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大意(七)(上)
各位法师、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第十五次的佛一,最近几次的佛一,都是以《无量寿经》中五段核心的经文来显明《无量寿经》的大意。哪五段经文呢?第一段是「如来出世本怀文」,第二段是「第十八愿愿文」,第三段是「第十八愿成就文」,第四段是「《无量寿经》流通文」,第五段是「特留此经之文」。
上次法会已经讲到了「第十八愿成就文」。第十八愿成就文是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解释。佛对佛的解释是最正确,也是最有权威的。
现在,我们以恭敬之心,共同将「第十八愿愿文」,以及「第十八愿成就文」念一遍:
(第十八愿愿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愿文共三十六字,第十八愿成就文共四十字;第十八愿和成就文的文字可说是两两相对,意思当然也是两相一致的。
上一次是讲解到「至心回向,愿生彼国」,也就是说「信心欢喜,乃至一念」的本身是包含着「至心回向,愿生彼国」的意念在里面。所以,无论是当时的一念也好,「至心回向,愿生彼国」也好,都是同时性的,只不过就文字的展现以及解释上,有前和后的次第而已,同一个念头、同一个时间,是没有前没有后的。也就是说,我们念佛,念念当中都包含回向之心,都是向着极乐世界,愿生极乐世界。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两句非常好,非常殊胜,令我们感激、感恩,让我们有信心、有安心、有欢喜。「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即」字有两种涵义:一种是「即时即」,一种是「异时即」。
我们先就前后文来了解。这段文的意思是说,我们凡夫众生(「诸有众生」就是指凡夫)听到十方诸佛赞叹「南无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要以名号度尽一切众生,使任何人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在尚未往生的时候,就预先拥有了极乐世界菩萨的身分了。听到这样的道理及名号的含义,就产生愿生极乐世界的心,因此就欢喜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
这句名号是万德洪名,具足往生极乐以及成佛的功德在里面,而且,我们的心就是「至心回向」「愿生彼国」的,这样当下就已得到往生的身分。若当下这口气断了,他当下就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还有一日的时间,或者七日、一年、十年、几十年的时间,他继续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未来也一样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说,上述各种情况,虽活在世间的时间长短不同,但将来都百分之百必定会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涵义。
所以就时间上来说,念佛当下就得到往生的身分,已具备了往生的资格。因此,这个「即」就是「即时即」。意思是说,念佛者若是「信受弥陀救度,专念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当下就已经具足往生的身分、往生的功德、往生的能量了。
这个念佛人,若是临终之机,将要断气的时候,他当下念佛,当下就往生极乐世界;若是平生的根机,现在人还健康,因为也已得到往生的身分,不管他什么时候命终,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即得往生」的涵义。就好像按电灯的开关,开关一按,不用经过一秒,或者一分、一时、一日,电灯当下就亮。
如果是「异时即」就不是当下。譬如说「坐船即过海」,虽然坐船就能过海,但并不是当下坐当下就到,它是有时间性的,可能要经过几个钟头,甚至几日才会到。意思是说,虽然坐船会到达对岸,但在时间上仍有快慢的差别。所以如果是「异时即」,这个念佛人就要等到临终正念念佛,看到佛来迎接的时候,他才会安心、才肯定会往生极乐世界。
其实不管是专修念佛也好,或者是杂行回向极乐世界也好,只要他愿生极乐世界的心不变,「愿生弥陀净土」的心是真实、决定性的,不论专修、杂修都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决定性是在当下,不是在未来,除非平生「愿生弥陀净土」的心不太肯定、犹豫不决,这样就不是「即时即」,是「异时即」,因为要到临终的时候才知道心是否肯定、没有进退、没有改变。
第十八愿说「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成正觉,因此,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就解释为「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因为,对一个「愿生彼国」「乃至十念」「乃至一念」的众生是决定往生的,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这个决定往生是在当下,不是在未来,因此,以第十八愿来说,「即得往生」的「即」是指当下,是「即时即」。
所以,当我们声声称念这句名号的时候,声声句句都具足往生,不是等到临终的时候才具足往生的,不是等到临终正念的时候念这句名号,阿弥陀佛才示现,才感觉往生有分,那个时候才开始得到安心,并不是这样。阿弥陀佛的救度是,即使我们临终躺在病床上,身有病痛无法念佛,但是当下也是大安心的。
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永远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之中,不会因为身心病苦念不出佛号,就不安、怀疑、着急,就不会这样。因为,在这以前我们已经听闻到阿弥陀佛救度的道理,已经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有信心、没有怀疑,所以不可能在临终身有病痛,没有办法念佛就惊慌不安,不会这样。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解释的「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的意思。
假使「闻其名号」但是不了解这个道理,这样就是「闻不具足」,也就是听不完整、听不正确、不完全了解;假若「闻具足」,也就是正确的听闻,完全的听闻的话,就会有信心,而且没有怀疑。
所以「闻」有分「闻具足」和「闻不具足」。「闻具足」是「闻」和「信」在一起的,听到就起相信之心、没有怀疑,是「闻信一体」的;若是「闻不具足」,就会产生怀疑,就不是「闻信一体」。
前面提到,释迦牟尼佛解释只要念佛愿生,当下就得到往生的身分,所以叫做「平生业成」。虽然经文上并没有「平生业成」这四字,但是有这个涵义。
因此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就说:「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这里所说的「十念」,就是十念业成;也就是说,念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之中,往生之业已经成就。
昙鸾大师所说的「经言十念」的《经》,就是指《无量寿经》之中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以及《观无量寿经》所说的「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不论十念或者十声,并非表示只有念十句而已,是表示往生的业因在当下已经成就,往生之业成办,已经决定往生的身分了。
所以,这十念是显明往生成就的意思,并不是说固定在十念里;如果固定在十念,少一念,只念九念,就不能往生,那念十一念,多一念,也是多余的,并不是这样;是涵盖着往生的身分道理在里面,不是在数目上。所以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成就文说「乃至一念」,十念也好,一念也好,是显明往生的业因已经成就,已经得到往生的功德,已经是往生的身分,这个人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决定离开六道轮回。
这种涵义,就好像证得阿罗汉果的阿罗汉所说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我生已尽」,就是说他生死轮回的苦已经断尽了,不会再生死轮回了。
「梵行已立」,因为他清净持戒,清净修行已经成功了。
「所作已办」,他所修行的已经圆满,已经断除了贪、瞋、痴的烦恼,已经业尽情空,解脱生死轮回,进入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生命境界。
「不受后有」,不会再受到未来无穷尽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
我们凡夫众生根机下劣、烦恼炽盛、业障深重,就好像善导大师警策我们的,要自觉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罪恶生死凡夫和阿罗汉根本无法相比,但是因为我们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就不会再受六道的轮回,将来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也和阿罗汉一样「不受后有」;而且我们的身分及资格,也就是将来的境界,是远远超越过阿罗汉的。
我们虽然现在有贪、瞋、痴,但是并不障碍往生,因为不是靠我们自己降伏或者断除贪、瞋、痴的烦恼,完全是靠着阿弥陀佛的佛力,一到极乐世界,我们的贪、瞋、痴就即刻转为清净的佛心。
所以,这完全不是因为我们的力量,都是阿弥陀佛的力量,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所以他的愿,愿愿都已成就;我们只要念佛,蒙受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追根究本,它的根源在哪里?都在阿弥陀佛那里,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对我们布施的功德,全都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恩赐。所以,净土法门是本于阿弥陀佛的意愿、恩救。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不退转」的梵语是「阿鞞跋致」,译成中文叫做「不退转」,也叫做「正定聚」。《阿弥陀经》有一句经文就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也就是说,极乐世界是成佛的境界,不管任何众生他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都进入「阿鞞跋致」,也就是「不退转」的境界。
以圣道门来说,「不退转」有三种;若以净土门来说,只有一种而已,就是不从佛的境界退转下来。所以「阿鞞跋致」就是成佛「不退转」的意思。
也就是说,极乐世界是成佛的境界,我们到极乐世界都能够成佛,不可能又退转为菩萨或者声闻、缘觉,当然更不可能又退转而轮回六道。所以「住不退转」就是安住在佛的境界,不会再退转为比佛还低的阶次。
「一生补处」也是佛的身分,但因为阿弥陀佛已经在极乐世界成佛,其他的大菩萨虽然有成佛的资格,也必须要等待现在的佛退位涅槃才继承佛位,或者去没有佛的地方示现成佛。
「不退转」也叫做「正定聚」,「聚」就是类、群类的意思。
「聚」有三种涵义: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正定聚」,就是说决定永远不会从佛的境界退转下来。
「邪定聚」,这个「邪」并不是邪恶的意思,而是和正定聚相对比的,意思是说决定流转叫做「邪定聚」,就是永远在六道轮回。
正定聚是决定不退转,决定成佛;邪定聚是决定轮回,不能成佛。意思就是说,正定聚是学佛有成就的;邪定聚或者根本就没有学佛,或者学佛没有成就,因此继续在六道轮回。
「不定聚」,则是随缘不定,或者得到前进不退转,或者会退转,这叫做不定聚。
所以若就六道生死轮回的凡夫来说,就是邪定聚;若是就一般的修行人来说,就是不定聚。也就是说,一般的修行人若有不退的缘,就得到不退转;若没有遇到不退的缘,照样会退转。
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正定聚。为什么?因为只要往生极乐世界,不论圣人也好、凡夫也好,都同样进入佛的境界、进入涅槃。所以,极乐世界只有正定聚,没有其他,没有二、没有三,因为往生极乐世界者全部都是不退转,这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诠释。
这种道理,蕴含于经文之中,很清楚、明白,但若根机不足,就看不出这种道理。我们净土宗的祖师,比如说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或者昙鸾、道绰、善导大师等,他们了解这个道理,在他们的着作之中,就清清楚楚的说明出来。
比如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就说:
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经》言」是指哪一部经呢?当然不离开净土三经。比如《无量寿经》中,我们现在所研讨的「第十八愿成就文」,以及《阿弥陀经》都有说到极乐世界清净安乐及阿弥陀佛无条件的救度,若有人听到这么好的真理,心生欢喜向往,因此「克念愿生」,这样都能够往生,而且当下就进入正定聚。「克」就是决定,决定愿生极乐世界。
昙鸾大师另外有一段法语说: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业系,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意思是说,我们凡夫的本质就是烦恼,因为烦恼成就才成为凡夫,这样的烦恼凡夫本来只能在六道轮回,不可能往生佛的净土;但是,也有这种烦恼凡夫可以往生净土,那就是念佛,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不再继续受到三界六道这条绳子所绑。这样的凡夫烦恼的绳子并没有断,但是他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将来能够进入涅槃的境界,所以说「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像这样的道理,这样的现象,以我们凡夫众生来说,怎么可能思考得来呢?
昙鸾大师这段法语主要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可以使烦恼的众生在烦恼还没有断除的当下,也能够往生他的净土。论佛的净土,不但凡夫不能往生,即使阿罗汉,乃至小圣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阶位的菩萨)也不能往生,要大圣的菩萨(初地到十地的菩萨)才能够往生。初地以上,地地分破无明证法身,而我们凡夫不但无明一丝丝都没有断除,连尘沙惑、思惑、见惑也没有降伏与断除,这样也能够往生,而且所往生的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么殊胜的净土,这样的道理实在是不可思议!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段经文主要在显明只要念佛,当下就能得到往生的身分,而且进入不退转的阶位。说明一个愿往生、不退转的念佛人,现在虽然还未往生极乐,但已经预先拥有了不退转的身分,不但是「平生业成」,而且是「现生不退」。
善导大师说:
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从因中来讲果,既然「无有退转」,岂不就是必定往生?也就是正定聚?所以从决定不退转来说,我们现在就都已经得到不退转的身分了。由此可知,「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只不过二句八个字,但是不论对我们这个法门来说,或是对念佛人来说,是非常有特色的。
一般的法门若没有断除烦恼就不能离开轮回,如果没有进入初地以上,也是不可能不退转的;而我们烦恼也没有断除,现在还在娑婆世界,却不但能够离开轮回,而且就已经得到不退转的身分。所以净土宗这个法门,真的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是超越任何宗派、任何法门、任何修行的。因此昙鸾大师就说「焉可思议」。
当然,这也是依据经文而说的。「第十八愿成就文」的前面就说「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有什么样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呢?就是可以使我们凡夫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未断除烦恼的情形之下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在未往生极乐世界以前,就已经是不退转的身分。
第十八愿成就文中的「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背后还有另一种意思,就是为念佛人授记,亦即授记念佛人未来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并且现在已具有不退转的身分;现在虽还没离开轮回,尚未往生极乐世界,就已经得到了决定往生与不退转,这就是佛为我们授记。
本来佛都是只为证果的圣者授记,授记未来多久、在什么地方成佛度众生。时间还未到,就预先为他记录、说明、肯定下来,这就是佛的授记。我们没有能力断除烦恼,还在六道轮回,但是现在佛就为我们授记决定往生极乐界,从现在开始不会再受六道的轮回,而且是进入「阿鞞跋致」不退转的身分,这同样也是佛的授记。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经文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非常肯定,没有半点的模棱两可,是非常清楚的授记。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佛所说的就是真理,真理是永不改变的,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任何情形之下都是不会改变的。所以这句「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对我们来说,非常可贵、非常殊胜、稀有难得,凡是「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人,都已经受到释迦牟尼佛的授记,这样的人一定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就已经得到不退转的身分。
释迦牟尼佛为念佛人授记的经文,在净土三经中有几个地方,在《无量寿经》除了这段「第十八愿成就文」之外,「成就偈」也是为我们授记,「第十八愿成就偈」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在《无量寿经》结论的地方,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这段文叫做「《大经》流通文」,也叫做「念佛流通文」,这段文也是为念佛人授记:
佛告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又说: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
以上是《大经》的经文。
在《观无量寿经》有一句经文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这段经文也是为念佛人授记,授记念佛必定往生、必定成佛,现在已经「现生不退」。
又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这段经文,也是为念佛人授记。
在《阿弥陀经》说: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这也是预先授记。又说: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这段文也是预先为念佛人授记。
又说: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这段「愿生不退」的经文,也是释迦牟尼佛预先为念佛人授记,必定离开轮回,必定往生成佛。
净土宗的特色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就是依据上面所引用的这些经文,在文字上作简要的说明,这种说明其实在净土宗祖师的着作中,处处都有显示。
念佛人现生不退转,若以譬喻来说明,就好像种子种下后成长为果,既然已成为果,要再恢复成种子,就不可能了。也好像米已经煮成饭,不可能再恢复成为原来的米了。意思就是说,念佛人已经是「不退转」的身分,不可能又成为原来的轮回的凡夫。也譬如说「木已成炭」,木头已经烧为木炭,要再恢复原来的木头,也不可能了。又好像豆子已经磨成粉,要再恢复原来的豆子,也是不可能的。又好像蛋已经孵化成鸡,要再恢复原来,也是不可能的。又好像子弹,已经打出,要再回转回来枪管里面,同样是不可能的。
古人就有一个譬喻说「如箭既离弦,直无回转势」,箭已经射出去,不可能又回到弓上。意思就是说,我们若是愿生极乐世界之心肯定不变,这样就已经不是凡夫,已经是圣者之俦,不可能再回复凡夫的身分。以上是藉由譬喻来说明「不退转」的内涵与肯定性,来坚固我们念佛的信心。
我们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相信不怀疑,接受不拒绝,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已经不是六道轮回的凡夫,所以这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经文是非常可贵的。
有一首偈说:
愿生极乐,专称佛名,心决定时,净土莲花,现其色相;
譬如须达,将造祇园,心决定时,欲界诸天,现其宫殿。
这段偈文的意思是说,我们若愿生极乐世界,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愿生之心是决定的、不退转的,这样,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花,而且这朵莲花有我们的名字,也有我们的影像;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拿着这朵莲花来迎接我们。
「譬如须达,将造祇园,心决定时,欲界诸天,现其宫殿。」这有一段典故。
舍卫国有一位宰相叫做须达长者,「须达」是印度话,翻译作华语就是「给孤独」,「给」就是供给、布施的意思,「孤独」是鳏寡孤独、没有依靠的老人、小孩或是贫穷缺钱的人。也就是说,这位须达长者很富有,也很慈善,凡是看到孤单的老人,孤苦没有依靠的小孩,或者贫穷没钱的人,他都主动救济,使对方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甚至帮忙他使他接受教育,所以人都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
有一天,这位宰相听过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后,非常感动敬仰,就恭敬邀请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国来讲经说法,度化这个国家的老百姓。释迦牟尼佛当时就答应,而且跟他说,你先回到你的舍卫国,找一个可以讲经说法的地方。
须达长者回到舍卫国后,很高兴的到处寻找适当的地方。因为这是要给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的地方,而且释迦牟尼佛的跟随者往往都有一千多位,所谓「千二百五十人俱」,都是修行人。因此,理想的地方除了场地要够宽广之外,必须同时兼具夏天不热、冬天不冷、平常没有蚊虫,又有很丰富的芬多精,而且肃静、不吵杂,也不离城市太远,使大众来听经可以方便等之条件。这种理想的地方本来就不易找,找来找去就只有祇陀太子的花园最适合,不仅场所宽,树木也多,虽离都市不远,却没有都市的愦闹。不过,这个地方是太子的,太子他有的是钱,这么好的地方他怎么肯卖呢?若不动一下脑筋,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位须达长者就亲自去拜见祇陀太子,他首先赞叹释迦牟尼佛是一位世间的觉者,他多么慈悲祥和,智慧是多么深广博大,多么能够讲经说法度众生,赞叹之后才说:因为要请佛来这里讲经,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环境,祇陀太子您的花园是不二选择,是最理想的地方,请祇陀太子能够成全这件美事,完成这个功德。
祇陀太子心想:这是我的地方,你竟然敢开口要我让渡,这哪有可能呢?不过对方又是堂堂的当朝宰相,也不能得罪到他,这样要如何呢?因此就设一个很为难的条件,想让对方能够知难而退。什么条件呢?他就说,「可以啊!这个地方是很难得,你若可以将黄金铺满祇园,我就将这个地方给你。」希望须达长者可以知难而退。但是没想到须达长者听到祇陀太子的条件,很高兴就答应下来。回到自己的府邸,打开仓库,将他所有的金条、金片全都搬出来,没有几天,就将祇陀太子的花园地面全都铺上了金光闪闪的黄金。
祇陀太子看了,非常感叹,敬佩须达长者有这么大的发心,而且内心也对释迦牟尼佛产生了敬仰,能使宰相愿意做这么大的付出与发心的人,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祇陀太子也很有慧根,他就对须达长者说:「这样吧!这个花园我们一起来做功德。」须达长者就说:「我已经依约定满地铺了黄金,这个花园应该属于我的了。」祇陀太子就说:「你虽然已用黄金铺满了园地,但是树木你铺不到,依然是我的,所以你奉献花园,我奉献树木,我们共同做功德。」。
须达长者一听也有道理,而且也欢喜祇陀太子能够肯定这件好事,共同来护持释迦牟尼佛。所以这个地方才叫做「祇树给孤独园」,祇陀太子所布施的树,以及给孤独长者布施的园。
精舍的蓝图设计好,要开始建筑了,佛陀嘱付舍利弗来做监工,当须达长者和舍利弗拉绳丈量地面的时候,舍利弗不知不觉内心欢喜就笑了出来。这时,须达长者觉得奇怪,就问:「尊者,你这么高兴,是在笑什么?」
舍利弗才说:「你发一个心,要建设祇园精舍,都还没有盖,才开始丈量而已,但是你的果报已经示现,欲界天每一层都有你的宫殿,你将来所得的果报,所出世的天界已经成就。」舍利弗就藉着神通示现给须达长者亲自看他将来所要住的庄严清净的宫殿。
这个时候,须达长者就问舍利弗说:「六界天中哪一个天较安乐、较殊胜?」舍利弗尊者就说:「六界天之中,下三界(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五欲的心较重;若是上二界(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较骄慢,又较放逸;其中第四天,就是兜率天,较知足、较无欲,而且有一生补处的菩萨在那个地方讲经说法,所以在兜率天都能够听闻经法,这个地方最理想。」。
须达长者一听就说:「如果这样,我将来要往生兜率天。」他这句话一说完的当下,其他各天的宫殿就都消失了,只有兜率天的宫殿存在。
这段典故显示,虽然只是刚起一念真实的善心,但是当下就已经得到那个果报;虽然工程还未开始进行,善事功德也还没有完成、圆满,不过他的果报就已经显现了,可以说就是「因中有果」。
本来因和果中间应有时间上的距离,也有空间与本质上的距离,但是,因为发心是真实的,所以当下的果报就预先成就。
同样的,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心念一浮起,决定不变,这样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花,就有我们的名字,就有我们的身影在那里。这就是说明我们现在已经得到正定聚的身分了。
印光大师也有一段法语和这个内容很相同:
祇园始经营,天界宫殿已现。
佛念才发起,净土莲花即生。
也就是说,祇园精舍才开始要建设的时候,须达长者在天界的宫殿已经出现。那我们念佛,愿往生的念头才发起而已,净土的莲花当下就已经出现了,这同样是「因中有果」。
净土法门就是「因中有果」的法门,所以往往也以莲花来譬喻净土宗。莲花有一个特色就是「花果同时」,花一开时果就出现,这也表示因果是同时性的。
印光大师另有一段法语说明现生得正定聚的譬喻: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这个譬喻很贴切。不管任何人,只要我们对这个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有很深的信心,又不改变(如果信心浮浅就好像一枝草,风一吹,草就会动摇而改变方向),虽然烦恼没有断,轮回未出,但是身分已经胜过阿罗汉。好比太子刚出世,虽然还没长大,也还没有学问,也没有成就,对国家也还没有任何的贡献,但是他的高贵,他的身分,已经超越宰相之上了。为什么?因为他是国王的儿子、未来的国王。
印光大师还有一段法语,也解释得很简捷:
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
「惑业」就是贪、瞋、痴。贪、瞋、痴还未断除,但是预先得到一生补处的资格;就在我们几十年的此生之中,已经圆满菩提了。「菩提」就是「佛果」的意思,已经圆满成就佛的功德。所以说净土法门是一生圆满、当生成就的法门,非常简单,非常殊胜,所谓「至简易、至直捷、至圆顿」,相当难得。
反之,若是通途法门,进入一生补处的阶位,就要降伏烦恼,断除见惑、断除思惑、尘沙惑,从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开始,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进入初地到了七地,接下来是八地到十地,才能进入等觉一生补处的阶位。
论时间,要三大阿僧祇劫以上;论过程,要断除四十一品无明,经过五十一个阶层,可以说时间很长久,而且功夫要很高超。但是我们既没有降伏烦恼的功夫,也没有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五十一个阶位的艰苦修行,却也能够在今生短短几十年就圆满、成就菩提,所以印光大师在这里说「即此一生,圆满菩提」,菩提之果已经在我们这一生之中圆满成就。这就是净土法门的特色。
有一句法语说「心行相续,业成不退」,意思就是说,愿往生之心与念佛之行相续不间断,这样往生、成佛之业就已经成就不退转了。净土法门的容易和殊胜于此可见一斑。
人生是无常的,随时会离开人间,而且生死是轮回的,并不是死了以后未来世还永远都可以再度做人,且能永远都能继续学佛。我们来世再度投生人道做人是很不容易的,往往都堕入三恶道。我们光检讨今生口中所吃的肉就有多少?这些都是要还的;要如何来还?若不是堕入地狱或者饿鬼,就是转入畜生道偿还。这轻松吗?不轻松,很痛苦。因为是痛苦,所以是很严重的事情,因此叫做「生死事大」。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的目的在哪里?就是说明这件生死大事,并说出解决的方法,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的目的。
所以讲经说法,若没有讲到生死事大的内涵,没有讲出解决生死大事的方法,这样就是没有将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本怀讲出,是很可惜的,甚而若说错,就会误导众生。
生死是大事,我们长久以来学佛的心不变,求道的心随着年岁的增长,也更加坚定,所以愿生心和信受净土法门的心也只有愈加深重不退转。就好像刚才所说的,箭已经射出去了,不可能再回转。虽说人生无常,心情难免进进退退,不过想到生死是大事,比任何世间的事还重大,甚至更加严重,面对这件生死轮回的解决,是不可以进进退退的,因此只可随着岁月的增长不断加深,所以是不可能退转的。
世间的五欲、荣华富贵是无常的,对我们来说可有可无,如果一生有得吃、有得穿、有地方住,这样就已经满足了;世间任何大事都可以商量,只有解决生死轮回与往生极乐世界这件大事,是不可商量,不可妥协的。
净土法门有「当机众」与「结缘众」。(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