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戒

(四)五戒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律。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 戒

不杀生 不杀害有情众生

不偷盗 不盗取他人财物

不邪淫 不发生违背社会伦理的性关系

不妄语 不妄造虚言、隐瞒事实

不饮酒 不喝酒

众生和我们一样,都珍爱自己的生命。剥夺众生的生存权,无疑是残忍的行为。而且,众生被杀害时要遭受极大的痛苦,其亲眷也会凄然悲恸。根据因果法则,杀生种下身遭痛苦、亲眷悲恸之因,所以当持不杀生戒。

贪取非分之财是可耻的行为。世人谋生不易,一旦失窃,就会遭受损失,生大苦恼。根据因果法则,偷盗种下未来贫贱、身心忧恼之因,所以当持不偷盗戒。

邪淫上逆天理,下乱人伦,自为衣冠禽兽,他人名节破损。根据因果法则,邪淫种下遭人凌辱、家眷不贞之因,所以当持不邪淫戒。

口是心非,欺骗他人,不但会失去他人的信任,更会使善良的众生受到伤害。根据因果法则,妄语种下口舌不灵、受人弊弃之因,所以当持不妄语戒。

饮酒过量会使人神智不清,不仅失态于人前,更能生起邪念恶行,久而久之,身体受损,恶名流布。根据因果法则,饮酒种下愚痴之因,所以当持不饮酒戒。

世尊之所以告诫我们要以戒为师,正是因为我们五浊恶世众生身常为恶,口常言恶,意常念恶,自己却全然不知,急急趋向恶道,甚为可怜。

戒律可以调伏我们的恶念,增长我们的信心,减少我们的烦恼,使我们厌舍恶行,专心办道,使佛教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受戒要审慎郑重,受戒后要谨守勿犯。如果难以全持五戒,可部分受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