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法益广被 万善同归

第四章 法益广被 万善同归

净宗判教至善导大师而臻完美,净土宗得以独立。后来祖师多是述而不作,偏在义理上发挥。又因种种法难故,诸多经论散失,如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道绰大师《安乐集》、善导大师《观经疏》等一系列净宗宝典,皆佚失于中土幸存于日本,民国初年,杨仁山居士托日本友人从日本请回。后之弘扬净土诸祖,虽慕昙鸾、善导高德,却罕有详睹其文者,多只见散于他书中之片言只语,唯印光大师有缘得见而推崇备至。由此缘故,唐宋以后,弘扬净土者,失正脉宝典,多傍附他宗而著疏,以至义理发达,玄门顿开。虽从理性上极彰净宗殊胜,但多偏于幽玄处着眼。其摄受圣道归于净土虽极尽玄妙,却或多或少地淹没了净宗平实易晓、本为凡夫之旨,致使下愚之人难得其益。诚如蕅益大师《要解》所言:“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也。此亦时机使然故,良以唐宋以来,义学玄理盛行,尤其狂禅风靡天下,朴实易行的净土法门被众疑所困,祖师悲心有加,故融涉他宗教义,应机施教,广开融通一门,以释他宗行人对净土之误解,借此以摄禅教律齐归净土,彰“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要义。若明此义,即知唐宋以后诸祖施化善巧及真实归趣。

自唐以后,受善导大师思想影响者甚多,而偏依善导,力倡大师专修念佛思想者,以少康大师为最昭著,有“后善导”之称。

少康大师(?~805年),莲宗五祖,俗姓周,浙江缙云县人。幼时不喜玩,常含笑端坐,7岁以前不曾讲话,一日随母到灵山寺拜佛,母问:“认识佛像否?”大师忽出言答曰:“此是释迦牟尼佛。”母亲甚感惊异,知儿子宿缘深厚,便令其出家修道。

大师15岁受戒,随后广诵经论。唐贞元(785~805年)初年,在洛阳白马寺见有经函放光,检视之,即善导大师“西方化导文”,喜而祝之曰:“若某于净土有缘,愿此文再放光。”祝已,经函果然再放光明,且化佛菩萨现于光中。大师顶礼并誓言:“劫石可磨,我愿不可易矣。”遂至长安觐礼善导大师影堂,大师遗像忽化佛身,升空而语曰:“汝依我教,广度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大师因之遂专修净业,每念佛一声,即口出一尊佛,连唱十声,则十佛连珠而出。

大师遵神僧指示,至浙江新定行化。初到之时,人地生疏,便以所乞之钱,令“念佛一声,即与一钱”之方式诱导他人念佛。一月之后,念佛之人越来越多,遂改为念佛十声给一个钱。如是一年,凡见大师者,莫不皆念阿弥陀佛。满城之人,相与念佛,盈于道路。后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每遇斋日,善信集毕,多至三千许人。每升座,即高声念佛,众人皆共和之。此一风范,全袭昙鸾、道绰、善导家风。借此诸祖的倡导,使称名一法得以代代普及民间乡野。有赞少康大师云:

盖其发愿,与善导同一鼻孔;故其示迹,亦与善导同一轨辄。善导口出光明,彼亦口出化佛。世称善导大师为弥陀化身,少康为善导后身,良有以也。

少康大师将隋唐时代流行于华北一带的净土信仰,传播于江南,奠定了五代以后净土教兴盛于江南的基础。自此,大江南北,无不崇仰弥陀本愿之光。恩德弘深,言语难宣!印光大师赞其德言:“忌谈世谛,七岁不言。出言即便惊人天,广结净土缘。小儿为钱,各种九品莲。”偈言:

七岁绝未发一言,发言即称世尊号;

一见善导西方文,方知净土堪倚靠。

钱诱小儿念弥陀,未久道路佛声噪;

念佛佛像从口出,有谁闻见不依教。

少康大师一生唯一向念佛,未在理论上留下著述,但有一卷《往生净土瑞应删传》而已。以是之故,存而不论。今就著述中有代表性的祖师择选而论之,以明净宗相续不绝之法脉;并从中窥知净土思想之演变历程。且按应化因缘不同,权分三节,以显化导之功:一导圣归净、二力脱融混、三夺圣显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