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观经》大义

2.《观经》大义

《观经》内容虽广,宗旨唯一,即流通文所标“持无量寿佛名”。其大义于“要弘二门”判中,已略有所述。观二门判,即知此经有“从假入真”、“开权显实”之意,此是释尊为引导圣道行者进入净土门的施设,而于下下品中,别以五逆十恶最下之机,显称名极善最胜之法,以此发起我等无上信心,可谓慈悲至极。其广开净土之要门,只是善巧地引导众机悉顺佛愿,归易行易往之称名一行;即导归第十八愿,一向念佛。故善导大师于流通分结释一经要旨言:“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观经》内容虽多,大义在此。

《观经》既宗念佛,何不纯说念佛,而杂定散二善耶?古德按此有三意:

一、为兼摄定散机入念佛故。念佛机外,众生机有多类,就凡夫而言,不出定散二机。如《观经疏》云:“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观经》如是应定散之机,初开定散二门,最后却闭之,付嘱念佛一行,此即释迦善巧,欲摄定散机入念佛门也。

二、为示本愿选择分齐故。弥陀“选舍万行,选取念佛”为往生业。若不示其所舍,众生情执深重,或疑:纵舍世善,岂舍出世善?或疑:纵舍小乘善,岂舍大乘善?或疑:纵舍散善,岂舍定善?欲遣众惑,故说定散;至流通文,则废定散二善,偏劝念佛。此废立要义,即示弥陀本愿选择分齐。此即“为废诸行归于念佛而说诸行也”。

三、为显念佛胜过定散故。定善殊胜莫如佛观,说此观成者,见弥陀光明唯摄念佛人,显念佛胜过定善。佛观既尔,余观亦然。于散善文中,初于上中六品中,示诸散善;至下三品极重恶机,诸散善力,无一能救,方说念佛灭罪得生,显念佛超诸散善。故《选择集》云:“说定散,为显念佛超过余善,若无定散,何显念佛特秀”,此即“为助成念佛而说诸行也”。

《观经》是一部奇特的经典,统顿渐于两门,摄善恶于弘愿。诚是释尊大悲之极唱,弥陀别意之玄宗,义最幽玄。古来疏此者多,因不明开要门显弘愿善巧,故多迷失宗旨。借善导大师开显,此经宗要方得大显。

净土宗以《大经》为本典,善导大师弘化正意,亦唯在《大经》弘愿念佛,似宜释《大经》以宣素志,何以专释《观经》弘化者也?《观经四帖疏讲录》对此有详论,略取其要,以明大师睿智悲心。

按弘通《观经》,有十一由:

一、为对破诸谬误故。如《疏》言:“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大师以前,《观经》有净影疏、天台疏、嘉祥疏,大师所破,多为净影疏,兼及后二疏。

二、有缘经故。大师入藏,信手探卷,得此《观经》;并由修《观经》,发得三昧。有缘如斯,故弘通此经。

三、相传经故。菩提流支以《观经》授与昙鸾大师,道绰大师私淑昙鸾大师,著《安乐集》弘《观经》义。善导大师依止道绰大师,承师所弘,则是相承经,故著疏弘之。

四、为明圣净二门废立故。《大经》直说愿生净土,未显圣净二门废立,《观经》明此。其文云:“韦提希白世尊言: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二门废立,于此而分。故于“序题门”中,辨此废立要义。又《般舟赞》亦明此义言:“或渐或顿明空有,人法二障遣双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钝根无智难开悟。”乃至“若待娑婆证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验此贪瞋火烧苦,不如走入弥陀国”。欲明此圣净废立要义,故弘通《观经》。

五、为示净土通别废立故。九方净土名通,西方安乐称别。《大经》直说愿生西方,未显通别废立分齐,《观经》说之。于“欣净缘”中,佛于光台现十方净国,令舍通取别。韦提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通别废立于此而分。何故废通?《法事赞》释云:“一切佛土皆严净,凡夫乱想恐难生。”何故取别?《往生礼赞》释云:“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欲示此通别废立,故弘通《观经》。

六、为引众多机类故。若大论之,机有二类:一念佛机,二诸行机。然《大经》专说弘愿,以摄念佛往生一机三辈文中举说诸行,而一一言一向专念,则是专摄念佛,《观经》通说诸行、念佛,以遍摄众多机类。故“序题门”言:“回斯二行,求愿往生”,此明引摄诸行机。又言:“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此明引摄念佛机。欲引众机,故弘通《观经》。

七、为明正杂二行优劣故。凡明二行优劣,无如《观经》,如“下品上生”章言:闻十二部经首题名字,除千劫极重恶业;称佛名故,除灭五十亿劫重罪。又佛来迎时,不赞闻经,唯赞称名,言:“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优劣如斯。故释云:“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为此义故,弘通《观经》。

八、为明助正二业优劣故。助业胜者,无如观察;观中胜者,无过佛观。此观成者,但见佛光明不摄观佛者,唯摄念佛人,意显佛观劣于念佛。佛观尚劣于念佛行,况读诵、礼拜、赞叹供养!是以疏判二业优劣,专劝称名念佛。为此义故,弘通《观经》。

九、为明净教正所被机故。《大经》初说十方众生愿文、诸有众生成就文,未显何机为正,最后举娑婆世界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十方世界无量众生,乘愿往生者,似显善机为正。《观经》则显示为烦恼贼所害、临临欲入地狱之苦机为正所被机。故“玄义分”引经十文,证明净土一法,本为凡夫。言:“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为此义故,弘通《观经》。

十、为明本愿摄抑分齐故。愿言:“唯除逆谤”。此就未造,为抑止义,未明摄取已造苦机。是暂除?还是永除?此事至要,非金口说,谁肯决信!《观经》显此义,借五逆十恶机,示已造逆谤者,回心念佛,灭罪得生。是以今疏,殷勤料简已造未造摄抑分齐。为此义故,弘通《观经》。

十一、为明二尊悲化正意故。释迦广开要门,正意唯在弘愿。《观经》所说定散,有教门、行门之别。为令权机随分修习,则所说定散名为“行门”,如释言:“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以定散语赞扬念佛功德超过定散诸善,则为“教门”,如释云:“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定散是一,义分教、行。就被权机,名为行门;为显念佛,名为教门。教门定散则是能诠,弘愿念佛是其所诠。所以施设定散,旨在摄归念佛。至流通分显此义言:“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持名二字,即是此经肝要,显示第十八愿心髓。若言持身,则滥定善观佛,故别言持名,明称名念佛。二尊悲化正意,以此而显。故废行门定散,专劝称名号。释言:“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此即取弘愿念佛以释持名。大师着眼既示正意唯在念佛,将此正意还照经旨,像观、佛观、流通念佛,皆指称名念佛,其理必矣。岂止三文,一部《观经》,文文皆诠弘愿念佛,故云:“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欲明此义,故弘通《观经》。

圣意幽深,凡心难测,窃以如是十一义门,略显善导大师造疏弘通《观经》之由。

略将《观经》大义,示图如下,以明其废立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