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杂之判 千古铁案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增广上 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注】善导大师承昙鸾、道绰法脉,集净土大成,于净土一宗,判为要弘二门、正杂二行。正行者即专修念佛,杂行者即兼修种种法门,回向求往。正行者十即十生,杂行则难得一二。此正杂之判,印光大师赞为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学修净土者,不可不知,不可不遵。所谓正杂之行详如《观经疏》云: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此“正杂二行”判,为净业行人指南。大义有二: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
往生行相有二:正行、杂行。正行细分有五: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大分为二:正业、助业。唯念佛为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余四则为助业(助成正定之业)。
二行得失以正杂对、亲疏对、有间无间对。此义于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言之更详,其言: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经生死,岂非快哉!
此即善导和尚对二行得失的精要阐释,观其大义即知:
正行五得者:必定往生也,所谓“专意作者,十即十生”。其得虽有四因,核其实,则唯一,即“与佛本愿得相应故”。能与佛本愿相应,自然无外杂缘得正念、不违教、顺佛语。
杂行五失者:往生不定也,所谓“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其失虽有十三由,根本在“与佛本愿不相应故”。有此一失,则余十二皆失矣。
善导和尚详辨二行得失,意在众生“善自思量”,当舍“千中无一”之杂行,归于“十即十生”之正行。所谓:
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
此即善导和尚劝归正定业的最要开示,即劝舍杂行,归于正行;借由助业,入正定之业。所谓“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善导专杂之判,由其教典之佚失,千余年来,少有人承传、阐扬,印光大师幸得见其《观经疏》而大力提倡,千古之铁案,终得以再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