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点 显第十八愿之“唯除逆谤”,有“方便抑止、众生根机、无一遗漏、诫恶劝善”之意
阿弥陀佛超发无上殊胜之愿,誓欲广救十方罪苦众生,包含阿鼻地狱众生,故言: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然而在其根本愿——第十八愿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之八字“抑止”之文。“逆谤”正是阿鼻地狱的众生,愿文与愿心似乎互相矛盾。究竟真意如何?必须融会其他经文,以及祖师解释,否则依文解义,不免三世佛冤。
首先,从《观经》下品下生的经文,明示逆谤的阿鼻众生仰蒙弥陀的救度,符合阿弥陀佛“度尽阿鼻苦众生”的悲愿。若如此,则“唯除逆谤”之愿文,必另有所指,且含义殷重,否则这么重要的本愿文,不会有此八字。
若合会祖师的解释,则知“唯除五逆”的经文,含义很深,阿弥陀佛的用心,亲切至极。
“唯除逆谤”有何深意?举出四点,略作阐释。
一、显方便抑止
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逆谤除取问答”言:
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
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
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
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
亦不是不摄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
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
还发大悲,摄取往生。
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
此就未造业而解也;
若造,还摄得生。
善导大师此文有二意:
(一)未造抑止,防造重罪故:之所以抑止五逆谤法,乃因此二罪,是一切罪中至极重罪,众生若造,直堕阿鼻地狱,受无量苦,多劫之间不能出离,是故弥陀为防众生造此二罪,方便抑止,巧言不得往生,此约“未造抑止”。
(二)已造摄取,大悲普救故:然弥陀本意,为救十方众生,不论有罪无罪。说“唯除”者,一为警诫之,二为使其回心。是故,若造此重罪,亦不忍见其流转,而令其回心念佛以救度之。犹如下品下生之机,已造五逆,不忍见其流转,令其回心念佛而摄取,此约“已造摄取”。
第十八愿之“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因其尚未犯故,深诫而抑止;若造,亦必使其回心而救度之,所谓“若造,还摄得生”。
由善导大师之文可以知道,第十八愿所讲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的“唯除”,是就抑止角度来讲的,抑止的最终目的不在抑止,而是为了摄取、救度,所以,抑止本身并不是永远地抑止。
因此,不论就摄取——救度这边来讲,或者就抑止——警诫这边来讲,都在彰显阿弥陀佛救度十方罪苦众生的大悲愿力。
二、显众生根机
抑止之文,亦在彰显“十方众生”之属性。
愿文虽说“十方众生”,未详凡圣善恶,因有“唯除逆谤”之言,故知“十方众生”之中,以“凡夫为本”(圣凡相对)。凡夫造罪,需要被救;圣人不造罪,不需被救。故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言:
定为凡夫,不为圣人。
凡夫之中,有善有恶,而以“恶人为先”(善恶相对)。善人尚有得度机缘,唯有极恶之人无他方便,若不蒙救度,将直堕阿鼻。《观经疏?玄义分》言:
诸佛大悲于苦者,
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
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可知:十方众生,凡夫为本,恶人为先。
人皆凡夫,被业所牵,难免造恶,为恶而苦;
若见此文,如睹故亲,倍觉亲切,感动涕零。
狱火可出,成佛可期。
亦知:诸佛之中,唯有弥陀,
大慈大悲,拔苦与乐,救度恶机;
如我愚恶,若无本愿,何法可修?
必堕无间,求出何期?
三、显无一遗漏
举下摄上,举恶摄善,十方众生,无一遗漏。
不论何人,皆得往生,以此启发,众生信心。
可知:抑止门置于第十八愿者,意在显明“佛愍恶机”之大悲,同时显示本愿所被机类之普遍性与救度众生之决定性,无一遗漏,无一不生,以此启发一切人“往生决定”之信心。
善导大师《法事赞》“逆谤往生”之文:
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善导大师《般舟赞》“利剑名号”之偈: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造罪回心”之文: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上尽百年,
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善导大师《观经疏》“不问罪福”之文: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
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念佛必生”之文: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
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
必得往生。
以上法语,显示“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之愿文,在于彰显弥陀悲愿彻底无遗,任何众生都要救度,无一遗漏,乃至逆谤阐提亦不例外。
四、显诫恶劝善
诸佛出世,皆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本愿亦言“唯除逆谤”,《大经》卷下更扩充“唯除逆谤”之意,而广说“五恶五痛五烧”。
可知:弥陀深欲念佛之人“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如《宗风(二)俗谛?处世之道》。
抑止杀父杀母,即是劝勉孝顺,而“孝为百行之基”,百般伦理,一切善行,由孝而起,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佛喜正与善,而怜邪与恶。如父母对子女,虽一视平等,然特怜残障之儿。弥陀亦然,喜人行善,不喜人行恶;虽善恶皆度,然见善人则喜,见恶人则悲。
是故,应成善人而一生念佛。
法然上人法语(《法然上人全集》第285、594、595页):
信“罪虽十恶五逆亦得往生”,而不犯小罪;
罪人尚生,何况善人。
信“行虽一念十念尚且不空”,而应无间修;
一念尚生,何况多念。
佛虽不舍恶人,然好造恶业者,非佛弟子。
如父母于一切子女,悉皆平等慈爱,
而子女之中,有善有恶;
虽平等慈爱,
然于行恶之子,则怒目杖责以诫之。
闻佛之慈悲广大,而欲造罪者,
亦漏于佛之慈悲也。
若知恶人亦不舍之本愿,
则于佛之知见,愈觉自己之可悲、可耻。
若谓有父母之慈悲,而于父母之前行恶者,
父母欢喜乎?
虽不舍而叹,虽哀愍而憎,
佛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