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偈颂与长行之比较

六、偈颂与长行之比较

偈颂总摄经义,长行解释偈颂,偈颂与长行是所释与能释的关系。一般能释对于所释如同浓缩品的稀释放大,但本论之偈颂与长行并非如此简单,而是各有性格、各有侧重、互相交织,成为一体。

这大致说来,偈颂是表达一心愿生之“愿” ,长行是开示五念门行之“行” ;

偈颂重在自督,长行重在教他。

总共二十四行愿偈之核心在第一偈,天亲菩萨说明他自己“一心愿生” ,此后的内容皆是此一偈的展开,说明为何愿生,并将此愿生扩展于众生。所以正如“愿生偈”的题目所标示的,这正是天亲菩萨发自内心的喜悦而纯然的愿生净土之歌。同时如《论注》所明,偈颂固然在说明一心之“愿” ,但其理论结构却是含着长行所开示的五念门之“行” ,是愿行具足之愿,不过毕竟是以“愿”的面目表现。 《论注》引经说明“愿往生者,皆得往生” ,说的正是这种具行的愿。可知天亲菩萨所说“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本身即为愿行具足、因果圆满,而没有欠缺的。

由此,善导大师解释“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时,说到“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意义完全一致。那么此后二十三行偈之意义又何在呢?一是由此“一心愿生”而必然地引发对所愿生之国、所归命之佛的尽情歌赞,再者预存教示众生与其同生之意,留待长行展开。

如果天亲菩萨只是自我表达愿生,则即使再怎样地具足“行”的内涵,但以幽微难解故,众生也难以得到利益。接下来的长行负有教示众生如何同发此愿、同生净土之责故,故解释偈颂则详细展开为五念门行;

但此行毫无疑问也是愿行具足之行,如第一礼拜门即表明“为生彼国意故” ,不过长行仍然是侧重“行”的表达。至于如何由五念行而起一心之愿,长行则说为“云何观?云何生信心? ”详细我们留待下面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