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二门章

第一章 二门章

——道绰禅师立圣道净土二门,而舍圣道正归净土

《安乐集》上云:

问曰: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

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

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为二?

一谓圣道,

二谓往生净土。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

一由去大圣遥远,一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经》云:

“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

未有一人得者。”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

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是故《大经》云: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

临救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

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

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

然持得者甚希。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

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

纵使一形造恶,

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

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私云:窃计夫立教多少,随宗不同。且如“有相宗”立三时教,而判一代圣教,所谓有、空、中是也。如“无相宗”立二藏教,以判一代圣教,所谓菩萨藏、 声闻藏是也。如“华严宗”立五教,而摄一切佛教,所谓小乘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是也。如“法华宗”立四教五味,以摄一切佛教,四教者,所谓藏、通、 别、圆是也;五味者,所谓乳、酪、生、熟、醍醐是也。如“真言宗”立二教,而摄一切,所谓显教、密教是也。

今此“净土宗”者,若依道绰禅师意,立二门而摄一切,所谓圣道门、净土门是也。

问曰:夫立宗名,本在华严天台等八宗九宗,未闻于净土之家,立其宗名。然今号一净土宗,有何证据也?

答曰:净土宗名,其证非一。元晓《游心安乐道》云:“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又慈恩《西方要决》云:“依此一宗。”又迦才《净土论》云:“此之一宗,窃为要路。”其证如此,不足疑端。但诸宗立教,非今正意。且就净土宗,略明二门者,一者圣道门,二者净土门。

初“圣道门”者,就此有二:一者大乘,二者小乘。就大乘中,虽有显密权实等不同,今此集意,唯存显大,及以权大,故当历劫迂回之行。准是思之,应存 密大,及以实大。然则今真言、佛心、天台、华严、三论、法相、地论、摄论,此等八家之意,正在此也,应知。次小乘者,总是小乘经律论之中,所明声闻、缘 觉,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道也;准上思之,亦可摄俱舍、成实诸部律宗而已。凡此圣道门大意者,不论大乘及以小乘,于此娑婆世界之中,修四乘道,得四乘果 也。四乘者三乘之外加佛乘也。

次“往生净土门”者,就此有二:一者正明往生净土之教,二者傍明往生净土之教。

初“正明往生净土之教”者,谓“三经一论”是也。三经者,《无量寿经》、二《观无量寿经》、三《阿弥陀经》也。一论者,天亲《往生论》是也,或指此三经号“净土三部经”。

问曰:三部经名,亦有其例乎?答曰:三部经名,其例非一:一者法华三部,谓《无量义经》《法华经》《普贤观经》是也。二者大日三部,谓《大日经》 《金刚顶经》《苏悉地经》是也。三者镇国家三部,谓《法华经》《仁王经》《金光明经》是也。四者弥勒三部,谓《上生经》《下生经》《成佛经》是也。今者唯 是弥陀三部,故名净土三部经也。弥陀三部者是净土正依经也。

次“傍明往生净土之教”者,《华严》《法华》《随求》《尊胜》等明诸往生净土之行之诸经是也。又《起信论》《宝性论》《十住毗婆沙论》《摄大乘论》等明诸往生净土之行之诸论是也。

凡此集中,立圣道、净土二门意者,为令舍圣道入净土门也。

就此有二由: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此宗之中,立二门者,非独道绰,昙鸾、天台、迦才、慈恩等诸师皆有此意。且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云: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

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

一者难行道,

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者:

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

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

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

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

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

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如斯等事,触目皆是,

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易行道者:

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

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此中“难行道”者,即是圣道门也;“易行道”者,即是净土门也。“难行”“易行”,“圣道”“净土”,其言虽异,其意是同。天台、迦才同之,应知。

又《西方要决》云:“仰惟释迦启运,弘益有缘,教阐随方,并沾法润,亲逢圣化,道悟三乘,福薄因疏,劝归净土。作此业者,专念弥陀,一切善根,回生 彼国。弥陀本愿,誓度娑婆,上尽现生一形,下至临终十念,俱能决定,皆得往生。”又同后序云:“夫以生居像季,去圣斯遥;道预三乘,无方契悟;人天两位, 躁动不安,智博情弘,能堪久处。若也识痴行浅,恐溺幽涂;必须远迹娑婆,栖心净域。”

此中“三乘”者,即是圣道门意也;“净土”者,即是净土门意也。“三乘”“净土”,“圣道”“净土”,其名虽异,其意亦同。

净土宗学者,先须知此旨,设虽先学圣道门人,若于净土门有其志者,须弃圣道,归于净土。例如彼昙鸾法师,舍四论讲说,一向归净土;道绰禅师,搁涅槃广业,偏弘西方行。上古贤哲,犹以如此,末代愚鲁,宁不遵之哉!

问曰:圣道家诸宗,各有师资相承,谓如天台宗者慧文、南岳、天台、章安、智威、玄朗、湛然,次第相承。如真言宗者大日如来、金刚萨埵、龙树、龙智、金智、不空,次第相承。自余诸宗,又各有相承血脉,而今所言净土宗,有师资相承血脉谱乎?

答曰:如圣道血脉,净土宗亦有血脉,但于净土一宗,诸家不同:所谓庐山慧远法师、慈愍三藏、道绰、善导等是也。今且依道绰、善导之一家,论师资相承 血脉者。此亦有两说:一者菩提流支三藏、慧宠、道场法师、昙鸾法师、大海禅师、法上禅师。二者菩提流支三藏、昙鸾法师、道绰禅师、善导禅师、怀感法师、少 康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