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大门中,有三番料简:
第一,略举诸经来证,劝舍此欣彼;
第二,弥陀、释迦二佛比较;
第三,释往生意。
第一,略举诸大乘经来证,皆劝舍此欣彼者:一谓耆阇崛山说《大经》二卷;二《观经》一部,王宫、耆阇两会正说;三《小卷无量寿经》,舍卫一说;四复 有《十方随愿往生经》明证;五复有《无量清净觉经》二卷,一会正说;六更有《十往生经》一卷。诸余大乘经论,指赞处多。如《请观音》《大品经》等;又如龙 树、天亲等论,叹劝非一。余方净土,皆不如此丁宁。
第二,弥陀释迦二佛比较者:谓此佛释迦如来,八十年住世,暂现即去,去而不返;比于忉利诸天,不至一日。又,释迦在时,救缘亦弱,如毗舍离国救人现 患等。何者?时毗舍离国人民,遭五种恶病:一者眼赤如血,二者两耳出脓,三者鼻中流血,四者舌噤无声,五者所食之物化为粗涩。六识闭塞,犹如醉人。有五夜 叉,或名讫拏迦罗,面黑如墨,而有五眼,钩牙上出,吸人精气。良医耆婆,尽其道术,所不能救。时有月盖长者为首,部领病人,皆来归佛,叩头求哀。
尔时世尊起无量悲愍,告病人曰:“西方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汝等一心合掌求见。”于是大众皆从佛劝,合掌求哀。尔时彼佛放大光明,观 音、大势一时俱到,说大神咒,一切病苦皆悉消除,平复如故。然二佛神力应亦齐等,但释迦如来不申己能,故显彼长,欲使一切众生莫不齐归。是故释迦处处叹 归,须知此意也。是故昙鸾法师正意归西,故傍《大经》奉赞(《赞弥陀偈》)云:
“安乐声闻菩萨众,人天智慧咸洞达,
身相庄严无殊异,但顺他方故列名。
颜容端正无可比,精微妙躯非人天,
虚无之身无极体,是故顶礼平等力。”
第三,释往生意者,就中有二:一释往生意,二问答解释。
第一,问曰:今愿生净土,未知作何意也?
答曰:只欲疾成自利利他,利物深广。十信三贤,摄受正法,契会不二,见证佛性,明晓实相,观照晖心,有无二谛,因果先后,十地优劣,三忍三道,金刚无碍,证大涅槃。大乘宽运,欲无限时住,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问有三番:
问曰:愿生净土,拟欲利物者,若尔,所拔众生,今现在此。已能发得此心,只应在此拔苦众生;何因得此心竟,先愿生净土?似如舍众生,自求菩提乐也。
答曰:此义不类。何者?如《智度论》(卷七七意)云“譬如二人,俱见父母眷属没在深渊。一人直往,尽力救之,力所不及,相与俱没。一人遥走,趣一舟 船,乘来济接,并得出难。菩萨亦尔,若未发心时,生死流转,与众生无别。但已发菩提心时,先愿往生净土,取大悲船,乘无碍辩才,入生死海,济运众生”。
二、《大论》(卷三八意)复云:“菩萨生净土,具大神通,辩才无碍,教化众生时,尚不能令众生生善灭恶,增道进位,称菩萨意。若即在秽土拔济者,阙无此益。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也?”
三、《大经赞》(《赞弥陀偈》意)云:
“安乐佛国诸菩萨,夫可宣说随智慧,
于己万物亡我所,净若莲华不受尘。
往来进止若泛舟,利安为务舍适莫,
彼己犹空断二想,燃智慧炬照长夜。
三明六通皆已足,菩萨万行观心眼,
如是功德无边量,是故至心愿生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