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净宗先驱 法门基柱 | 一、难易二道判(龙树菩萨)

一、难易二道判(龙树菩萨)

自释迦宣说净土教法以来,于印度首有马鸣菩萨(公元1~2世纪),于《大乘起信论》明往生净土胜易方便,开启净土教法;然净宗判教,则兴起于印度之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公元2~3世纪),出生于佛灭后七百年间,自幼广学世学技艺及诸道术,无不通晓。因以隐身术出入宫中,凌辱宫女,险遭杀身之祸。以此因缘,觉知爱欲为众苦之本,乃发心出家,广学三藏。因不满足于所学,于是周游各地,四处求学,并与外道及部派学者辩论,所向无敌,遂生邪慢之心,欲独出心裁,自创一派。后入龙宫,得见《华严》,惊叹于大乘甚深秘藏,乃俯首称臣,一心向佛。出龙宫后,大弘佛法,摧伏外道。最后安心于弥陀本愿,往生西方净土。

龙树菩萨天生聪慧,悟性深高,大乘教义因其阐扬而光芒万丈。在佛教史上,论义理规模之宏大与影响之深远,可谓释尊以外第一人,故有“释尊第二”之称。中国八大宗派皆与其有血脉渊源,被尊为八宗共祖。《楞伽经》悬授其记云:

于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

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

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

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龙树菩萨著疏颇丰,开般若之门的《大智度论》是其代表作;明往生之要的《易行品》则是净土思想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奠定了净宗判教基柱。

世尊一生说法虽多,龙树菩萨总判为“难易二道”,初显一代时教大要。其《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言:

问曰: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如助道法中说:

“若堕声闻地,及辟支佛地,

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

若堕于地狱,不生如是畏,

若堕二乘地,则为大怖畏。

堕于地狱中,毕竟得至佛,

若堕二乘地,毕竟遮佛道。

佛自于经中,解说如是事,

如人贪寿者,斩首则大畏。

菩萨亦如是,若于声闻地,

及辟支佛地,应生大怖畏。”

是故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

答曰:如汝所说,是伫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何以故?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生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如助道中说:

“菩萨未得至,阿惟越致地,

应常勤精进,犹如救头燃。

荷负于重担,为求菩提故,

常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心。

若求声闻乘,辟支佛乘者,

但为成己利,常应勤精进。

何况于菩萨,自度亦度彼,

于此二乘人,亿倍应精进。”

行大乘者,佛如是说: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此问答承前《阿惟越致相品》而来,故龙树菩萨以如何至阿毗跋致而开难易二道。而如何进入不退位,于成佛道上亦最紧要,故但以至不退位而别彰上成佛道之难易二门。

观此文,知龙树菩萨判教缘起是因有“伫弱怯劣、无有大心”之人,知难行不堪而欲求易行之道,故特为如是下劣之机,开显易行之法。初言如是行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丈夫志干之说”,似在责其无有大心,当“不惜生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然成佛非易事,是法甚难,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如此难事,岂是下劣凡夫所能!为如是劣机,若不别开方便,便永无出离之日。悲悯心生,毅然为此“无有大心”之机,宣说易行横超之法,净土一门,应机弘开。

所谓难行道,有“行难”与“险难”二义,行难即“行诸难行、久乃可得”,险难即“或堕声闻、辟支佛地”。

“诸”者:即行门无量,诸如六度万行等。如是众行,既多且难,故曰“诸难”。

“久”者:即时劫久远。经言,成佛须三大阿僧祇劫,乃至无量时劫,故云“久乃可得”。

“堕”者:即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堕于此,是名菩萨死,毕竟遮佛道。此即难行道之最大衰患,故《华严经》云:

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

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

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

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

以此可知,上求佛道者,若堕于二乘,比堕地狱还可怕。

“诸、久、堕”为难行道所以难之根本,次第为因:因诸而难,因难而久,因“诸、难、久”而堕。能于此生大怖畏,自然期望别有他力救度之法,以速超生死,疾出苦海。

反之,易行道则无以上诸难,但以信为方便,易行而疾至。所谓信者信何?行者何行?《易行品》初涉十方诸佛之易行,最后以弥陀“称名自归,即入必定”之本愿,显示易行道别在“弥陀本愿”。其言:

诸佛世尊,现在十方清净世界,皆称名忆念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观此,知《易行品》虽广论诸佛菩萨之易行,而“诸佛世尊,皆称名忆念阿弥陀佛本愿”,此即龙树菩萨摄十方诸佛于弥陀一佛,舍十方净土而归西方净土,意显易行道宗旨在弥陀本愿。并以偈颂彰此意言: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

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十方现在佛,以种种因缘,

叹彼佛功德,我今归命礼。

“我常念,我归命”,显一心专念意。故知:“以信方便”即信顺“阿弥陀佛本愿”;“易行疾至”即“称名自归,即入必定”也。无论何人,但称弥陀佛名,自然乘弥陀本愿力,往生净土,疾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乘船过海,直达彼岸。此易行道,不假自力,全托佛愿,故无“退堕”之险,无“步行”之苦,无“久乃可得”之难。

与难行道相对,弥陀本愿所成就的易行道有“一、速、必”三特点:

“一”者一行:但称弥陀一佛名号,不须修诸难行。

“速”者速超:此生即得往生成佛,不经多生多劫;且现身即有入正定聚之益(即时入必定)。

“必”者必定:现今称名,蒙光摄取,即入正定聚现益;临命终时,圣众来迎,必定往生而成佛当益。

有此三益,“以信方便,易行疾至”之理,一目了然。

易行道所以易行疾至,因有弥陀本愿故:“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此即龙树菩萨对第十八愿的解释,揭示易行道根源在弥陀第十八愿。本愿之王,藉此开显而首次明朗。故知:阿弥陀佛本愿虽广亘四十八愿,意在第十八愿。善导大师玄悟此义,故有“四十八愿,一一愿言”之释。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略示往生果报,潜通弥陀第十一、二十二愿(此义借昙鸾大师开显而明)。

难行道如陆道步行,艰难困苦。易行道如水上乘船,任运而至。故释迦如来于诸经中处处指归西方,并特说净土三经,彰易行横超法益。然于佛法昌隆、根机猛利的正法时代,难行道虽难,尚有堪行之机,故难易二道并彰于世,致使净宗一法于正法时代难显其独特超胜之妙。待根机日下、法道渐衰的像法时期,唯有净土教法偏利时机,广通三时之净土一门自待特别显彰。龙树菩萨顺时应机,辨行门难易,决出难易二道,净土一门,始初露锋芒。如旭日东升,晨光初耀(净宗殊胜,偏由他宗之衰而弥显其应机之妙。如盛夏之时,万物并茂,难显松柏之常青;至严冬来临、万木凋零之际,松柏依然挺拔翠绿,此时方见松柏之常青苍劲也。如《论语》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悬蒙授记的龙树菩萨,首彰易行之教门,开净宗之先河,建法门之基柱,畅如来之本怀。德光遐被,万代崇仰。《高僧和赞》赞其盛德言:

本师龙树菩萨者,宣说大乘无上法;

自己证得欢喜地,偏劝众生念弥陀。

龙树大士出于世,教导难行易行道;

流转轮回我等众,应乘弘誓大愿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