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弥陀经》大义

3.《弥陀经》大义

《弥陀经》续《观经》流通分而说,贬少善难生,明称名得往,直宣第十八愿肝要,显净宗心髓,可谓全彰《大经》、《观经》要义。近言之,此经为净土三经之结经;远言之,为一代时教之指归。习净土者,无不喜其辞简而理明,文约而事备。可谓要中之要,慈中之慈也。有赞此经“以二千字的简文,赅尽五千卷之大藏;以万德之名号,总摄八万四千行门”。然愈简愈深,愈易愈难。所以世尊再三付嘱,叹为易行难信之法;诸佛悉皆舒舌,赞为不可思议之经。

三经以《弥陀经》为最简最要,故流通最广,受持最多。其文虽短,其意幽玄。“生因”一文,为一经之要。意虽分明,但最易错解。何为多善根多福德?何为一心不乱?何为临终正念?善导大师原有《弥陀经义》释,可惜失传,唯有从现存五部九卷中窥其大义。《法事赞》有偈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此偈虽短,将“杂善难生,称名得往”大义,显彰无遗。往生正因,得以大明。

又《观经疏》彰此经大义言:

《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

又《观念法门》别释诸佛护念,显彰此经玄义言:

又如《弥陀经》云: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观以上众释,知随缘杂善为少善根,称名一行为多善根。不杂余行,专修念佛,即是一心不乱。专念佛者,临命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自得临终正念。如经云:“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故知:因佛现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现前也。光明无碍力,以此得以大彰。

《弥陀经》乃一佛所说、诸佛证诚之经。可谓法界佛说,卷在此经。如此稀有盛事,唯为一大事因缘,欲令一切众生,绝疑生信,专称弥陀圣号,共入弥陀愿海,得究竟安乐。其文虽短,实为最要妙典。言约义丰,言浅利深。弥陀本愿,诸佛心要,全摄于此。故为诸佛所护念,劝一切众生当生信心,求愿往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三经文字义理虽深广,言说亦似不一;借善导大师揭示,心要得以显明,理义得以贯通。称名往生之本愿,如杲日丽天,照彻大千。

为彰“佛光普照,唯摄念佛”义,善导大师以“亲缘、近缘、增上缘”三义释之,最后引三经证此义言: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此即善导大师对三经大义之通释,正依三经“唯明念佛”的一贯宗旨得以显明,净土易行、易往之理昭然明了。故知:三经虽广,悉入一向专称一行中。诚如昙鸾大师所言:“即以佛名为经体”也。

净土一法,理虽深妙,行极简易,弥陀选择念佛一行,惠以众生真实大利,令诸众生,功德成就。诚乃易行功高,证道最捷。《大经》与《观经》互显此益:《大经》开一乘顿教,摄三辈行人,归本愿大海。《观经》广开方便要门,导归真实弘愿;特以极恶最下之机,显此极善最胜之法。两经互为表里,深显“善恶凡夫,乘佛愿力,共入报土”之殊胜力用。诸佛度生本怀,借此得以彻彰。《弥陀经》无问自说,废诸要门,独显真实,又回归《大经》,结示净宗大义。如花落莲成,不带方便;似衣里宝珠,得以全呈。释迦悲心,巧设三经,圆彰弥陀不可思议功德利益,普摄万机归于本愿。善导大师融三经义理为一体,彰一贯宗旨,使磅礴经文,有了一清晰脉络。

三经共明“念佛往生”之理,直指第十八愿,此是净宗相续不绝之法脉传承。昙鸾、道绰已将其法义揭示无遗,其中,道绰大师借下下品之机,彰第十八愿义,意欲以“下至十声”摄“上尽一行”。不明此者,或误以为“乃至十念”即“临终十念”。善导大师更从“机、法”两面释“乃至十念”义,圆彰弥陀本愿,澄清诸多疑惑。

① 就“法”而言,所称六字名号,本自“愿行具足”故,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所谓“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也。

② 就“机”而言,众生遇缘时节不同,故有“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之别。无论上尽一形,或下至十声,皆顺“乃至十念”之法,悉为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乃至十念,言虽简洁,义则难会,最易错解。何为“十念”?何为“乃至”?为显其正义,善导大师首依《下品上生》章之“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及《下品下生》章之“彼人苦逼,不惶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等文,以“声”释“念”,判“十念”即“十声”念佛,即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如是以声摄念,明“念声是一”要义。此一简明、直接、扼要的开显、楷定,使“称名念佛”之本愿得以大放毫光。为明此特别宗义,大师判此为“口称三昧”,将称名一行完全从“定心三昧”中独立出来,显净宗他力不共宗旨。

十念者,非固定十念,名曰“乃至十念”。大师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意显“多少包容、上下兼收”义。其大意即是:

一发心以后,誓毕此身,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故知:“乃至十念”即“尽此一身,专念专修”。以遇缘有先后,时节有长短,故有长至一形平生、或短则一声临终之念佛。十念一念,乃从多向少言,故释云“下至十声一声等”;“上尽一形”则是其隐意,如《弥陀经》言:一日七日。故知:十念一念,一日七日,总显念佛必往生也。

“乃至十念”,即往生正定业。《大经》三辈文中皆言“一向专念”,即直指第十八愿;《观经》以“临终十念”,显“下至十声”得生;《弥陀经》以“一日七日”,显“上尽一形”得生。三经共彰“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宗义。是知:“一向专念,毕命为期”即三经一贯宗旨。

第十八愿是弥陀肝心,诸佛教眼;是三经旨归,净宗目足;是成佛径路,度生秘诀。广说三经,即为导归于此。善导大师玄心独悟,透彻佛心,直指心要,可谓独步千古。五部九卷除于微细处一一明辨外,又总释第十八愿,使人易入弥陀超世悲愿。释处甚多,皆极简明,直示肝要,尤其“四十八字释”,摄愿文、成就文于一体,精妙绝极。《往生礼赞》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此“四十八字释”,是净宗心要、眼目。弥陀本愿,全彰于此。堪称字字放光,冠绝古今也。借此开显,净宗教旨,至此一览无遗。法然上人至极顶戴崇仰此文,赞言:

此文应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阿弥陀佛成就本愿,庄严极乐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

以佛耳昼夜倾听,有否称我名号之人。

是故,一称一念之人,阿弥陀佛无有不知;

摄取光明,不舍其身,临终来迎,无有空过。

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

结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善导大师仰体“诸佛大悲于苦者”之本怀,深悲于苦恼群萌,故诠释净土,不尚玄妙,全守朴实宗风,示众生往生径路。其思想以《大经》为根本,却以《观经》为本位而开展之,并融会《弥陀经》要旨。三经通摄,一宗圆彰。凡夫往生之门大开,通入报土之益大显。诸佛护念之特别教法,因兹巍巍独立于五浊之世。

大师神智超迈,智辩绝伦,乃神不可测之人,二十几岁即亲证三昧,每念佛一声,即口出一道光明;一声如此,声声亦皆如此,故有“光明和尚”之称。非但念佛放光,其五部九卷亦可谓字字放光,指归径路(少康大师深蒙此益)。非但文字放光,其身业亦大放光明,德泽万代。《净土往生传》言:

入堂则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必流汗,以此相状,表于至诚。

三十余年无别寝处,不暂睡眠;除洗浴外,不曾脱衣。

护持戒品,纤毫不犯,未尝举目视女人。

尊敬一切人,乃至沙弥亦不受礼。

绝意名利,远诸戏笑。

所行之处,争申供养;饮食衣服,四事丰饶,皆不自入,并将回施;好食送大厨供养徒众,粗恶自食。乳酪醍醐,皆不饮噉。

诸有嚫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幅。

见坏寺及坏塔,皆悉修营。

燃灯续明,每岁不绝。

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始终无改。

每自独行,不共众去;恐谈世事,妨修行业。

观此可知,大师律己以严,待人以宽,而又慈悲心切;所到之处,无不蒙其劝化之恩。其一生教化,或可用一偈言概括:

归去来, 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此偈亦如弥陀的殷切招唤,惊人猛醒,催人速归。道俗男女,无问贵贱,乃至屠沽之辈,受其感化者,难以数计。如《净土往生传》言:“诸修梵行,弃舍妻子者;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者;念阿弥陀佛,日得一万五千至十万者;及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不可知数。”故《隆阐大法师碑序》赞仰大师之德风而言:“慈树森疏,悲花照灼。”

又,和尚曾与金刚法师较量念佛与余行功德胜劣,发愿言:

准诸经中世尊说,念佛一法得生净土,一日七日一念十念阿弥陀佛,定生净土。此是真实不诳众生者,即遣此堂中二像总皆放光。若此念佛法虚不生净土,诳惑众生,即遣善导于此高座上即堕大地狱,长时受苦,永不出期。遂将如意杖,指一堂中像,又皆放光。

以此可见大师行化之深。净土一法,易行难信。大师以超人行履,令生崇仰;以无碍辩才,绝众疑情。应机妙法,因此大显。难信之法,终成末世群萌深信之道。

观善导大师自行之精严,化他之广博,可谓古今大德,少出其右。《瑞应删传》言:“佛法东行以来,未有禅师之盛德矣。”其于净宗之功,亦如六祖之于禅宗,智者之于天台。故后贤共尊大师为净土宗实际开创者,更有尊为“吾家、宗祖、高祖”者。古今诸祖,无不赞仰大师巍巍高德而倾心投诚。莲池大师于其《往生集》深心感伏和尚盛德而赞言:

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观其自行之精严,

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

设非弥陀,必观音普贤之俦也。猗欤大哉!

印光大师处处广赞善导大师盛德,其《续编》言:

师当唐初,各宗盛行。

提倡净土惬群情,佛力谁与京。

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

偈言:

世传师是弥陀现,提倡念佛义周赡,

切诫学者须撝谦,兼使极力生欣厌;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

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

法然上人因《观经疏》而入净土一门,并偏依善导大师而倡一向专称心要。其《选择本愿念佛集》赞大师言:

仰讨本地者:四十八愿之法王也,十劫正觉之唱,有凭于念佛;

俯访垂迹者:专修念佛之导师也,三昧正受之语,无疑于往生。

本迹虽异,化导是一也。

《净土文类聚钞》赞大师言:

善导独明佛正意,深藉本愿兴真宗。

专称佛名,决定往生,是弥陀选择之本愿,净宗不共之宗旨,亦为善导大师开宗之宣言。其一生力擎“一向专称”法炬,耀古腾今,照彻大千。自尔,专称一行便风行天下,有识睹者,莫不归此。蒙受光泽者,不可数喻。如古德所言:

善导可嗟今已往,化来老少皆归向。

通观昙鸾、道绰、善导三祖判教,可详明圣净二门迥然不同的宗旨:

圣道门者,于此土证道,极智慧了生死。

净土门者,至彼土成佛,还愚痴生极乐。

一仗自力,故难修难证,历劫难以成就。

一仗佛力,故易行横超,一生得以取办。

此二门教行之迥异,借由诸祖弘判而大明,弥陀超世本愿以此彻彰,释迦出世本怀以此大畅。真实之利,由兹泽及环宇;普天之下,得以均沾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