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不量力

自不量力

底下说:“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这句话听起来有点不好听,好像在批评我们自不量力,但“良药苦口利于病”,事实就是这样子的。各位有没有自不量力?大家拿着这面镜子照照自己—— 以佛法为镜子照照自己,才能得到佛法利益,不要老拿来照人家,看我自己都是优点,越看越像佛。

众生怎么不自量力呢?下面从大乘、小乘、人天乘、造恶四个角度来分析。

“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自不量力的人都很傲慢,一开始都说“我学大乘佛法,我要直接怎么样……”,夸得很大,所以就从大往小讲,你不喜欢讲大嘛,先看大:如果以大乘佛法来讲,圣道门修行的理则是什么?真如实相,“真如实相”这个名词大家明白吗?(“……”)不大明白。我也不明白,只是依据文字来解释,“实相,无相,无不相”,实相就是一切法真实的相状,而一切法并没有固定的相状,是空相。比如说,这张桌子有桌子的相,由桌面、桌腿在空间当中组合而成,被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而且这样来认识它,认为这是一张桌子,这是一个外表的形象;它本身的相是什么样子?本身的相是实相,是因缘法,是空性的。这个道理是大乘佛法所讲的,我不用细讲,讲了大家(包括我自己)也得不到实际利益。“真如实相”,也就是“佛性”,也就是“法性”,这都是佛教名词;“第一义空”跟“真如实相”是一样的含义,因为讲空,有的叫“断灭空”,佛教讲的“空”不是“断灭空”,“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空了……”不是这样的道理,是“第一义空”,是真空妙有的空,说空,它不空,所有一切事物都是空性,“真空”是性,“妙有”是相,叫“真空妙有”,对于这个呢,“曾未措心”,什么叫“曾未措心”呢?禅宗有句话叫“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就这个意思,本来讲“无相”,你眼里的东西都有相,然后执着这个相,男相、女相、老相、少相,自己的心和真如实相根本不沾边,叫做“曾未措心”,再怎么会讲法,讲得天花乱坠,也是一个文字相,仍然没有契入真正的诸法实相,所以叫“举心即错,动念即乖”,脑子只要一闪念头,马上就错,这是因为道理幽玄,凡夫没办法契证。如果不懂得这些,你根本不要谈修学了。比如大乘佛法有六度万行,六度有布施度,布施要“三轮体空”,无有布施之人,无有被布施之人,无有布施之物,那就进入大乘实相了。实际情况怎么样呢?我们要搞一点布施,不仅有三相,而且很坚固,“我在布施,布施给了谁,布施了什么东西……”我们会念念不忘,然后布施了五年、八年,那个人还没有回报你的恩德,你就会说:“某某人真不知好歹!他穷困的时候,我如何如何安慰他、怎样怎样救济他,他现在都忘记了……”他忘记了,是告诉你要无相布施,可是你还记得很清楚,还在那里摇头叹息,“哎呀,真是,好人难做啊!”确实难做,因为我们不是菩萨。

那大乘修不了了。

大乘修不了,退一步,修小乘怎么样呢?小乘可能简单一点,好,“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小乘有四果,“见谛”是“初果”,见道位;“修道”是“二果”,修道位;“那含”是三果,“罗汉”是四果。初果之人还没有完全进入无余涅槃,还要七次往返人间天上,才能得四果阿罗汉,他如果作农民耕地犁田的话,德行所感,经中讲,虫子自然离开他的犁头四寸之远,这还是得初果。我们谁能得到啊?我们念着咒还会踩死虫蚁,所以,初果都不能得到,那何况二果、三果、四果?一果比一果更高,就更得不到。“断五下、除五上”,“下”是下界,“上”是上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下”就是指欲界,欲界在最下面,“上”是色界、无色界,欲界当中之五种烦恼,贪欲、嗔恚、我见、戒禁取见与疑结,这五种必须先断除才能超越欲界,这是“断五下”;“除五上”是去除色界、无色界之色贪、无色贪、掉举、慢与无明这五种烦恼,总之,贪、嗔、痴、慢、疑,这五种根本烦恼与恶见若不断,根本不可能得证阿罗汉果。“无问道俗,未有其分”,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一个都没有分了。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有人在那里讲:“某某人都是圣人了,他已经得到阿罗汉果了。”你听到这样的话,就知道他一定是在那里诳惑众生,决定没有这回事。那叫“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这样的罪过最大,直接堕落。

现在大家最知道的就是法轮功,他说他超过释迦牟尼佛几十万倍,这样的人决定直堕地狱。那如果他念佛,能不能得救呢?肯定也往生,他只有这一条道路。他念不念佛也不知道,希望佛的慈悲照耀他,使他能念佛。“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那么多人跟在后面受罪、遭堕落,实在很可怕。

大乘圣道修不了,修小乘佛法还是没有办法,那现在再退一步,修人天乘。“纵有人天果报”,比如说行布施,将来感得有财的果报;行放生,将来感得长寿的果报;五戒得人身,十善生天道,“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一定要修行五戒十善,“然持得者甚稀”,能够真正修五戒十善的人非常稀少,在道绰禅师的时代,以祖师的身份,明确地告诉我们:五戒十善能持的非常少。

我们各位衡量自己(我们各位可能有受五戒乃至菩萨戒的,菩萨戒暂且不论),五戒持得怎么样啊?关于戒法的开遮持犯是很微细的,有专门的学问,我们很多人都理解得很简单,以为吃素就是持戒——不是那么简单!这样,能够修五戒十善的都非常稀少。即使能修,也还在三界当中,没有出离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