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佛劝舍 亦不改辙

虽佛劝舍 亦不改辙

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

(增广上 与徐福贤女士书)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辗转企慕之狂妄偷心。 (增广上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注】善导大师专杂之判,为净宗行门准绳,往生目足。凡求生净土者,舍杂修专,不受他惑,方得决定往生之益。然大师深知凡夫易受他惑,为坚定行人信心,历叙大小圣人乃至报佛化佛之劝舍净土时,亦当不违初愿,志求往生。详如《观经疏》云:

问曰:凡夫智浅,惑障处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经论,来相妨难,证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对治彼难,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也?

答曰: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行者即报云:仁者虽将经论来证道不生,如我意者,决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尽皆仰信。然佛说彼经时,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又说彼经时,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然佛说教备机,时亦不同。彼即通说人、天、菩萨之解行;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教,决定奉行。纵使汝等百千万亿道不生者,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又行者更向说言:仁者善听,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

纵使地前菩萨、罗汉、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何以故?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

又行者善听,纵使初地以上,十地以来,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异口同音,皆云:“释迦佛指赞弥陀,毁呰三界六道,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余善,毕此一身后,必定生彼国者,此必虚妄,不可依信也。”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决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佛语真实决了义故,佛是实知、实解、实见、实证,非是疑惑心中语故,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异解之所破坏。若实是菩萨者,众不违佛教也。

又置此事,行者当知:纵使化佛报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各各辉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言:“释迦所说相赞,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佛,及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净土者,此是虚妄,定无此事也。”我虽闻此等诸佛所说,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国也。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等同,无少差别。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

善导大师纯以佛言而为准绳,不以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以唯佛所说为了义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义教。若菩萨等说有违佛言,皆不可依行。菩萨等说,若违佛言,尚不可依,何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乎?为令凡夫深生信仰,善导大师又劝吾等:

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净业行人,当善思此,唯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相信菩萨等不相应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