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持法门 有二不同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
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
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亦属自力。今以喻明:
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
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日不过百十里。特别如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大部洲。
吾人既无立地成佛之资格,又无断见惑任运不造恶业之实证,若不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则恐尽未来际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由出离也,可不哀哉!愿我同人,咸生正信。
(增广下 近代往生传序)
【注】一个宗派之独立,重在有其独特的判教思想,他宗如此,净土宗亦不例外。学净土者,首须明此,方知法门宗旨。如人之有眼,不迷失方向。
所谓“通途、特别”,即印祖对一代圣教之总判。通途法门但凭自力,如画山水,一笔一画渐次而成;特别法门全仗佛力,如照山水,重重峰峦一照俱了。一者渐次而成,一则一照俱了,此二门“难、易、顿、渐”之差别也。修学净土,先知此义,方不至以“通途”论“特别”,执“自力”弃“佛力”。《文钞》于此多有阐发,如大师《复周智茂居士书》云:
净土法门,仗佛慈力;其余法门,皆须己力。
一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资格而为官。
一为特别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堕地即为一切臣宰所恭敬。
学修净土,首当明了此“通、别”之义,方可善择法要,不至法义混淆。欲详明“通、别”之义,尤当通观净宗祖师对一代时教之教判。龙树菩萨最早判一代时教为难易二道,昙鸾大师继承而发展之,后道绰大师结示为圣净二门。今引昙鸾大师难易二道判释,以资详解“通、别”之义。其《往生论注》言: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此难易二道判,明“通途、特别”之义至为明显。难行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易行者:乘佛愿力,便得往生。道绰大师承此义而结示“难易二道”为“圣净二门”,以明:“圣道一种,今时难证。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欲详知者,可观《安乐集》之圣净二门判。
综观净土宗历代祖师之教判,一代时教虽广,可结归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