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 卷下
论曰:
“论曰”以下,此是解义分。此分中义有十重:一者愿偈大意;二者起观生信;三者观行体相;四者净入愿心;五者善巧摄化;六者离菩提障;七者顺菩提门;八者名义摄对;九者愿事成就;十者利行满足。
“论”者,议也,言议偈所以也;
“曰”者,词也,指下诸句,是议释偈词也:故言“论曰”。
愿偈大意者:
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
起观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门。
示五念力者: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出五念门者:
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门”者,入出义也。如人得门,则入出无碍。
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
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若欲具谈,纸笔不能载也。是以诸经或举十名,或腾三号;盖存至宗而已,岂此尽耶!所言三号,即此“如来、应、正遍知”也。
“如来”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稳道来,此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故名“如来”。
“应”者,应供也。佛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故曰“应”也。
“正遍知”者,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不坏?心行处灭,言语道过,诸法如涅槃相不动,故名“正遍知”。
无碍光义,如前偈中解。
为生彼国意故。
何故言此?菩萨之法,常以昼三时、夜三时,礼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愿生意。今应常作愿生意,故礼阿弥陀如来也。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
“赞”者,赞扬也。“叹”者,歌叹也。赞叹非口不宣,故曰“口业”也。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暗也。
“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
与此相违,名“如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
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暗。若指月之指不能破暗,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
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
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禁咒音辞等是也。
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瘥。
亦如行师对阵,但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行诵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朴子》谓之“要道”者也。
又,苦转筋者,以木瓜对火熨之则愈;复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
如斯近事,世间共知,况不可思议境界者乎!灭除药涂鼓之喻,复是一事。此喻已彰于前,故不重引。
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译“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处,不作恶也。此译名乃不乖大意,于义未满。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为止;不净观止贪,慈悲观止瞋,因 缘观止痴,如是等亦名为止;如人将行不行,亦名为止:是知“止”语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虽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
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
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
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
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译“毗婆舍那”曰“观”。但泛言“观”,义亦未满。何以言之?如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九相等,皆名为观。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毗婆舍那”云“观”者,亦有二义:
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
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是故言“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心缘其事曰“观”,观心分明曰“察”。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
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
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观行体相者,此分中有二体:一者器体;二者众生体。
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国土体相;二者示现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义谛。
国土体相者: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
“不可思议力”者,总指彼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力不可得思议也。
诸经统言有五种不可思议: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二者业力不可思议;三者龙力不可思议;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议;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议。
此中佛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一者业力,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
此不可思议,如下十七种,一一相皆不可思议,至文当释。
“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者,借彼摩尼如意宝性,示安乐佛土不可思议性也。诸佛入涅槃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众生。众生福尽,此舍利 变为摩尼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为首饰。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阎浮提作大饶益。若须衣服、饮食、灯明、乐具,随意所欲种种 物时,王便洁斋,置珠于长竿头,发愿言:“若我实是转轮王者,愿宝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随我心愿。”尔时即便于虚空中雨种种物,皆称 所须,满足天下一切人愿,以此宝性力故。彼安乐佛土亦如是,以安乐性种种成就故。
“相似相对”者,彼宝珠力,求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称求者意,非是不求。彼佛土则不然,性满足成就故,无所乏少。片取彼性为喻,故言“相似相对”。
又,彼宝但能与众生衣食等愿,不能与众生无上道愿;又,彼宝但能与众生一身愿,不能与众生无量身愿:有如是等无量差别,故言“相似”。
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种,应知。何等十七?一者庄严清净功德成就;二者庄严量功德成就;三者庄严性功德成就;四者庄严形相功德成就; 五者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六者庄严妙色功德成就;七者庄严触功德成就;八者庄严三种功德成就;九者庄严雨功德成就;十者庄严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庄严妙声 功德成就;十二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十三者庄严眷属功德成就;十四者庄严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十六者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十七者庄严一 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先举章门,次续提释。
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
此云何不思议?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庄严“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国人天,若意欲宫殿、楼阁,若广一由旬,若百由旬,若千由旬,千间,万间,随心所成,人各如此。
又,十方世界众生愿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一时一日之顷,算数所不能知其多少;而彼世界常若虚空,无迫迮相。
彼中众生,住如此量中,志愿广大,亦如虚空,无有限量。
彼国土量,能成众生心行量,何可思议!
庄严“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此云何不思议?譬如迦罗求罗虫,其形微小,若得大风,身如大山,随风大小,为己身相。生安乐众生,亦复如是。生彼正道世界,即成就出世善根,入正定聚。
亦如彼虫,非身而身,焉可思议!
庄严“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
此云何不思议?夫忍辱得端正,我心影响也。一得生彼,无瞋忍之殊。人天色像,平等妙绝,盖净光之力也。
彼光非心行,而为心行之事,焉可思议!
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种种事,或一宝、十宝、百千种宝,随心称意,无不具足;若欲令无,倏焉化没。
心得自在,有逾神通,安可思议!
庄严“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无垢光炎炽,明净曜世间”故。
此云何不思议?其光曜事,则映彻表里;其光曜心,则终尽无明。
光为佛事,焉可思议!
庄严“触”功德成就者,偈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故。
此云何不思议?夫宝例坚强,而此柔软;触乐应著,而此增道。事同爱作,何可思议!
有菩萨字爱作,形容端正,生人染著。经言:染之者,或生天上,或发菩提心。
庄严“三种”功德成就者,有三种事,应知。何等三种?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虚空。
此三种所以并言者,以同类故也。何以言之?一者六大类,所谓虚空、识、地、水、火、风;二者无分别类,所谓地、水、火、风、虚空。
但言三类者:识一大,属众生世间故;火一大,彼中无故;虽有风,风不可见故,无住处故。
是以六大、五类中,取有而可庄严三种并言之。
庄严“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净土人天,非水谷身,何须水耶?清净成就,不须洗濯,复何用水耶?彼中无四时,常调适不烦热,复何须水耶?不须而有,当有所以。经 言:“彼诸菩萨及声闻,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 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 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闻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闻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 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 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此水为佛事,安可思议!
庄严“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种种事,或一宝、十宝、百宝、无量宝,随心称意,庄严具足。此庄严事,如净明镜,十方国土净秽诸相、善恶业缘,一切悉现。彼中人天见斯事故,探汤、不及之情自然成就。
亦如诸大菩萨,以照法性等宝为冠,此宝冠中,皆见诸佛,又了达一切诸法之性。
又如佛说《法华经》时,放眉间光,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盖斯类也。
此影为佛事,安可思议!
庄严“虚空”功德成就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耀,尽极严丽。自然德风,徐起 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 乐。”
此声为佛事,焉可思议!
庄严“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返。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暐晔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 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华为佛事,安可思议!
庄严“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触之者,无明黑暗终必消除。
光明非慧,能为慧用,焉可思议!
庄严“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庄严“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
此云何不思议?正觉阿弥陀不可思议,彼安乐净土,为正觉阿弥陀善力住持,云何可得思议耶!
“住”名不异不灭。“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药涂种子,在水不烂,在火不焦,得因缘则生。何以故?不朽药力故。
若人一生安乐净土,后时意愿生三界教化众生,舍净土命,随愿得生;虽生三界杂生水火中,无上菩提种子毕竟不朽。何以故?以经正觉阿弥陀善住持故。
庄严“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
此云何不思议?凡是杂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湿,若化,眷属若干,苦乐万品,以杂业故。彼安乐国土,莫非是阿弥陀如来正觉净华之所化生。
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法界之内,皆为兄弟也。
眷属无量,焉可思议!
庄严“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
此云何不思议?不食而资命,盖所资有以也——岂不是如来满本愿乎!
乘佛愿为我命,焉可思议!
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者,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身为苦器,心为恼端。”而彼有身有心,而受乐无间,安可思议!
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 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有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 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此云何不思议?夫诸天共器,饭有随福之色;足指按地,乃详金砾之旨。而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国人天,若欲愿往他方世界无量佛刹,供养诸佛菩萨,及所须供养之具,无不称愿。
又,欲舍彼寿命,向余国生,修短自在,随愿皆得。
未阶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议!
示现自利利他者: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言“略”者,彰彼净土功德无量,非唯十七种也。夫须弥之入芥子,毛孔之纳大海,岂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是故十七种虽曰利他,自利之义炳然可知。
入第一义谛者: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此“谛”是“境”义,是故庄严等十六句,称为“妙境界相”。此义至“入一法句”文,当更解释。
“及一句次第”者,谓观器净等总别十七句观行次第也。云何起次?建章言“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此中有疑。疑言:“生为有本,众累之元。弃 生愿生,生何可尽?”为释此疑,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就,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虚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 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无生,生何所尽?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湎三空不空之痼。根败永亡,号振三千,无反无复,于斯招耻。体夫生理,谓之净土。净土之宅,所谓十七句是也。
十七句中,总别为二:初句是总相,所谓是清净佛土,过三界道;
彼过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是也。
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既知量,此量以何为本?是故观性。“性”是“本”义。彼净土,从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观庄严形相。
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体,是故次观种种事。
既知种种事,宜知种种事妙色,是故次观妙色。
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触?是故次观触。
既知身触,应知眼触,是故次观水、地、虚空庄严三事。
既知眼触,应知鼻触,是故次观衣华香熏。
既知眼、鼻等触,须知离染,是故次观佛慧明照。
既知慧光净力,宜知声名远近,是故次观梵声远闻。
既知声名,宜知谁为增上,是故次观主。
既知有主,谁为主眷属?是故次观眷属。
既知眷属,宜知此眷属若为受用,是故次观受用。
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难无难,是故次观无诸难。
既知无诸难,以何义故无诸难?是故次观大义门。
既知大义门,宜知大义门满不满,是故次观所求满足。
复次此十七句,非但释疑;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问曰:上言知生无生,当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岂非取实生耶?但取实生,即堕二执: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答: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币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
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众生体者,此分中有二重:一者观佛;二者观菩萨。
观佛者:
云何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八种相,应知。
此“观”义,已彰前偈。
何等八种?一者庄严座功德成就;二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三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四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五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六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七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八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何者庄严“座”功德成就?偈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故。
若欲观座,当依《观无量寿经》。
何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故。
若欲观佛身,当依《观无量寿经》。
何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偈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故。
何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
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是故诸佛菩萨庄严身口意三业,用治众生虚诳三业也。云何用治?
众生以身见故,受三涂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身、流转身。如是等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
众生以憍慢故,诽谤正法,毁訾贤圣,捐庳尊长尊者,君父师也。长者,有德之人及兄党也。如是人应受拔舌苦、喑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若有若无,若非若是,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种种分别。以分别故,长沦三有,受种种分别苦、取舍苦,长寝 大夜,无有出期。是众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若闻阿弥陀如来平等意业,是等众生,如上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
问曰:心是觉知相,云何可得“同地水火风”无分别耶?
答曰:心虽知相,入实相则无知也。譬如蛇性虽曲,入竹筒则直。又如人身若针刺,若蜂螫,则有觉知;若石蛭啖,若甘刀割,则无觉知。如是等有知、无知,在于因缘。若在因缘,则非知非无知也。
问曰:心入实相,可令无知,云何得有一切种智耶?
答曰: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无知而知,知即无知也。
问曰:既言“无知故无所不知”,若无所不知者,岂不是知种种法耶?既知种种之法,复云何言无所分别耶?
答曰:诸法种种相,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马,非无长颈、鼻、首、足异;而智者观之,岂言定有象、马分别之耶!
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何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者,盖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也。
今当略示虚作之相不能住持,用显彼不虚作住持之义。人有辍餐养士,或衅起舟中;积金盈库,而不免饿死:如斯之事,触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虚妄业作,不能住持也。
所言“不虚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得非作得二句疑是持非能持住非常住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法性生身菩萨也。
“寂灭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萨所证寂灭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灭平等法故,名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萨所得故,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此菩萨得报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种种供养一切诸佛及诸佛大会众海;能于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初无往来想、供养想、度脱想:是故此身名为平等法身,此法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未证净心菩萨”者,初地以上、七地以还诸菩萨也。此菩萨亦能现身若百,若千,若万,若亿,若百千万亿,无佛国土施作佛事;要须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为未得净心。
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毕竟身等法等。龙树菩萨、婆薮槃头菩萨辈愿生彼者,当为此耳。
问曰:案《十地经》,菩萨进趣阶级,渐有无量功勋,经多劫数,然后乃得。此云何见阿弥陀佛时,毕竟与上地诸菩萨身等法等耶?
答曰:言“毕竟”者,未言“即等”也。毕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问曰:若不即等,复何待言?菩萨但登初地,以渐增进,自然当与佛等,何假言与上地菩萨等?
答曰: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于实际。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是故须言“毕竟平等”。
复次《无量寿经》中,阿弥陀如来本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 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案此 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
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
譬如有树,名曰“好坚”。是树地生,百岁乃具。一日长高百丈,日日如此。计百岁之长,岂类修松耶!见松生长,日不过寸;闻彼好坚,何能不疑?即同有 人闻释迦如来“证罗汉于一听,制无生于终朝”,谓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闻此《论》事,亦当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谓之不然,亦其宜也。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
此云何次第?前十七句,是庄严国土功德成就。
既知国土相,应知国土之主,是故次观佛庄严功德。
彼佛若为庄严?于何处坐?是故先观座。
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观佛庄严身业。
既知身业,应知有何声名,是故次观佛庄严口业。
既知名闻,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观庄严心业。
既知三业具足,应为人天大师,堪受化者是谁?是故次观大众功德。
既知大众有无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谁,是故次观上首——上首是佛。
既知上首,恐同长幼,是故次观主。
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观庄严不虚作住持。
八句次第成已。
观菩萨者: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真如是诸法正体。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体唯一如,而义分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统之。
何者为四?
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
“无垢轮”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无习气烦恼垢。佛为诸菩萨常转此法轮,诸大菩萨亦能以此法轮开导一切,无暂时休息,故言“常转”。法身如日,而应化身光遍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动,复言“如须弥住持”也。
“淤泥华”者,经言:“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莲华。”此喻凡夫在烦恼泥中,为菩萨开导,能生佛正觉华。谅夫!绍隆三宝,常使不绝。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
上言不动而至,容或至有前后,是故复言“一念一时无前后”也。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
“无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诸佛大会,无有一世界、一佛会不至也。肇公言:“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盖斯意也。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上三句虽言遍至,皆是有佛国土。若无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
观行体相竟。以下是解义中第四重,名为净入愿心。
净入愿心者:
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
“应知”者,应知此三种庄严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因净故果净,非无因、他因有也。
略说入一法句故。
上国土庄严十七句、如来庄严八句、菩萨庄严四句,为广;入一法句,为略。何故示现广略相入?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统以“法”名。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
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此三句,展转相入。依何义名之为“法”?以清净故;依何义名为“清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
“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
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无知故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真实智慧也。
以真实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无为而标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
非于非者,岂非非之能是乎?盖无非之曰是也,自是无待夫非是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净句”。
“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
此清净有二种,应知。
上转入句中,通一法入清净,通清净入法身。今将别清净出二种故,故言“应知”。
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
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
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
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
夫众生为别报之体,国土为共报之用。体用不一,所以应知。然诸法心成,无余境界;众生及器,复不得异,不得一。不一则义分,不异同清净。
“器”者,用也。谓彼净土,是彼清净众生之所受用,故名为器。如净食用不净器,以器不净故,食亦不净;不净食用净器,食不净故,器亦不净:要二俱洁,乃得称净。是以一“清净”名,必摄二种。
问曰:言众生清净,则是佛与菩萨。彼诸人天得入此清净数否?
答曰:得名清净,非实清净。譬如出家圣人,以杀烦恼贼故,名为比丘。凡夫出家者,持戒破戒,皆名比丘。
又如灌顶王子,初生之时具三十二相,七宝即为所属。虽未能为转轮王事,亦名转轮王,以其必为转轮王故。
彼诸人天,亦复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当得清净法身。以当得故,得名清净。
善巧摄化者: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
“柔软心”者,谓广略止观,相顺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净相资而成就也。
如实知广略诸法;
“如实知”者,如实相而知也。广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实相也。
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如是”者,如前后广略,皆实相也。以知实相故,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知众生虚妄,则生真实慈悲也;知真实法身,则起真实归依也。慈悲之与归依,巧方便在下。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
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住持乐”者,谓彼安乐净土为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之所住持,受乐无间也。
凡释“回向”名义,谓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与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巧方便”者, 谓菩萨愿以己智慧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众生未尽成佛,菩萨已自成佛。譬如火栝,欲摘一切草木,烧令使尽,草木未尽,火栝已尽。以后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
此中言“方便”者,谓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
离菩提障者: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
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知进守退曰“智”,知空无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我心贪著自身。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
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顺菩提门者: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
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
“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
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依大乘门。大乘门者,谓彼安乐佛国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名义摄对者:
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
“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达如则心行寂灭,通权则备省众机。省机之智,备应而无知;寂灭之慧,亦无知而备省。然则智慧、方便相缘而动,相缘而静。动不失静,智慧之功也;静不废动,方便之力也。
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
“应知”者,谓应知智慧、方便是菩萨父母。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萨法则不成就。何以故?若无智慧,为众生时,则堕颠倒;若无方便,观法性时,则证实际:是故应知。
向说远离我心不贪著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
诸法各有障碍相,如风能障静,土能障水,湿能障火,五黑十恶障人天,四颠倒障声闻果。此中三种不远离,障菩提心。
应知者:若欲得无障,当远离此三种障碍也。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
“乐”有三种:一者外乐,谓五识所生乐;二者内乐,谓初禅、二禅、三禅意识所生乐;三者法乐乐,谓智慧所生乐。此智慧所生乐,从爱佛功德起,是远离我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自供养心。是三种心,清净增进,略为“妙乐胜真心”。“妙”言其好,以此乐缘佛生故;“胜”言胜出 三界中乐;“真”言不虚伪、不颠倒。
愿事成就者: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应知”者,谓应知此四种清净功德,能得生彼清净佛国土,非是他缘而生也。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
“随意自在”者,言此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出没自在也。
“身业”者,礼拜也。“口业”者,赞叹也。“意业”者,作愿也。“智业”者,观察也。“方便智业”者,回向也。
言此五种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门自在业成就。
利行满足者: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示现入、出次第相:
入相中,初至净土是近相,谓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入净土已,便入如来大会众数。
入众数已,当至修行安心之宅。
入宅已,当至修行所居屋宇。
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萨自娱乐地。是故出门,称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门,何者是?释言: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礼佛、愿生佛国,是初功德相。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依如来名义赞叹,是第二功德相。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为修寂静止故,一心愿生彼国,是第三功德相。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种种法味乐”者,毗婆舍那中,有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有如是等无量庄严佛道味,故言“种种”,是第四功德相。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示应化身”者,如《法华经》普门示现之类也。
“游戏”有二义:
一者自在义。菩萨度众生,譬如狮子搏鹿,所为不难,如似游戏。
二者度无所度义。菩萨观众生,毕竟无所有。虽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示度众生,如似游戏。
言“本愿力”者,示大菩萨于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皆以本愿力起。譬如阿修罗琴,虽无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
“成就”者,谓自利满足也。
“应知”者,谓应知由自利故,则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
“成就”者,谓以回向因,证教化地果。若因若果,无有一事不能利他。
“应知”者,谓应知由利他故,则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
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为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得早作佛也。
“阿”名“无”;“耨多罗”名“上”;“三藐”名“正”;“三”名“遍”;“菩提”名“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
“无上”者,言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圣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称为正智。法性无相,故圣智无知也。“遍”有二种:一 者圣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满法界。若身若心,无不遍也。“道”者,无碍道也。经言:“十方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无碍道也。“无碍” 者,谓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门无碍相也。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得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
如人畏三涂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
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无量寿修多罗优婆提舍愿生偈,略解义竟。
经始称“如是”,彰信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论》初归礼,明宗旨有由;终云“义竟”,示所诠理毕。述作人殊,于兹成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