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因与五果

十三、五因与五果

与五念相对,最后“利行满足章”举出五果门:

(一)近门:往生净土即接近阿耨菩提果之意。

(二)入大会众门:既入净土即是入如来大会众之数。

(三)宅门:已入大会众之数,心得寂静,犹如归家安住,譬喻止观之行成就之相。

(四)屋门:既入宅内,如同在此屋宇之内饮食,爱乐净土之庄严。

(五)园林游戏地门:往生净土,证阿耨菩提之果,观察一切苦恼众生,而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示现种种应化身,以教化众生为自己之娱乐,犹如在园林中游戏。譬喻净土菩萨救度众生之事。

前四门是自利之德,第五门是利他之德。虽说五果之功德渐次成就,然而这是一时的施设,原因是依五因之二利圆成而入净土,其所约对之五果不可能有渐成之理故。是故五果并不是对五念,乃是为了显明五念因之力用,将往生成佛之一果分为五种来示现而已。

特别将最后之结论:

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与不虚作住持功德之偈: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二者比对,更对照“净入愿心章” :

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可知彼佛净土乃是往生即成佛之境界,以一法故、清净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国土十七种德全体是佛境界,菩萨四德亦全体是佛德之流现,以成佛而示现为菩萨度生之事。其成佛之因虽说为五念门,推根归本在于佛之本愿力。 《论注》举出第十八愿“称名往生” 、第十一愿“往生成佛” 、第二十二愿“成佛度生”说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