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大意(二)上

无量寿经大意(二)上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从第八次佛一开始,我以十段文来介绍《无量寿经》的概说,接着在上次佛一中,又以五段重要的经文,来讲解《无量寿经》的大意。

第一段文是“如来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

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第二段文是第十八愿,也就是“念佛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三段文是“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四段文是“付嘱流通文”: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第五段文是“特留此经之文”: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这五段文是《无量寿经》最重要的经文,如果说《无量寿经》是一栋大楼,这五段文就好像五根支柱,撑起了整栋大楼,其中的第十八愿就是这栋大楼居中的大柱。

第一段“如来出世本怀文”,在上次“佛一”中已经解说过了。这次将从第二段,也就是第十八愿开始讲解。

第二、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第十八愿是《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中的根本愿,第十八愿总共三十六字,请大众合掌随我诵念: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请放掌。有关第十八愿的内涵、道理,我有写一本“第十八愿讲话”,这本书若是还没看过的人,请至少要看一遍,这样就可以充分的了解第十八愿。

《无量寿经》也叫做《如来出世本怀经》。这部经所要讲的内容,也就是“如来出世本怀文”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这“真实之利”正是指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完整的名称又叫做“念佛往生成佛愿”,意思就是说: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快速成佛,同时倒驾慈航、广度十方众生。所以第十八愿对《无量寿经》而言,就像一个人的心脏一样,是最重要的核心,因此《无量寿经》所说的经法,就是以念佛往生的第十八愿为中心点。

第十八愿的愿名叫做“念佛往生愿”,有什么根据呢?善导大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也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又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还说:“《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从善导大师这几段法语,我们可以了解第十八愿主要是在说念佛往生的内容。因此,第十八愿的愿名才叫做“念佛往生愿”,因为往生就必定成佛,所以也叫“念佛往生成佛愿”。

因此,凡是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念佛人,首先应该要详细了解第十八愿的道理。因为,第十八愿既然是往生愿,如我们对第十八愿能充分了解,就肯定可以往生;若对第十八愿不了解,就不肯定能往生。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其他的四十七愿,就是要让我们对极乐净土产生欣慕。所以,四十八愿之中,除了第十八愿以外的四十七愿,也叫做“欣慕愿”,欣慕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然后归入专一念佛的第十八愿,来往生极乐净土并领受这种清净庄严的境界。

《无量寿经》说极乐世界是“国土第一”的境界,意思就是说:在十方国土之中,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是超越十方世界、最为第一的。

我在第八次佛一介绍《无量寿经》的内涵时,就有引用阿弥陀佛国土第一的愿,内容是: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在十方诸佛净土之中极乐世界是最为第一的,所以叫做“国土第一”。

“其众奇妙”是指往生极乐世界的圣众,在十方净土诸菩萨中是最为第一的。“道场超绝”说明在极乐净土成佛之快速,是超越十方国土最为第一。“国如泥洹”则表明所得到的涅槃之乐,也是最为第一的。

极乐世界没有任何灾难,非常安稳、清净、庄严、圆满,无缺陷,而且远离生老病死,在这里生命可以永恒安乐的存在,所以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境界。因此,我们若有感受到娑婆世界的种种灾难与缺陷,感受到这里是不圆满、是无常、痛苦的,而将娑婆世界的苦与和极乐世界的乐做个对比,自然就会厌离娑婆之苦,而欣慕极乐之乐了。再者,极乐世界和十方国土对比的时候,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也都超越第一的。

既然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超越十方世界,我们理所当然要往生这个世界,但要怎样往生呢?就是要依靠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说:愿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只要乃至十念的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自然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第十八愿,一旦了解第十八愿,就会知道第十八愿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一、救度非修行。

第十八愿就是净土宗,净土宗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救度的法,不是修行的法。因此,净土宗是救度的法门,不是修行的法门。怎么说呢?阿弥陀佛为我们广发四十八大愿,为我们累积万德洪名,呼唤我们要来让他救,只要我们念佛,他就要将我们救到极乐世界。不管是圣人还是凡夫,出家或在家,善人还是恶人,是平生还是临终,是人间的众生或是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的众生,只要能念佛,可以听到这句佛号,阿弥陀佛都要把他救到极乐世界。

因此,就这点来说,净土宗第十八愿所讲的法,就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不是在说众生的修行之法。所以第十八愿只说:“念佛必定往生”,不说其他的法。假使第十八愿不是说救度的法,那我们众生就必须靠自己的修行才能往生,这样我们就根本无法往生极乐世界了。为什么?因为自我检讨,我们有在修行吗?我们会修行吗?我们到底能做什么样的修行?检讨到最后,一切都没有,我们没有真心修行,也没有力量修行。

一般讲修行的内容,就是指“三学”、“六度”。“三学”就是戒、定、慧。“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们先不谈禅定或智慧,单单以戒律来说,五戒也好,十善也好,我们能做得来,做得圆满吗?何况说禅定和智慧呢!

如果五戒、十善没有具足,将来就会堕入三恶道,想要来生做人,或者出生在天上,是不可能的。何况想要超脱三界六道轮回,更是没有希望。因为,就我们凡夫众生来说,我们的心只有追求五欲的心,没有修行的心;我们的力,只有造业的力,没有修行的力。

这些阿弥陀佛都知道,因为阿弥陀佛发愿一定要把我们救到极乐世界,所以,他不会用我们所做不到的方法来要求我们。阿弥陀佛一定会以符合我们的根机,用所有众生都做得到的方法来救我们。

因为,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拔苦与乐的佛,所以,在他的“根本愿”里,阿弥陀佛只要我们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而且极乐世界是归属于十方众生的。相信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主动平等、无条件要救度我们十方众生的佛。此后,我们只要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愿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了。

能够这样,自然就可以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平生之时,就会受到阿弥陀佛的保护,能消灾解难,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放光拿莲花来接引我们。所以,对于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来说,我们只要想佛、念佛,自然而然,佛就有这种功能作用来加持着我们。这样说起来,净土法门和第十八愿都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救度,不是在说我们的修行。所以,了解第十八愿,就会了解这是救度的法,不是修行的法。

二、乘船非走路。

龙树菩萨在《易行品》中,就以安稳、快速的坐船来形容念佛法门;念佛就像坐在阿弥陀佛的本愿船,他一定会把我们从此岸送到彼岸。而不是要我们众生辛苦的靠自己的双脚去翻山越岭的行走,所以说是乘船而不是走路的法门。这是龙树菩萨在二千年前所做的比喻,当然二千年以后的现在有飞机,如果以坐飞机来形容就更加贴切。

众生可以概分为三种:一种是凡夫、一种是阿罗汉、另一种是菩萨。对凡夫来说,因为根机下劣,要他走路不够力气;对阿罗汉来讲,他身心勇猛、健步如飞,一个钟头可以走六十公里;对菩萨而言,菩萨已经断除烦恼,而且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好像在开法拉利车,一个钟头时速可达340公里。

所以,这三种众生就根机来说,就有很大的差别:凡夫连走路都不够气力,而阿罗汉就能健步如飞,如果是菩萨就像开车又更快了。

现在,这三种众生,都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地面行走,而是同时都坐上阿弥陀佛的飞机。不以自己的速度为速度,都以佛的速度为自己的速度,而且远超地面速度,远超一切速度。这样一来,不论是菩萨也好,罗汉也好,或者罪恶生死凡夫也好,都会从娑婆的此岸平等而且同样快速地往生到极乐的彼岸,而且都能同时获得成佛的果位。

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只要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就能“五乘齐入”:也就是人间、天上这两种凡夫,和小乘圣者声闻、缘觉,以及大乘的菩萨,这五种众生,都能同样往生到极乐世界,同时成佛。因为,他们不是靠自己的努力来修行,而全都是靠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愿力,善导大师说这是“同因同果至菩提”。

也就是说,如果一切众生都坐阿弥陀佛的飞机。这样,大家就是同一速度,就是以阿弥陀佛的速度为我们的速度,以阿弥陀佛的力量为我们的力量,以阿弥陀佛的功德做为我们的功德,我们只要念佛,这些都完全可以得到。若能进一步了解第十八愿,就可以了解这样的内涵。

三、易行非难行。

念佛大家都做得到,因为它简单,不困难,非常容易,所以是“易行道”。若是要自己去修戒定慧,或者六度万行,这样,就是“难行道”,非常困难,是我们所做不到的,也不适合我们的根机。

四、念佛非杂行。

只是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从现在到临终,都是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是所谓的杂修杂行:要诵经、要拜忏、要参禅、又要深入经藏去研究种种的经教。然后,进一步再以戒定慧的过程去修,或者天台宗,或者华严宗,或者禅宗,或者密宗的种种法。我们都不必去做这些,我们只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念佛非杂行,大家都做得到。

五、专一不杂乱。

就如《阿弥陀经》所说的“一心不乱”,如果不是执持名号,这样就是二心、三心,就非常杂乱。所以《阿弥陀经》所说的一心不乱,也就是执持名号的意思,因为执持名号是一、不是二,所以就没有杂乱。

六、如实非虚假。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真正的修行,如实的修行。就如刚才的比喻,是以阿弥陀佛的速度做为我们的速度,这种的速度才是真正可以到达目的地的速度,如果是靠自己的修行,我们再怎么苦修、苦行,都没有办法达到目的,这样就不是真正的速度,不是真正的修行。

因为,如果再多的苦修、苦行,都无法让我们解脱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都还让我们在六道之中,过着无穷尽的轮回,造业造罪、受苦受难的生活,那种修行,就不是如实修行。因为不能解脱生死,更不能成佛;如果是靠阿弥陀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使我们了脱生死,而且快速成佛,这岂不表示念佛就是真正的修行,如实的修行。

总而言之,第十八愿讲的是救度的法,不是修行的法,而且是如实修行,真正修行的法,虽然是如实修行,真正的修行,但它只是轻松念“南无阿弥陀佛”而已。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并不是什么苦修、苦行,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这样的内容,都在第十八愿里面。

第十八愿是净土宗的根源、本体、生命。如果没有第十八愿,就没有净土宗的宗派,也没有我们可以往生的极乐世界,更不能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第十八愿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本怀,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同样也是十方三世诸佛的本怀,更是我们众生的本怀,是我们众生的救主。因为,阿弥陀佛示现在世间,就是凭着第十八愿来救度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如果,不是为了救度众生,阿弥陀佛不一定要建设极乐世界,不一定要示现成佛来救度十方众生。

那释迦牟尼佛也好,十方三世诸佛也好,他们出现在世间的目的也是要救度十方众生。而唯有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念佛之法,才能真正彻底广度十方众生。因此,释迦牟尼佛也好,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诸佛也好,他们不出现世间便罢,一旦出现世间,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说阿弥陀佛的第十八大愿,以此来救度十方一切众生。

我们所有一切众生,出现在人世间的目的,就是要了脱六道生死轮回,进一步还要成佛、广度众生。因此,第十八愿也是我们众生的本怀,是我们众生的救主。如果没有第十八愿,我们就没有得救的希望,如果没有第十八愿,我们就无法了脱生死轮回,达成离苦得乐,快速成佛的目的。

因此我们净土宗的念佛人,首先就要了解第十八愿。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首先要掌握根本,根本掌握了,其他枝叶花果自然就在里面了。

第十八愿是“本愿”、“根本愿”,“愿王”、“本愿王”。第十八愿是四十八大愿之中的“王”。“王”是自在、独尊、唯一的意思,也是统领一切的意思,只要有第十八愿这个愿王,其他四十七愿自然就都在里面。

第十八愿也是超世愿,也是诸佛之王、光中极尊、大慈大悲、拔苦与乐的根本关键。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叫做超世愿,超越十方三世诸佛之愿,但是,这其中如果没有第十八愿,其他四十七愿也不能算是超世愿。

释迦牟尼佛尊称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是光中极尊,是因为有第十八愿的关系。而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拔苦与乐”,也是因为有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缘故。假如,离开了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佛教所强调的“大慈大悲,拔苦与乐”就无法达成。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受到六道轮回之苦而不能出离,我们希望得到成佛之乐,却无法达成。如果,在佛教之中没有一个拔我之苦与我之乐的法,那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就是虚假、就是妄语。但是,佛所说不可能虚假,不可能打妄语。因此,在八万四千法门之中,确确实实就有“大慈大悲,拔苦与乐”的法,这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救度之法。所以,第十八愿非常重要,是净土宗的根源,也是整个佛法的中心,佛教的根本、精华之所在。

现在,我来讲一个“抬脚上莲台,满室皆芬芳”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加拿大,在一间养老的医院里住着一群老人,这些老人都有慢性病,只是病情有的轻,有的严重,基本上住在里面的老人,除了吃、睡,和受到医生、护士的照顾以外,就是在等候临终,等待死亡。

在里面服务的人员,有一位是从大陆来的小姐,这位小姐,她心肠很好,对人亲切,很细心很耐心,讲话也很柔和。因此,得到老人们的喜爱,他们总是学着说中国话,把她叫做“阿妹”。

这天阿妹一上班,就有位玛利亚病者来办公室要求转病房。玛利亚是位70多岁的老太太,西班牙移民,和她同住的是位本土加拿大老太太,80多岁,叫莫亚。莫亚最近病情加重不能起床。玛利亚说,莫亚被鬼缠身了,每天晚上哼唧很吓人。阿妹去看莫亚,果然,莫亚说,她只要一闭眼睛就看见她的已经去世20年的丈夫站在床前,或挤到床上。阿妹安慰她们,梦不要当真。可是两个老太太都说见鬼了。这件事持续了几天,整个病区都在议论,因为人们都听到半夜莫亚惊怖叫唤。

阿妹告知院长。院长来询问后决定,请牧师来。这天来了牧师,在病房读诵圣经。很多病友也来了,一起祷告。可是没有用,夜里莫亚仍说看见亡人来了。很多病人也心绪沉重。院方开会专门研究,请了一些病人家属参加。有家属提出,请和尚来做佛事。温哥华很多华人,不同肤色的人互相尊重信仰。出家人,在西方社会,被敬重。

既然有家属提出方案,院方就征求莫亚老太太家属意见,他们同意,就请了一寺院两位师父去医院。这天师父读诵了佛经。晚上,一切恢复平静。这个故事到此结束。莫亚现在每晚可以安静入睡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医院六楼。七楼一位老者,叫托马斯,一个老头,严重心脏病已经住院多年,常年卧床。听说了莫亚的故事后,他详细向阿妹了解情况后,请医院为他请和尚来,因为几天后是他106岁生日。

这天,他的家人从世界各地来了,共五代四十多人,聚会在医院的会议室。会议室布置成了冷餐会,很多花和食物。很多老人,很多生日是这样在医院度过的,他们活着似乎就是等待生日时见见子孙。人老了,真的很可怜,世界就是一个圆,回到只能喝稀饭趴着爬着的状态。

很多病友和医生护士都去参加托马斯的生日了。和尚也来了。和尚应老人要求念了经。阿妹是学佛的人,阿妹知道,师父念的是《阿弥陀经》。所有人屏息听着,这些老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倚门站着、或坐在轮椅上,或躺在躺椅上,他们中只有很少几位华人,可是他们似乎都听懂了,不少老人在流泪。

而后,切蛋糕。这时,大家闻到一种奇异的香气。托马斯看着上空,微笑着说(English)哦,很大的莲花,我上去了,再见,再见!

这个老人就这样走了……他双手合十。

各位莲友,我刚才所说的“抬脚上莲台,满室皆芬芳”的故事,大家有听清楚吗?(有)。这件故事就充分显露、证明,阿弥陀佛的法是救度的法,不是修行的法。如果是修行的法,这位老人怎么能看到莲花,而且坐上莲花,当下就往生极乐世界呢?因为这个法,是阿弥陀佛积极、主动、平等、无条件救度任何众生的法。所以,才可以使得不论是什么信仰,有修行、无修行的人,只要他想往生,就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这件故事已编在我们的净土宗双月刊第六期,也有放入我们净土宗的网站,你们只要上网就可以看到。这件事不但能显明我们净土宗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而且从这里面我们也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一、这位106岁的老人可以说是宿世的佛缘成熟了,才会一听到师父来诵经以后对方就可以安稳好睡,从此不再受到鬼魂的干扰,所以他觉得诵经很好,师父诵经可以驱鬼、可以避邪、可以解冤,可以得到安全、平安、安宁、安稳、吉祥和利益,有这么多好处。我们相信这位老人一定有这样的感受,请问各位莲友,是不是这样?(是)。诵经既然有这么多好处,因此,他要过生日,当然就会要求院长,请师父来诵经,这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生日礼物,而他做这种选择,可说是智慧的选择。

二、其实这位老人,可以说已经是到了临终的时候,只不过因为执着而走不了。106岁对人类而言,不但是高龄,而且是超高龄的。但是,老人已经身染重病好多年了,都躺在病床上,对他来讲,可以说是求生不得,求死也不愿。但是,他所受的这种老、病的痛苦,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可以说是点滴在心头。按照这种情形,可算是临命终的时候,但因为他有一大堆的子孙眷属,让他难分难舍,让他还有要看子孙,要和子孙在一起的这种情执。

各位莲友,我们若活到106岁,好吗?(不好),对,要长寿,但也要有一个原则,就要健康,不要躺在病床上让人喂食,让人把屎、把尿的。对不对?(对)

所以,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一种过程,病当然是苦,那老也是苦,因为老的本身也是一种病,老的时候,五脏六腑各种机能都已经衰退,感觉不再轻松了。所以,老也是一种苦,虽然,好像没有什么病,不过,老的本身就是病。

我们希望长寿,但是,更期望健康,如果期望长寿又健康,就必须从今开始,多多念佛,阿弥陀佛会消我们的业障,增加我们的福报。

我们今天来到这里,听经闻法,共修念佛。这时候,最好是嘴巴要张开一点,声音放大一点,为什么?因为,很难得有这样共修的机会。我们在这里念佛,其实也是阿弥陀佛在对我们呼唤,他呼唤我们,要求我们要让他救度,这种心是非常积极,非常迫切,也是非常诚恳的。

十劫以来一直到现在,每一日、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分,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阿弥陀佛都不断的在呼唤我们,从极乐世界恳切的呼唤到娑婆世界,目的就是要我们接受他的救度往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的心非常的殷切,好像慈爱的母亲盼望着流浪在外的子女,能够早日回家一般。所以,我们回应阿弥陀佛的呼唤,也同样要出自内心,诚诚恳恳,实实在在的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因此我们念佛的当下也应该知道,阿弥陀佛在念我们,呼唤我们的声音也同样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现在我们回应阿弥陀佛的呼唤,接受他的邀请,要愿生极乐世界,也应该要诚诚恳恳、实实在在的出自我们的内心。因此,不知不觉之中,就会以恳切的心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而且,会越念精神越饱满,心情越快乐,所以是以踊跃欢喜的心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何况,当我们检讨自己,从生生世世以来到现在,我们在六道轮回所受的苦,可以说是无量无边,苦不堪言。今天,有阿弥陀佛的调摄,我们才可以获得人身,听闻佛法,又能遇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我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呢?当然是稀有难得的心情,也是欢喜踊跃的心情。

所以我们在这里共修,念佛的时候,我们的嘴巴就要张大一点,声音要从我们的丹田发出来,来回应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呼唤。当然,我们是救度的法门,平时念佛,是依个人的根机去念,不管一天可以念多少句,也不管念佛的时候,心中有没有烦恼,有没有杂念,只依我们这样的根机来念佛,其他的都不用操心,可以说就是“易行道”。但是,今天我们在这里,听闻到阿弥陀佛的救度,不知不觉就和平常的心情不一样,就好像木炭,把它放在仓库里,那就是冷的,现在这些木炭是被放在火炉里,所以是很热的。

若论故事里的这位老人,他也是执着。一般而言,执着是众生的本性,我们会执着贪、瞋、痴,执着顺境、执着逆境。对我们好的,我们执着;对我们不好的,我们也执着的把它放在心中。各位莲友,我们有执着吗?(有),很执着,我本身也很执着,若不是执着,就已经超凡入圣了。所以,凡夫的本质就是执着,就是执着贪、瞋、痴,也执着各种分别,各种计较。

如果我们在临终的时候,心不执着,要往生是很快、很自在的,心若是有执着,这样就是断气了,他的神识也还不愿离开这个肉体,不愿离开这个家庭,一个躺在病床上昏迷的人,他若不执着,就会很快往生;若有执着,可能一年、两年,甚至好几十年都还躺在那个地方。

在香港,有一位老太太,她身染重病,已经不能吃、不能喝,可以说是奄奄一息,只剩一口气而已。医生也判定这位老太太大约只剩一个星期的生命而已。但是,这位老太太有一个独生子,他去南美洲以后一直都没有消息,老太太的心中就一直挂念她的儿子。她的亲友知道了,就到处打听,等连络到她的儿子,办好手续坐飞机回到香港的时候,已经超过五个月了。拖了五个月之后,老太太知道她儿子已经回到她身边,听到了儿子的呼叫声,这时她才断气。

若论这位老太太不能吃、不能喝,以医生的专业判断,就是差不多七天的生命而已。结果呢,可以活五个月,也就是说,她躺在那里,那口气一直不断,这样拖了五个月,为什么?就是执着,执着要看到她的儿子,要听到她儿子的声音。

所以,一个人的执着,也可以说是念力,是不可思议的。这念力的意志非常强,执着非常强,会致使她的身体拖了五个月,这位106岁的老人,一样也是有这种执着的心理。所以,才会躺在病床上好几年,若没有执着,当下说往生就往生了,这是属第二点。

三、临终的人可以看到阴界、看到冥界。因为一个身染重病接近临终的老人,可以说是阴盛阳衰,也就是说他的阳气渐渐的衰退,阴气渐渐增长,阴气若增长,他就会看到他将来要去的境界,他就会看到一般我们的肉眼所看不到的境界。

就好像病房里,看到鬼魂的那位老太太,她已经八十几岁,可以说就是阴盛阳衰,所以才看得到鬼魂。如果是身体健康、年轻力壮、阳气强盛,这样自然就不会遇到阴的,不会看到这种阴间的境界。

四、就是当师父诵经完以后,大家都闻到一股香味,而这时106岁的老人,他眼睛看着空中说有莲花出现,然后他就满心欢喜,和大家挥挥手,说一声再见,bye bye,当下就断气而往生了,这就显示佛菩萨出现的现象。

虽然,他只说看到莲花,而没有说他看到佛。但是,佛也好,佛光也好,莲花也好,都是一体的,只要是看到其中之一,那就知道佛菩萨已经来临,无形中就会受到佛光的摄受,受到佛的安慰、保护和启发,才要往生极乐世界。

因为这位106岁的老人,可以说他寿命已经尽了,这时只是看他的心念有没有执着?他愿不愿意往生?在那个时候,他的心念是想要坐着莲花和阿弥陀佛去。所以,一念之间就坐上莲花随阿弥陀佛往生去了,这就是所谓的“前念命终,后念即生”。

五、就是说如果遇到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看到佛来迎,他只要愿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无论是什么人,不管是善、是恶。若论这位106岁的老人,他有皈依吗?他有吃素吗?有修行吗?他都没有,他是一位外国人,外国大部分所信奉、传扬的,都是基督教和天主教,或伊斯兰教,他是个还没有佛教、佛法观念的人。

所以,对这位老人来说,佛法他完全都不知道。因此,所谓“信、愿、行”,他也都没有,佛教对他来说是一片空白。但是,当下他想要往生也可以往生,为什么?因为他遇到的就是这个法。

为什么呢?因为师父们为他所诵的经,不是《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地藏经》、《维摩诘经》这类的经。因为若是这类的经,就和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有的稍微有关系,有的完全都没有关系。但是,二位师父为老人家所诵的经就是《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从头到尾,都是在说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极乐世界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也等于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救度。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只要愿意往生,就可以往生。此外,这部《阿弥陀经》也叫做《诸佛所护念经》,就是十方诸佛都来证明念佛往生的法是真实不虚的。同时十方诸佛也都来劝十方众生,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诵这部经的时候,阿弥陀佛自然就会出现。

这位106岁的老人,他正处于阴盛阳衰之时,所以,会看到其他人所不能看到的,而且他一旦看到了大莲花,心中就会感受到阿弥陀佛的安慰和启发,而认为唯有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确实才是他所需要的,因为这种境界可以使他离苦得乐。所以,当下一念之间,他想要往生,立即就往生极乐世界。

六、这也显明净土宗就是阿弥陀佛绝对救度的法门,没有任何的条件,完全靠阿弥陀佛的佛力。如果不是这样,论这位老人,他没有皈依,没有吃素,没有任何修行,他一生之中,恐怕连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没有听过,就是到最后他微笑向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也没有念“阿弥陀佛”。尽管如此,他照样能看到莲花,也能坐着莲花往生极乐世界。

由此证明,往生完全是靠佛力,靠阿弥陀佛的愿力,靠阿弥陀佛的功德力,不是靠其他的法,更不是靠我们自己的能力。所以愿生极乐世界的人,此后我们只要想佛、念佛就必定会往生。这种方法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小小的动作,只要开口念佛而已。但是,所得的果报,却是非常殊胜,而且这种果报,是成佛的果报。

七、因为这位老人还能讲话,所以才说出“有莲花,大家再见”这些话。假如他已经昏迷或断气,然后经过助念,虽然不能跟我们说“有莲花,大家再见”,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已经昏迷的人,尤其是断气的人,当然他无法向我们说他所看到的佛来迎,或看到莲花,看到佛光等这些境界。但是,依照教理我们就会知道,只要念佛阿弥陀佛就会应声而现、闻声救苦,就会拿着莲花来接引。就好像这两位师父在为老人家诵《阿弥陀经》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拿着莲花出现在老人的面前一样。

那对我们来说,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会相信有极乐世界可以做为我们的归属,有阿弥陀佛可以救度我们,所以就愿意接受阿弥陀佛的呼唤,愿生极乐世界。此后,就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而且会念念不舍。

如此一来,对我们而言,这就是有信、有愿、有行。虽然有信、愿、行,但最后归属在于行,也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可是这个行,并不是靠我们的自力,因为念佛的本身,就是在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念佛的本身,就是大修行,是真正的修行,而且念佛的本身,也是大功德,是可以让我们圆满往生、成佛的功德。所以念佛虽然不像修行,却是大修行,真正的修行,圆满的修行。

曾经,有一位开大巴士的司机,他本身并没有信佛念佛。不过他妈妈是信佛念佛的人,也因为母亲念佛的关系,所以在他的心中就有念佛的印象。有一天,他开着巴士上高速公路,看到前面发生连环车祸,当下就有好几个人被撞死。那时候,高速公路上的来往车道都堵住了。他看到对面有一个三十几岁的年轻妇女,抱着她在车祸中罹难的丈夫大声痛哭。

这位司机看了很不忍心,不知不觉就念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谁知他才念到第二句“阿弥陀佛”的时候,就看到从妇人所抱的尸体当中,浮出她丈夫的身影,然后就在空中给他跪下来,向他礼拜感谢。为什么呢?因为他念了佛,阿弥陀佛当场加持了死者,让他可以离开这种惨像。他从来没有被人家拜过啊!所以他就说:“哎呀!你走吧!你走吧!”一挥手,这个魂识就升起来,升到半空,往西方而去。

这件故事,也可以显明净土宗是救度的法,对方遇到车祸,当下丧失生命,有人为他念佛,阿弥陀佛就会闻声救苦、应声而现来救度他,所以那个人,当下就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像这种在车祸中丧生的人,他虽然没有念佛,但只要有人为他念佛,阿弥陀佛马上就知道,就会来救度他。何况我们现在就念佛,一直到临终都念念不舍,阿弥陀佛怎么会不知道,怎么会不来接引我们呢?

《观无量寿经》中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所以,我们念佛人,一生之中都会受到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光明来保护,现生保护着我们,等待着我们,到了临终就拿莲花来将我们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因此,这个法门,就是救度的法门,那我们要如何蒙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呢?阿弥陀佛是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来救度众生。所以,我们只要根据自己的根机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是在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我们就已经被阿弥陀佛救到了。

总而言之,我们这个法门就是念佛的法门,救度的法门,它的根源,就是在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就是在说念佛往生的愿。

所谓愿,有“通愿”和“别愿”这二种。“通愿”也叫做“总愿”,也就是诸佛菩萨他们在因地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求佛果、下化众生,都共同要发的愿,又称为“四弘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通于十方三世诸佛的,所以叫做“通愿”,也叫做“总愿”。

另外一种就是“别愿”,也就是每一尊佛,他在“因地”成为菩萨的时候,他们每个人所发的不同的愿;也就是除了四弘誓愿以外,他们个别所发的愿叫做“别愿”。就像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药师佛的十二上愿;或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愿,这些都是属于“别愿”。

阿弥陀佛除了四弘誓愿之外,又发了四十八大愿,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的“别愿”。而且,四十八大愿也是十方诸佛菩萨“别愿”之中的“别愿”。因为,这是阿弥陀佛个别所发的,不同于十方诸佛的愿。而且这四十八大愿,和其他诸佛所发的“别愿”比较起来,这四十八大愿特别开阔、宏广、深遂,所以超越十方诸佛。

在《无量寿经》里,阿弥陀佛就发誓说: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别愿”,这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所独有的,不但超越十方三世诸佛,而且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所以又称为“超世愿”。这不只是阿弥陀佛自己发这样的超世愿,自己也这么说是超世愿,就是在《无量寿经》里,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的赞叹和宣扬。因为,这段“我建超世愿”的经文,就是出自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无量寿经》里。

进而言之,因为有第十八愿,所以四十八愿才得以被称为是“超世愿”。因为四十八愿之中,其他的愿,十方诸佛或许有,但是可以使十方众生平等、无条件往生极乐世界的第十八愿,却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

论十方众生所包含的范围是何等的宽广,也就是说尽虚空遍法界、整个大宇宙中所有国土的众生,都属于十方众生。但是,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和其他净土的众生却非常不同。差别在于我们这里的众生,烦恼特别重,罪业特别深,是其他诸佛所没有办法救度的,是被十方诸佛所摒弃的众生。这些众生其他诸佛菩萨无法救度,但是阿弥陀佛可以救度。所以,这个愿才称为“超世愿”。因此,善导大师也称赞这个愿是“别意之弘愿”,或“别异之弘愿”,也就是说这个愿和十方三世诸佛的愿不一样,是特别殊胜、弘广的大愿。

所以,释迦牟尼佛除了在《无量寿经》中赞叹这个愿之外,也在《弥陀偈经》中赞叹说:

发愿逾诸佛

就是说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是超越十方诸佛的愿。所以阿弥陀佛这四十八条“别愿”,也叫作“超世别愿”,或叫做“别意弘愿”与“别异弘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条别愿当中,又有“根本愿”和“因本愿”的分别。若以“因地”来说,这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叫做“因本愿”。“因本”是对果,对果来说的。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时代,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称为“本愿”,因为有了这个的因,才能达到成佛完成极乐世界的果。也就是有四十八大愿的完成,才能成为阿弥陀佛,成就极乐世界,所以,从“因本”来讲愿愿都是“因本愿”。

“根本”是对枝末来讲的。在每一愿、每一愿都是“本愿”的当中,必定有一个愿是“根本愿”,其他的愿是由这“根本愿”所生出的枝末愿,都是为了要达成“根本愿”所发的,都要归结到“根本愿”里。

因此,由这点来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只有第十八愿才是“根本愿”。也就是说,其他的四十七愿也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如果没有第十八愿的话,即使有其他的愿,或者其他的愿都完成了,也没有存在的意义。譬如:

第一愿叫“无三恶道愿”,也就是说,极乐国土没有三恶道。因此,不管有没有罪业的众生,他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永远不会堕落到三恶道。因为,极乐世界连三恶道的名称都没有,何况是事实呢。

第二愿叫“不更恶道愿”,就是指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他将来如果想要到其他十方世界去显化救度众生,也永远不会再堕落三恶道。

第三愿叫“悉皆金色愿”,第四愿叫“无有好丑愿”,就是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和阿弥陀佛一样,同样都是金色之身,同样都是容貌相好庄严无等伦。

再来,从第五愿到第十愿,是在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自然都可以得到六种神通。第十一愿是指往生极乐世界的当下就能获得不退转,进入涅槃成佛的境界。

可以说,四十七愿的每一愿都非常殊胜、非常重要,都是必需的。可是这么美妙、殊胜的地方,如果没有众生往生,也就是如果没有第十八愿,那么,这些愿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四十八愿虽然每一愿、每一愿都非常重要,但其中以第十八愿最为殊胜,因为它是“愿王”,是“根本愿”。如果,没有第十八愿也就没有十方众生的往生;没有十方众生的往生,那刚才所说的,第一愿“无三恶道”,第二愿“不更恶道”,第三愿“悉皆金色”,乃至第十一愿“悉皆成佛”等等这些愿,当然也无法成就,甚至连极乐世界的建立,也没有意义了。因为,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无法使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不成佛;既然不成佛,所有的愿就无法成就。

在四十八大愿当中,唯有第十八愿才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字。所以第十八愿就是要使十方众生往生的愿。其他四十七愿的殊胜以及极乐世界的种种设计,都是为了十方众生的往生而建设的。

好比说父母为了儿子建房子,房间要怎么隔间,客厅要如何布置,花园要怎么设计,前庭、后院又要如何规划……。种种的构思都是为了儿子,这一切都建设完成了,可是儿子不能回来住,或者没有儿子来住,这样所盖的房子就没有意义了。

阿弥陀佛种种的愿,都是为了十方众生的往生成佛。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愿,有此愿,众生就能念佛往生;没有此愿,众生就不能念佛往生,不能念佛往生,其他的愿当然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就这点来说,第十八愿才是真正的“本愿”,“根本之愿”。

缘此,在《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解说、赞叹这个愿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其佛就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是要让只要听到这句名号,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自然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自然就可以进入不退转的境界。

所以“本愿力”就是这句名号的力量,在四十八大愿之中,只有第十八愿才有说到名号的力量,其他譬如第十九愿也好,第二十愿也罢,都不是专门在讲念佛的愿。因此,这首偈也叫做“本愿成就偈”,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解说第十八愿的内容,由这首偈就能知道,释迦牟尼佛唯以第十八愿做为“本愿”,不是以其他的愿做为“本愿”。

善导大师也把第十八愿称为“本愿”,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所以,善导大师注解《观无量寿经》在最后结论的地方,就说: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虽然在《观无量寿经》里,介绍十三种入定观想的法,也提出净业三福种种修行的内容。但是,从阿弥陀佛的“本愿”来看,就可以知道释迦牟尼佛虽然讲十三定观和三福九品,但他的本意,不是在十三观,也不是在三福九品里,而是要我们“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涵意。所以,第十八愿就是“本愿”,第十八愿的内容,就是要我们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第十八愿愿文只有三十六字,但是教理和意涵,却是非常深广。尽管如此,对我们来说,也很容易了解。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本愿,背后的道理虽然广大、深奥、高超、微妙,但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要让我们来领纳、了解的,却是极其简易、浅显和平常。如果不是这样,净土法门就不能称为“易行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