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本愿章

第三章 本愿章

——弥陀如来不以余行为往生本愿,唯以念佛为往生本愿

《无量寿经》上云: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观念法门》引上文云: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往生礼赞》同引上文云: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私云:一切诸佛各有总别二种之愿;总者,四弘誓愿是也;别者,如释迦五百大愿,药师十二上愿等是也。今此四十八愿者,是弥陀别愿也。

问曰:弥陀如来,于何时何佛所,而发此愿乎?

答曰:《寿经》云:“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 光远。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 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乃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 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 量几何?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

又《大阿弥陀经》云:“其佛即选择二百一十亿佛国土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好丑,为选择心中所欣愿。楼夷亘罗佛说经毕,昙摩迦便一其心,即得天眼彻视,悉自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好丑。即选择心中所愿,便结得是二十四愿经。”

此中“选择”者,即是“取舍”义也。谓于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之中,舍人天之恶,而取人天之善,而取国土之好。《大阿弥陀经》选择义如此,《双卷经》 意亦有选择义,谓云:“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是也。选择与摄取,其言虽异,其意是同。然则,舍不清净行,而取清净之行也,上天人之善恶, 国土之粗妙,其义亦然,准是应知。

大约四十八愿,一往各论选择选择摄取之义者:

第一“无三恶趣愿”者:即于所睹见之二百一十亿土中,或有有三恶趣之国土,或有无三恶趣之国土,即选舍其有三恶趣粗恶国土,选取其无恶趣善妙国土,故云选择也。

第二“不更恶趣愿”者:于彼诸佛土中,或有虽国中无三恶道,其国人天寿终之,从其国去,复更三恶趣之土。或有不更恶道之土,即选舍其更恶道粗恶国土,选取其不更恶道善妙国土,故云选择也。

第三“悉皆金色愿”者:于彼诸佛土中,或有一土之中,有黄白二类人天之国土,或有纯黄金色之国土,即选舍黄白二类粗恶国土,选取黄金一色善妙国土,故云选择也。

第四“无有好丑愿”者:于彼诸佛土中,或有人天形色好丑不同之国土,或有形色一类无有好丑之国土,即选舍好丑不同粗恶国土,选取无有好丑善妙国土,故云选择也。

乃至第十八“念佛往生愿”者:于彼诸佛土中,或有以布施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持戒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忍辱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精进为往生行之士, 或有以禅定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般若为往生之土,或有以菩提心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六念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持经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持咒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起立塔像饭食沙门,及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等种种之行,各为往生行之国土等,或有专称其国佛名为往生行之土,如此以一行配一佛土者,且是一往之义 也。

再往论之其义不定,或有一佛土中,以多行为往生行之土,或有多佛土后,以一行通为往生行之土,如是往生之行,种种不 同,不可具述也。即今选舍前布施持戒乃至孝养父母等诸行,而“选取专称佛号”,故云选择也;且约五愿,略论选择,其义如是,自余诸愿,准是应知。

问曰:普约诸愿,选舍粗恶,而选取善妙,其理可然。何故第十八愿,选舍一切诸行,唯偏选取念佛一行,为往生本愿乎?

答曰:圣意难测,不能辄解,虽然今试以二义解之,一者“胜劣”义,二者“难易”义。

初“胜劣”者:念佛是胜,余行是劣,所以者何?名号者是万德之所归也。然则弥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相好、光明、说 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摄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故名号功德最为胜也。余行不然,各守一隅,是以为劣也;譬如世间屋舍名字之中摄栋梁椽柱等一切家具, 而栋梁等一一名字中不能摄一切,以是应知。然则佛名功德,胜余一切功德,故“舍劣取胜”以为本愿欤!

次“难易”义者:念佛易修,诸行难修,是故《往生礼赞》云:

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

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难观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又,《往生要集》“一切善业,各有利益,各得往生”,何故唯劝念佛一门?

答曰:今劝念佛,非是遮余种种妙行,只是男女贵贱,不简行住坐卧,不论时处诸缘,修之不难;乃至临终,愿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

故知念佛易故,通于一切;诸行难故,不通诸机。然则为令一切众生“平等往生”,“舍难取易”以为本愿欤!

若夫以“造像起塔”而为本愿,则贫穷困乏之类定绝往生望;然富贵者少,贫贱者甚多。

若以“智慧高才”而为本愿,则愚钝下智者定绝往生望;然多闻者少,少闻者甚多。

若以“多闻多见”而为本愿,则少闻少见辈定绝往生望;然多闻者少,少闻者甚多。

若以“持戒持律”而为本愿,则破戒无戒人定绝往生望;然持戒者少,破戒者甚多。自余诸行,准是应知。当知以上诸行等而为本愿,则得往生者少,不往生者甚多。

然者弥陀如来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为普摄于一切,不以造像起塔等诸行为往生本愿,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也。故法照禅师《五会法事赞》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问曰:一切菩萨虽立其愿,或有已成就,亦有未成就,未审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为已成就,将为未成就也?

答曰:法藏誓愿一一成就,何者?极乐界中既无三恶趣,当知是则成就无三恶趣之愿也。何以得知?即愿成就文云“亦无地狱、饿鬼、畜牲诸难之趣”是也。 又彼国人天寿终之后无更三恶趣,当知是则成就不更恶趣之愿也。何以得知?即愿成就文云“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更恶趣”是也。又极乐人天无有一人不具三十二 相,当知是则成就具三十二相愿也。何以得知?

即愿成就文云“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是也。如是初自无三恶趣愿,终至得三法忍愿,一一誓愿皆悉成就。第十八念佛往生愿岂独不成就乎?然则,念佛之人皆当往生,何以得知?

即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是也。凡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阁无非愿力,何于其中独可疑惑念佛往生愿乎!

加之一一愿终云“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而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成佛之誓,既以成就,当知一一之愿,不可虚设。故善导云:“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问曰:《经》云“十念”,《释》云“十声”,“念声”之义如何?

答曰:“念声是一”,何以得知?《观经》下品下生云:“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今依此 文,声即念,念即是声,其意明矣!加之《大集月藏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感师释云:“大念者大声念佛,小念者小声念佛”,故知念即是唱也。

问曰:《经》云“乃至”,《释》云“下至”,其意如何?

答曰:乃至与下至,其意是一。《经》云“乃至”者,“从多向少”之言也。多者上至一形也,少者下至十声一声等也。《释》云“下至”者,“下者对上” 之言。“下者”下至十声一声等也,“上者”上尽一形也,上下相对之文,其例惟多。“宿命通愿”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识宿命,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 诸劫事者,不取正觉。”如是五神通,及以光明寿命等愿中,一一置“下至”之言,是则“从多至少”“以下对上”之义也。例上八种之愿,今此愿“乃至”者即是 “下至”也,是故今善导所引释“下至”之言,其意不相违。但善导与诸师,其意不同,诸师之释别云“十念往生愿”,善导独总云“念佛往生愿”。诸师别云“十 念往生愿”者,其意即不周也。所以然者?上舍一形、下舍一念故也。善导总言“念佛往生愿”者,其意即周也。所以然者?上取一形、下取一念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