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他二力判(昙鸾大师)

二、自他二力判(昙鸾大师)

继龙树菩萨后,大力弘扬净土者,以北印度的天亲菩萨为盛。

天亲菩萨(公元4~5世纪),出生于佛灭后九百年顷,后于龙树菩萨约二百年。初习小乘而毁谤大乘,谓大乘非佛说,后因其兄无著菩萨劝说而自识其非,改学大乘,并欲割舌以谢谤法之罪。兄云:“汝设割千舌亦不能灭此罪;汝若欲灭此罪,当更为方便:汝舌能善巧毁谤大乘,当以此舌善巧解说大乘。”受此启发,故一生广造大乘论疏,以谢前愆。其注疏甚丰,难以计数,有“千部论主”之称,可见其智慧学识之深广。其论著如此广博,而其安心唯在净土。《往生论》是其代表作,融三经义理于一体,彰“一心归命”宗义,成为净土宗正依论典。

天亲菩萨阐扬净土宗义,重在义理上发挥,未在判教上细辨。故其大义偏在易行一道,未涉难行之法。可谓唯一真实,无有枝叶。其言: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即是《往生论》心要,彻彰净宗心髓。“观佛本愿力”彰净宗本源、往生正因;“遇无空过者”显净宗摄机之普、易行之至;“能令速满足”明净宗之速超疾证;“功德大宝海”显净宗之无上佛果。

净业行人,若不观佛本愿力,则不知往生正因何在。忧虑不安之心,将无从释怀。反之,若观佛本愿力,知遇无空过,一切疑虑自将冰释,功德大宝不求自得。所谓“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又,天亲菩萨言: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及: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则是以身作则,自行化他,普摄万机归于净土之悲愿。

良由《往生论》文约义丰,旨趣幽远,故多难明其“一心五念”心要一心即一心归命,五念门即礼拜 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以至尘封宝库,罕有流通。北魏昙鸾大师所注《往生论注》,圆彰其义,使其幽远深义得以显发。印光大师赞昙鸾大师盛德及其《论注》言:

昙鸾法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

又言:

天亲菩萨《往生论》,净宗之要典也,世罕流通。昙鸾法师之《注》,文畅达而义深邃,洵足开人正智,起人正信,乃净业学人之大导师,惜中国久已失传。清末杨仁山居士请于东瀛,刻以流通。

昙鸾大师除圆彰《往生论》要义外,别有详细教判。今依昙鸾大师思想,述净宗判教演化,借此以明天亲菩萨衷怀。

昙鸾大师(476~542年,亦有说大齐天保五年-554年-尤在世者),山西雁门人,家近五台山,慕其神迹故,未满十五岁便发心出家,广学内外典籍。其神智高远,三国知闻,洞晓众经,独步人外;于四论系之学,造诣甚深,有尊为四论师之祖者也。中年后发心注解《大集经》,中途染病,即停笔求医。行至秦陵,上望青霄,忽见天门洞开,诸天阶位,历然齐睹,瞬目之间,病即痊愈,便欲续注,继而思维:人命危脆,旦夕无常,宜先学长寿之术,方可长久住世,大弘佛法。故往金陵,拜访闻名于世的山中宰相陶弘景,求诸仙术。陶以厚礼待之,并欣然授与仙经十卷。昙鸾大师归途行至洛阳,遇北天竺菩提流支三藏法师,问言:“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流支三藏法师答言:“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更轮回三有。夫长生不死,吾佛教始有之。”即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而行之,长得解脱,永离生死。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昙鸾大师闻此,豁然深悟,于是焚毁仙经,并舍四论讲说,专修净业。

每有人责问曰:“十方佛国皆为净土,法师何乃独意往西,岂非偏见生也?”

昙鸾大师答曰:“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入法位,念力须均,如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大师淳笃信仰(机法深信),以此可见矣!

昙鸾大师自归命净土后,遵龙树菩萨《易行品》及天亲菩萨《往生论》思想,著《往生论注》,开净宗他力本愿之教,大显法化。其著疏除妙绝古今的《论注》外,另有《赞阿弥陀佛偈》及《略论安乐净土义》流通于世(有疑《略论安乐净土义》非昙鸾大师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