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世尊应化娑婆,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广开解脱之门,惠以真实之利。其原本乃应机说法,随缘示教,故方便多门。因门门不同,宗旨各别,开启后来宗派之林立,尤以中国八大宗派之兴起,而光大佛法之弘传。
佛法自东汉传来中国后,初期以翻译经论为主,随后兴起研究讲学之风,专精一经一论,各自立宗,由是形成诸如涅槃师、成实师、地论师、摄论师、四论师等不同的经师论师,佛教呈现一派蓬勃发展之势。南北朝时期,随着经论的大量译入,研究讲学者,有感于大小经论“宗旨、利益、应机”各别不同,开始对一代圣教细加分判、诠释,详明不同法门的教相、教义等,以安立一代教法,由此形成了中国佛法特有的“判教”学说。
所谓“判教”,又称“教判”,详称“教相判释”,即祖师根据“义理浅深、说时先后、应机不同、利益大小”等,对众多经典加以类别、梳理、会通,判属其各自的教相、宗旨、行法、利益、对机,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等。如是总判圣教,意欲显彰释尊出世本怀之所在。
判教学说之兴起,完全受经论启发。经典如《楞伽经》有顿渐之判,《涅槃经》有五味之说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华严经》有三照之论佛法如日光,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再照平地。高山喻佛成道后,初说《华严经》,化顿大之菩萨;幽谷喻佛在鹿苑说小乘经,化声闻缘觉;平地喻佛最后说方等经乃至《涅槃经》,化大乘渐入之机,《法华经》有三车之喻羊车、鹿车、牛车,譬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论疏如《大智度论》有大小之分,《毗婆沙论》有难易之判。凡此众说,皆是开教相判释之端绪,经由中国祖师发扬光大,形成了圆备周详的独特判教体系。
中土判教,大致始于刘宋之北凉时期(401~439年),涅槃学者慧观法师主张顿渐二教,兴起判教之风。至南北朝时期,经师论师系统整理一代圣教,大兴判教学说,著名的有十家之多,故后世有“南三北七,义成百家”之评。到隋唐时,经论翻译增多,不同教典之时节因缘、利益大小等昭彰于世,各宗判教,融古贯今,臻于圆熟。随着各自的“判教、宗名、经典、传承”等之确立,由此形成了风格不一的不同宗派,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宗等相继形成。印度佛教终被消化吸收,深深植根于中国丰厚的土壤中,开花结果,蔚然成林,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之光。
诸宗判教,本为总判一代圣教,各安其位;并藉此以开显自宗,别开宗门。因各宗正依经典不同,教行有异,故判教体系各异其趣。如天台宗依《法华经》,判一代圣教为“五时八教”;贤首宗依《华严经》,判一代圣教为“五教十宗”;净土宗依净土三经,判一代圣教为“圣净二门”。如是众判,各成一家,异彩纷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矣!
各宗教判虽异,宗旨唯一,即厌生死苦,入涅槃城。任修何宗,都应洞悉其法门宗旨,方可依“教”起“行”,依“行”证“果”。而了解一宗法要,无过于详明一宗判教。以教判为一宗眼目,通摄一代圣教,别彰一宗玄义。能如实知一宗判教,始可从知见网中,厘清法门宗旨,如实修行,依法解脱。反之,若于法门宗旨不明,私心自用,则很难与法相应。
法门虽多,因行业有难易、根机有大小、利益有迟疾,故有心出离生死苦海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法,一门深入。于无量法门中,遇无空过、疾成佛道者,唯有净土一门,以“托佛愿力,五乘齐入”故。印祖言:
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
足见此法之善契时机,实为诸佛度生之本怀。反观今时:诸余法门,命如悬丝,行证久废;明心悟道者,罕闻一二。念佛一道,利物偏增,普皆归向;道俗往生者,时有所闻。此即十劫正觉之唱的最好的证。因此教法特别,由来异议颇多,致使易往坦途,亦频生荆棘。诸佛护念之奇特法门,有如云中月影,若隐若现。以至吾人虽冥中被护,却日用而不知。寻其根源,在“教”、“行”不明。因不明“教”,故不知“行”从何起;因不知“行”,故无由证“教”。今以管窥之见,略述净宗教判,彰法门血脉,示弥陀弘恩,以断疑除惑,增信求往。
他宗判教,多依说时先后、利益浅深等作“大、小,权、实”之判;众判虽多,悉以自力断惑为要。净宗判教,异于诸宗,既显法门宗旨之别,尤重教赴时机之益,故特辨行证难易,详明二力悬殊。如是二力对判、难易比较,旨欲选择契于时机的教法,以应时应机为修学至要故。所谓“法无高下,应机者妙;药无贵贱,对症者良”也。故净宗祖师判教,无不以“机法相应”为立足点,以“往生净土”为旨归。法以弥陀本愿为极唱,机则以下劣凡夫为本位。种种判释,即欲为常没众生,指示出离强缘,以畅如来度生本怀。
净宗判教,肇起于龙树菩萨,成熟于善导大师。龙树菩萨首判一代圣教为“难易二道”:
难行道:即自力修行之教,如陆路步行,迂缓困苦。
易行道:即他力往生之法,如水上乘船,乐往速超。
此难易分判,奠定了净宗判教基础。后有天亲菩萨著《往生论》,彰“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之本愿,明他力易行疾至纲宗。至此,净土他力教的苞蕾,即于印度绽放异彩。
垢障凡夫,在无始业力面前,都会感受到自力修行的艰难,而无不期望他力的救度。净土教法即在此因缘下,藉由龙树、天亲二菩萨开显,从一代圣教中,脱颖而出。
净土信仰于中国之兴起,得力于东晋慧远大师。其“结集莲社,共期西方”之盛举,开启了净土信仰的大门。然中国净宗判教的建立,首归功于北魏昙鸾大师。昙鸾大师继承龙树、天亲思想,著《往生论注》,首开他力念佛宗旨。初于难易对判中,以五重要义,详明自力修行之难;最后以三愿的证,深彰他力成佛之易。如是“二道二力”之详细判释,显彰“缘佛愿力,十念得生”之本愿,奠定了净土宗立教基础。
昙鸾大师以后,弘扬净土者虽多,但教义上并未纯然正依净土宗旨。而完全舍弃他宗之教、归入净土一门者,是西河道绰大师。道绰大师私承昙鸾大师法脉,判一代时教为“圣净二门”:
圣道门:即此土入圣之道。
净土门:即彼土成佛之法。
其《安乐集》开十二大门,旁征博引,证显“圣道难证,净土易往”之理,明末世众生:“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此一圣净决判,力显净宗善应时机的超胜,本愿之光,跃然而出。
随后,受教于道绰大师的光明和尚——善导大师,集净宗大成,大阐宗风。其五部九卷圣典,弘判净土教宗:首大判一代圣教为“顿渐二教”,以明净宗教相;次细判净宗为“要弘二门”,以示真实与方便。依教门宗旨,善导大师于净宗行门亦作判释,辨正杂二行,明专杂得失。如是教行二门的详细分判,建立起净土宗如实修行相应的完善体系。弥陀超世本愿得以圆彰于世,净土教因此而成为一巍然壮观的独立宗派,大显摄化之功;光明善导被尊为净土宗实际开创者。
善导大师立足于弥陀本愿,依教开宗,语越常伦,教超众流。古德比较其与他说之异,多达二十余处。论其根本,约要有四:
一、就“机”,明凡夫圣者异。所谓“遇缘有异,九品唯凡”。
二、就“教”,明自力他力异。所谓“以佛愿力,回心皆往”。
三、就“行”,明正杂二行异。所谓“专修专念,十即十生”。
四、就“证”,明顿证渐修异。所谓“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此“机、教、行、证”为净宗立教宗本,若不明此,则不知净宗特别之所在。古旧相传之论,虽各有阐释,多顺圣道教法,未彰净土正意。善导大师正依三经,一一楷定,阐明净土宗“教是他力,机是凡夫;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宗义;并围绕此而完善了净宗行门仪规,“三心、四修、五念”具阐,“安心、起行、作业”并彰,法门利益大显。
所谓非常之事,端赖非常之人;非常之人,自有非常之事。弥陀垂迹的善导大师,于中国佛法鼎盛之际,以楷定古今之势,慨然独立净土教法,显彰 “酬因报土,本为凡夫”的大悲本愿,为苦恼群萌带来无限希望与安慰。念佛一道,遂为众所喜乐,满城长安,无不念佛。一味曲高和寡的幽深佛法,得以崭新面貌深入朝野,成为道俗四众普遍信仰之道,以至形成“家家弥陀,户户观音”的盛况。
从龙树菩萨至善导大师,净宗判教得以大成。总其纲要,可大分为“教判”与“行判”二门。一彰往生原理,以教启行;一示往生方法,以行证教。相资相成,如目足并运。
“教判”有二:一大判一代圣教,二细判净宗一门。大判约要有三:
一、“难易二道”判,此约“行”判教相,明自力难行与他力易往之异。
二、“圣净二门”判,此约“证”判教相,明此土入圣与彼土成佛之异。
三、“顿渐二教”判,此约“教”判教相,明自力迂缓与他力速超之异。
二道二门二教,其言虽异,其义大同,总摄一代圣教。一仗自力,一仗他力。仗自力故,事难功渐;仗他力故,事易功顿。如是大判,意在选舍圣道门,归入净土门。
净土一宗,善导大师细判为二:一要门,二弘愿门。
“要门”者:即“修诸行业,回向往生”之门。《观经疏》云: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此要门局在《观经》定散二善,通摄圣道八万行法。以涉自力行故,不通诸机,是为易中之难。又非弥陀本愿故,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
“弘愿”者:即阿弥陀佛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弘誓大愿,所谓“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观经疏》释其要义云: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依通途法门,高妙报土非垢障凡夫所能入。净土一门,托弥陀大愿业力故,一切善恶凡夫得以齐入无漏报土。所谓大愿业力,一言以蔽之,即“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的摄化功德。法藏誓言: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此即弥陀因中选择称名一行,度化十方众生。此一悲心弘愿,亘通于四十八愿,偏显于第十八愿,其愿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弥陀“一一誓愿为众生”之悲心,即彻彰于此一“生因愿”中。一切善恶凡夫,因依此愿,得以横超三界,高登极乐。故四十八愿虽广,以此为本,号为“本愿王”,亦称“王本愿”,是弘愿心要。善导大师以“一愿该摄”法显彰此义言:
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此释意显:四十八愿,愿愿皆通第十八愿。故知:因愿虽广,宗旨唯一,即“念佛往生”。四十八愿虽有“摄法身愿、摄国土愿、摄众生愿”之别,实则愿愿皆为众生,愿愿皆含“念佛往生”义。故善导大师释言:
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言: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以此可知:弘愿一门,即“念佛往生”之门,所谓“念佛即是涅槃门”也。此门广大无碍,普摄无遗;不论何人,但称名号,皆得往生,究竟成佛。一代圣教,唯此一门,全仗他力,通摄圣凡,五乘齐入,是为易中之易。
要弘二门相较,弘愿特胜,易行疾至故,三根普被故,选择本愿故。故三经华文,无不显彰此一弘愿法益,惠以真实大利。为巧摄众机,本师于《观经》中广开净土之要门(权),显彰别意之弘愿(实);最后于“流通分”中,废舍要门,专劝称名一行: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此归宗结顶之言,流露释迦“劝舍杂业,归投愿海”的深切悲心;是《观经》眼目,亦是净宗心要。善导大师蒙授玄义,畅佛本怀言: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要门,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弘愿门。
此即善导大师开宗立教的“要弘废立”之文,揭示世尊“广开要门,显彰弘愿”之弘深密意,净宗法要,于此大彰。
弘愿一门,为净教根源。欲令行者易知易解,欲令法益满溢人心,善导大师光中出文,处处释之,明其肝要。
《观念法门》释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
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往生礼赞》释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凡此众释,将弘愿心要,彻彰无遗。尤以《往生礼赞》四十八字释,将弥陀因愿果海、光明神力,尽摄无遗。名号度生之门,以此得以大畅!弘愿教法,如日中天,光照大千。
上乃教判大要,次述行判准绳。
“行判”即“正杂二行”判,亦有大判、细判二义:
初大判正杂二行:“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也。其行有五,即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名正行、赞叹供养正行。除此五正行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次细判正助二业:五正行中,有正助二业,唯称名一行,是正定之业。《观经疏》云: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何以称名独为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佛愿者,即“念佛往生”之本愿。善导大师依佛本愿,开显净宗行门,此即以“行”证“教”,入弘愿一门。“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四种行业,即为助成此一正定业,故名“助业”。
二行二业之细判,旨欲从无量行门中,决出往生正定业,劝进行者,顺佛本愿,一向专念。能如是专修者,则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万不漏一。
弘愿一门,为净教之本;正定之业,为往生之要。教行并彰,合归一辙,法门宗旨,至此而显。
教行二门,为一宗之本,借诸祖分判,意得大畅。观其大要,各有二义:
教判二者:初于万法中,搁舍圣道,归于净土;次于净土门,借由要门,入弘愿门。
行判二者:初于万行中,抛舍杂行,归于正行;次于正行中,犹傍助业,专正定业。
如是重重选择,明世尊兴世正意,在宣说弥陀本愿,教念弥陀专复专。此即三经一贯宗旨,亦为一代时教终极指归。
略将教行二门判大义,示图如下:
净宗判教,由昙鸾、道绰、善导而总成一独家判教体系,至善导大师而集其大成。教行二门宗旨并显,自他二力难易顿彰,净宗特别教法,由兹大畅于世。唐宋以后,昙鸾、善导等著疏佚失于中土,后来莲宗祖师鲜闻其要,故多傍依通途教门另辟蹊径,别显“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要义,由是各宗悉归净土,以至形成“诸宗归净”盛况。融摄先驱以慈愍三藏法师影响为盛,慈愍法师有鉴于狂禅之弊,故于偏重持名之际,又倡“事理双修,教禅合一”等。如是导万行归净土之首倡,开“诸宗归净”之先河。承远、法照继承此一思想,推波助浪,延续此意。后之永明禅师,为统摄群机,力主“万善同归”一辙,将融摄意趣发挥至极;其四料简以“万修万人去”之极唱,普摄群机,正归净土。
因各宗融混,致使异见横生,如朗然晴空,顿起风云。以禅解净者,喜“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玄义,偏好难证之实相念佛,不屑易往之称名一行。以台融净者,别开一心三观教义,执于事理一心修证,忽略弥陀超世悲愿。净宗他力易行横超法义,因此隐而难彰。后之莲池、蕅益有鉴于此,一则曲顺圣道机宜,巧借他宗玄理,以示净宗超胜;二则专主称名一行,欲脱融混窠臼,显示易往直道。所谓“老实念佛,莫捏怪”、“死尽偷心,宝此一行”,则是两位祖师极欲树立之法幢。经此抽丝剥茧,净土宗又逐渐回归“一向专称”一道。继之,近代印光大师,鉴于久来“以横超法作竖出用”之弊,特作通别二法之判,再显圣净二门之别。其一生潜心大藏,显弘净土,遵善导大师千古不易之铁案,示弥陀愿王万不漏一之本愿,教人“老实念佛,莫换题目”。正定之业,跃然而出。本愿之光,得以透出云雾,重放异彩。
净土教法,经由昙鸾、道绰、善导开显,从一代圣教中透显出来。唐宋以后,虽因正脉失传、各宗融混,以致纯正教门隐而难彰,终由列祖悲化,致使佛日余晖,温暖人间。然观其弘化历程,可谓艰辛备至。如蕅益大师欲显宗要,自谓“剖心沥血”,可见其苦心之一斑。此一弘传过程,如一古诗所言:“看似平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今广沾法益,感恩不尽。
昙鸾、善导一系著疏虽佚失于中土,却薪传于日本,五阅大藏的法然上人,依此而开创日本净土宗,独立净土教法,大畅称名一行,法门顿显辉煌,光大于世。其开宗立教之本典《选择本愿念佛集》,将善导一脉判教心髓融为一体,圆显宗要。其言:
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
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
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
犹傍于助业,选应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此四偈三选文,文约义丰,辞简理圆,将净宗教行二门肝要揭示无遗。正定之业,本愿之光,得以大彰。净宗判教,至此一览无余。诚如赵朴老所赞:“法然继起,宗风丕扬。”
综观净宗判教史,知净土宗经历了一个开显、发展、成熟,乃至融混、脱离的过程,但这只是其表面现象,如滔滔江河之浪花;贯彻始终的超世本愿,方是此一浪花根源,是法门的生命、众生的依怙。因其时隐时显,最难领会,如云中神龙,难见真影。不明其殊胜法益者,多视此为老太婆的宗教,愚夫愚妇的信仰,鲜知此乃诸佛所行境界,是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今循教史踪迹,甄选诸祖教义判释要文,管窥其义,以彰“大悲于苦者”之本愿,以利“常没常流转”之有情。有缘见闻者,愿“菩提种子,藉此以抽心;正觉之芽,念念因兹增长”。
南无阿弥陀佛!
释智随 谨序
二○○四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