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他力速超三愿的证
昙鸾大师于“难易二道”判释中,揭示难易的根源在自他二力。此二力开显,使两种胜法修学宗旨明朗。其难行之辨甚详,以法显机,明难行道乃大力圣人所能,非无力凡夫所堪,下劣凡夫,唯易行一道可通入;于易行道宗旨,其言虽简,却明示“信佛因缘,乘愿往生”之肝要。为圆彰他力之超胜,《论注》最后引用弥陀三愿以为的证,与“难易二道”首尾呼应,明竖出与横超两重因果之别。其文言: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
如人畏三涂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
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昙鸾大师于四十八愿中别选三愿作为易行疾至“的证”,明凡夫往生、成佛皆弥陀愿力成就。以第十八愿明往生之因,以第十一、二十二愿明往生之果,意显净宗“念佛成佛”之无上因果。
三愿以第十八愿为根本,以有因自有果,无因则无果矣。所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即潜通于果。昙鸾大师释此愿义甚为简要明了,言:“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仗他力故,十念即生,此即他力易往根源。何为“十念”?昙鸾大师释言:
经言“十念”者:
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
观此即知:“十念”非具体数目,乃“业事成办”义,即一切众生往生功德已由弥陀愿行所成就,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必定往生。
故知:十念业成,乃决定往生之论,非定量之数,即不在称念数目之多少,自“不必须知头数”,只管相续称念即是,所谓“乃至十念”也。道绰、善导将此开显为“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使其义理大彰。
第十一、二十二愿即显往生之果: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纵下品生者,虽不知无生之理,一得往生,种种知见烦恼,亦自然而灭。如《大经》言:“生身烦恼,二余俱尽。”此横超法益,非余法能及,最难信受。昙鸾大师依二十二愿意言:
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
此释意显:往生净土者,无品位之别。然经中处处言三辈九品差别相,如何会通?通观《大经》,知虽言差别,意实平等。《大经》言: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故知,经中虽权说差别(亦或本师曲顺圣道法益、巧摄圣道行人归于净土之方便施设乎?或顺凡情,就机之深浅而暂论品位乎?或绝凡夫慢不勤策之偷心乎?圣义幽深,凡心难测),意实一味。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释此义言:
安乐声闻菩萨众,人天智慧咸洞达;
身相庄严无殊异,但顺他方故列名。
颜容端正无可比,精微妙躯非人天;
虚无之身无极体,是故顶礼平等力。
又《往生论注》言:
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
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机虽有“三三之品”,同乘佛愿,往生净土,则“无一二之殊”,正所谓“同因同行至菩提”也。
极乐果报“平等一味、随意显化”之义,以此开显而明朗,此是昙鸾大师首彰“凡夫往生报土”宗义,因果分明,一目了然。大师如是透彻经意,显净宗心要,真乃“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也。
此三愿之确证,明净土法门往还回向皆由他力。第十八、十一愿显“往生彼土,证悟佛果”仰仗他力往相,第二十二愿明“上供诸佛,下化众生”亦仗他力还相。故昙鸾大师言:“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因行果证,皆由他力,此即净宗易行疾至甚深微妙义,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亦是此法难解难信之所以然。欲令易解,昙鸾大师别以譬喻形象说明自他二力之优劣:
自力行者,须戒定慧成就,方能游四天下。
他力行者,虽是劣夫,跨驴不上;乘转轮王力,便可游四天下。
劣夫乘转轮王力,能游四天下。喻无有戒定慧之凡夫,但乘佛愿,即可往生成佛。他力之不可思议,以此得彰。故昙鸾大师于《论注》中处处显彰“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要义,极赞此法言: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烦恼成就之凡夫,不断烦恼得涅槃。此即他力难思议处,而此他力全彰于名号功德中,《论注》言:“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但能生信无疑,称彼名号,即与弥陀愿心相应,即是如实之修行。以彼光明名号是“实相身”、是“为物身”故,自能止一切恶、生一切善、满一切愿。其最后结言:“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则是昙鸾大师判教指归,劝人归命弥陀、称彼名号、乘愿往生。
《论注》初于难易对判中,明自力修证之难;最后引弥陀三愿,显他力成佛之易。昙鸾大师悲智苦心,深长可思也。
附“念佛成佛”因果如下图:
从昙鸾大师判教思想中,可深知其于净宗之不灭功勋,然“莲宗十三祖”【注】说却忽略了昙鸾大师及后继之道绰大师。中国净土宗以东晋慧远大师(334~416年)为初祖,其结集百余智士于庐山东林寺共修,首开莲社之风,影响颇盛,可谓一响百从。故宋朝天台宗人宗晓法师于《乐邦文类》中订立祖位时,视莲社的创立为净土宗之始,以慧远大师为莲宗初祖。观慧远大师净土思想,偏于观想念佛,并融会般若、禅定之圣道理念,未能尽显净宗易行疾至之理。其时净土经论尚未普遍流通于世,净宗法宝鲜而难见,故一生著述多是圣道理论,对净土之释亦依附于圣道教法。观《念佛三昧诗序》即明此义,其言:
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
于此可见其净土思想之一斑。因其偏于观想念佛,仍属难行之道,故摄机未普;虽亦别成净宗一流,然至宋明以后,因根机渐劣,观难成就,故少有人实修。而其“结集莲社、共修净业”之风尚,“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之首倡,及“三睹圣容、佛告当生”之事证,则对净宗普及有深远影响。“西方净土”信仰因此而从“十方净土”信仰中一跃而出,独成一宗,故后言“净土”者,即偏指“西方净土”。
慧远大师博宗六经,尤善老庄。自驻锡庐山以来,三十余年影不出山。其一生融会玄学,倡导中观思想,有力地推动了佛法在中国的弘传,而其净土思想则尚未形成体系。我国最早深入全面阐释净宗教理,开显易修易往之道者,即昙鸾大师。其《往生论注》开他力念佛之先河,明称名易行之本源,净宗“易行、普被”宗旨,由此得以显彰于世。
昙鸾大师“二道二力”判释,为中国净土宗判教之始,确立了净土宗独特地位,为净土宗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故有尊昙鸾大师为中国净土宗初祖者(日本“三国七祖”说,以之为三祖)。后之弘扬净土者,多以“二道二力”为指南,阐扬宗义。或彰难行道之难以导归净土,或显易行道之易而直指心要。千开万闭,皆不离此。
昙鸾大师乃不测之人,北魏孝静帝尊为“神鸾”、南朝梁武帝赞为“肉身菩萨”。其一生于山西石壁玄中寺建立净土道场,上续庐山专修净业之风范,下启净宗他力本愿之教法,使净宗易行一门,大彰于世。隋朝天台智者大师(538~597年)于《净土十疑论》中,即引用“难易二道”劝进行者;后之道绰、善导、少康等祖师,则倾一身之命,薪火相传,大弘此道。诚如印光大师所赞言:
《往生论注》文义显豁直捷,真能上继匡庐,下启天台、西河、长安等,宜细看之。
昙鸾大师于净土之功,非言思所能及。今能远沾法益,皆其恩德所致。《高僧和赞》赞其威德言:
本师昙鸾大师者,承菩提流支教导;
焚烧长命之仙经,深归往生净土门。
搁置四论之讲说,广演本愿他力教;
引导具缚诸凡众,平等进入涅槃门。
【注】净土宗师资传承,古来异说不一,影响最大者,即莲宗十三祖说与三国七祖说。
一、莲宗十三祖:中国现在遵奉的净宗十三祖,是经宋元明清的逐渐推选而形成的。净宗立祖之说始于宋代,南宋宗晓法师立莲宗六祖,即慧远、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尔后,宋代的志磐法师在《佛祖统记》中除专叙天台宗外,兼及禅宗、华严、法相、密宗、律宗五宗,而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为莲宗七祖。宗晓、志磐同是天台宗学者,宗晓立莲宗六祖,志磐在此基础上略有删增,立为七祖,后人大致依志磐所订。明清莲池大师弟子增推莲池大师为八祖。清道光年间,悟开法师增推蕅益大师为九祖、省庵大师为十祖、彻悟大师为十一祖。民国年间,印光大师改推清初截流大师为十祖,省庵大师、彻悟大师递降为十一、十二祖。印光大师往生后,四众弟子推其为十三祖。此即中国净土宗十三祖的由来。
二、三国七祖:日本净土宗尊昙鸾善导法脉而别有一净宗祖师谱系,即所谓“三国七祖”说:印度龙树菩萨、天亲菩萨,中国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日本源信大师、法然上人。
中国莲宗所订祖师并无法脉上的承传,只是“取异代同修净业、功高德盛者”立为祖师。这种订立祖位与他宗不同,他们并无直接的师承关系,甚至在教义上有迥然之别。日本所订七祖,则与十三祖说有别,此七祖无一不是“同修净业、功高德盛者”,而且在教义上同出一流,虽无直接的师承关系(道绰、善导除外),亦可谓一脉相承。这种私承法脉,正是净土宗迥异他宗之处,唯法是依,唯法是从,人人可循,无时空隔碍。
从两国订祖差异中,可窥知两国净土观念的微细不同。中国十三祖说具有包容性,以中国唐宋后,昙鸾、善导法脉之典籍失传,净土宗寓于诸宗,融混齐归理念曾一度为净土法门的主流;此一包容性显示了净土法门的广大无碍。日本净土宗则完全依昙鸾、善导法脉订立祖位,凸显净土宗清净无染的法脉传承,别有宗祖味道。两种传承,反映净土宗一体两面:一广大无边,圆收一切。二清净无染,圆超一切。如是互融互摄,并彰一宗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