宗法眼一系传人。因其栖心净域,力显“万修万人去”宗旨,被尊为莲宗六祖。

永明禅师每日必行一百零八件佛事,念佛十万声。其注疏甚丰,以百卷巨著《宗镜录》为其代表,融会诸法同入心宗,阐释“一心为宗,万法为镜”玄义,所引经证达三百余部;而净土著作则以《万善同归集》为其代表,“四料简”则是其思想结归处。

永明禅师延续禅教融归净土的思想,摄万机归于安养。其“一心为宗,万法为镜”之理固然圆融无碍,但愈是智者,愈知高妙之法难契下劣之机。故禅师虽极彰万法唯心之义,却深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著境只堕所缘境中。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又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弱,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从此可窥知其对机法相应之深深感悟。

唐宋以来,禅宗兴起后,多重自性净土而诽西方净土,重自力解脱而拒他力摄受。然其奈力量未充,若舍他力不归,如何成就?永明禅师深谙此患,故特指归净土,示他力易往之道。《万善同归集》言:

若自力充备,即不假缘。若自力未堪,须凭他势。譬如世间之人,在官难中,若自无力得脱,须假有力之人救拔。又如牵拽重物,自力不任,须假众它之力,方能移动。但可内量实德,终不以自妨人。

此即永明禅师对无自力之人须靠他力之引导,所谓“自力未堪,须凭他势”也。修学之士,当内量实德,不可自欺。《万善同归集》虽极倡“圆修万行,回向求往”之理,但却透露出下劣凡夫须专称佛名之益;“四料简”则是其思想的结归,明示“万修万人去”之径路。其言: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永明禅师是禅教通家,出入宗教,深知个中滋味,对自力修学之难,可谓了若指掌,有鉴于时人对禅的偏爱而予以针砭。纵有禅,大彻大悟,乃至有大神通,大智慧,若有一丝烦恼习气未断,此生未了,亦必随业流转去。此即为有禅者指出“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之后患。而习禅未开悟之无禅者,岂不十人十错路!而所谓有禅者,若三世通观,亦同无禅(隔世即迷故),终必“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大师以此而惊悟好禅之士,若不能自悟心性,当归净土,仗他胜缘。

为彰净土殊胜,与禅对比而言:“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禅净力用之悬殊,于此可知。一则十人九蹉路,一则万修万人去。自他二力,岂可同日而语耶!(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正冥符善导大师“专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之旨。)

虽无禅有净土,即可见佛成佛,自不用愁开悟不开悟之事,然永明禅师以其大智慧窥知众生好高务胜,于禅执而难舍,故语似偏赞“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以此而激发执于禅者求生之念,可谓用心良苦。此本欲摄禅归净,后人不达,反而舍专取杂,妄附“戴角虎”之美称(如蕅益大师曾即有此一念)。四偈并观,知大师所赞偏在净土,以“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是知:但有净土即有禅,如经言:“念佛即是无上深妙禅。”知此,又何须头上安头,妄欲有禅有净也?其《万善同归集》则开显直归净土深义,言:

生死海阔,业道难穷。声闻尚昧出胎,菩萨犹昏隔阴,况具缚生死底下凡夫,宁不被生苦所羁、死魔所系?故《目连所问经》云:“佛告目连:譬如万川长注,有浮草木,前不顾后,后不顾前,都会大海。世间亦尔,虽有豪贵、富乐、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经,后世为人,更深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是故我说无量寿佛国土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当知自行难圆,他力易就。如劣士附轮王之势,飞游四天;凡质假仙药之功,升腾三岛。实为易行之道,疾得相应。慈旨叮咛,须铭肌骨。

观此文意,可知永明禅师对“自行难圆”的深深反思,及对“他力易就”的殷切指归。其一生融禅教之理于净土,但自知其甚深义理已难应群机;虽可“仰教生信”,而无眼、无耳之人,已无力明其大义。“十人九蹉路”之揭示,可谓是对禅的彻底放弃;“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则可知其真正指归处。此义于昙鸾、道绰判教中已详明,不再繁述。

观此文,知永明禅师亦深受昙鸾、道绰“难易二道”、“圣净二门”影响。窃知在禅净融合中,已透显净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使禅者意识到“不归净土,必将沉沦”的后果。万善之机,同归净土,即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佛教之一大趋势。此正昭昭显示:“末法众生,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永明禅师以禅者之身归于净土,融诸宗义理,倡万善同归之旨,此亦时代使然。在诸宗融混之际,净土纯朴思想被玄妙之理所淹没,故多偏依禅理而习净土。或参念佛是谁,或借念佛以求一心、开悟等。“念佛往生”宗旨因此被夺,美其名曰“禅净双修”,实则多是无禅无净。此即禅净双修逐渐形成的流弊,于禅理虽无可厚非,于净宗则成偏邪之见。后来祖师为除此弊,可谓殚尽心力。天如禅师云:“若果悟道,净土之生,万牛莫挽。”莲池大师云:“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憨山大师则云:“今时若有禅无净,奚止十人九错,敢保十一个错在。”此皆深慈大悲,真语实语。如是义理详见《净土十要》,不作细论。

永明禅师大倡“万善同归”之旨,彰“万机普摄”之益。融真于假,借假显真,大开方便之门,巧示真实之道。致使诸宗同归净土,如万流悉归大海。印光大师赞其德言:“法华一部,佛事百八。四重料拣利愚黠,万善作警察。普期超拔,往生极乐刹。”偈言:

视诸众生皆是佛,只顾救生忘国宪;

赴市心乐颜不变,蒙赦得遂出家愿。

日课佛事百八件,法华一部佛十万;

若非大权示世间,法幢谁能如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