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归五戒 256.问:寺院举行的归依仪式是怎么回事?
答:归依,前面曾提到过,就是归投、依靠之意。一般人在信佛之前,各种形式的信仰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当发现只有佛教才能彻底解除自己的苦恼时,自然会选择佛教作为终身信仰。当以决定心做出这种选择时,可以说已算归依佛教了。
为什么还要经过一个仪式呢?经过庄严的仪式,可以注册为一名正式的佛弟子;郑重的宣誓和承诺,可以坚定自己的信仰。
三归仪式由一位出家具戒的比丘介绍、证明,并教授三归的意义和内容,领众宣誓。
佛教一再强调:归依的对象是佛、法和全体僧团,不是某一位法师。十方僧伽皆为我师,不只限于归依师。归依师是代表常住三宝在佛前作证明。
257.问:如果没有归依,是否影响往生?
答:《观经》“三福”中提到“受持三归”,世尊的本意是借此引导我们,最终接受净土信仰;而在九品往生文中,未受三归的人念佛也能往生。所以,三归并不是往生的必要条件,但有助于建立净土信仰。
这个问题也要分而论之,若论求生西方,一向念佛即可;若论成为一名正式的佛弟子,则要归依三宝。
258.问:对于不能严格遵守戒律的僧人,是否就不必恭敬供养?
答:僧人虽出家,但也是凡夫,不一定能保证戒律无失;虽然没有做到戒律无失,但仍起到住持佛法的作用,仍有无量功德。一般人见到出家比丘,自然会联想到佛教。可见,有僧团的存在,即象征佛法住于世间。因此,在家人对出家比丘应心存感激。
僧人持戒如何,是个人行为,自有其业因果报。只要他见解正确,能够开演佛法,就有资格接受居士的恭敬供养。经中说,供养凡夫僧与供养圣僧无异,同样有无量功德。
259.问:佛教好像特别注重戒律?
答:是的。没有戒律的教团就像没有纪律的军队,可谓名存实亡。佛教戒律没有任何神秘色彩,是纯理性的:凡是有害于众生的身口意行为,都必须戒止。因为恶业能招致苦果;长期熏染恶业,还会形成难以克服的恶习,牵引更大的苦果。所以,世尊制定戒律,制止已生和未生之恶,以令弟子调伏身心,断除烦恼,欢喜安住;持戒者庄严的气质,还会使未信者生起信心,使教团更具吸引力,使佛法久住世间。
260.问:戒律是怎样制定出来的?
答:起初,佛陀的弟子们根机猛利,言行自然合于正道,因此无须戒律。后来有位弟子意志不坚,回家与妻子同宿,回到僧团后深深自责。于是佛陀就召集所有比丘,制定出家修行的五条基本戒律: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在五戒的基础上,世尊又根据弟子们修持层次的不同,制定了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以及在家的五戒、八戒、菩萨戒。
261.问:是不是最好选择层次最高的菩萨戒?
答:这就要具体分析了,如果自己心量不足、恶习难改,或环境不允许,就不要盲目高攀了。
262.问:念佛求生西方的人适合持哪种戒呢?
答:时值末法,众生根机陋劣,对一般人来说,声闻乘、菩萨乘戒律不堪行持,因此,印光大师建议“粗持重戒,一心念佛,兼修世善”。真谛以念佛为要,俗谛则力行五戒十善。
263.问:渔民要打鱼,农民要喷药杀虫,如果自己的职业与五戒发生冲突,但又想信佛,那该怎么办?
答:如果宁舍身命也要持守戒律,那是最理想的境界。但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只好退而求其次,分受五戒:受一二戒为少分受,受三四戒为多分受(全受五戒为满分受)。能持几戒就受几戒,同样有持戒功德。
受戒一定要审慎郑重,受后要谨守勿犯。如果不是很有把握,无须强求,可只受三归。
264.问:五戒有不饮酒戒,吸烟、吸毒是否也应在戒止的范围?
答:佛陀戒止饮酒,并不是因为饮酒本身有罪,而是因为饮酒之后可能会失去理智而造作诸恶。因为酒精有麻醉和刺激作用;长期饮酒也会成瘾,恶习难改。吸烟、吸毒、赌博等行为可据理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