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称弥陀佛名就是净土三经的本体,也就是说,净土三经都在讲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因为这句名号的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寿命之所在,同时也是众生往生正因之所在。这句名号,信愿行都具足了,不管知道不知道、相信不相信,只要专称这句名号,必定会往生极乐世界,所谓“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除非因为众生执著、分别,不想往生极乐世界,否则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人也好,动物也好,最明显的就是鹦鹉,它学人随口念佛,依样画葫芦,它也会往生,死了之后舌头也会开出莲花,甚至埋葬的地方也会生出莲花。这就显示它虽然不懂得信、不懂得愿,也不懂得行,可是它的念佛就已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合乎往生的因果律。
所以,净土三经在说什么?说这句名号,说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善导大师就是扣紧这三经的核心,开展出净土宗这个法脉,这是有文证和理证的。
《大经》前后呼应
我们先从经文来看,再来谈善导大师的著作。《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的成就文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三十六个字,成就文多四个字。《无量寿经》流通文最后的结论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无量寿经》除了讲第十八愿之外,也讲第十九愿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第十九愿的成就文就是三辈文的内容。三辈文就是三种根机,有出家众,有在家众,有能累积功德的,有不能累积功德的,约而言之就是三辈,展开就是九品,再展开就是八十一品,甚至无量品。可是,到最后的流通分,却完全没有流通第十九愿的内容,也不讲三辈的高低,而只讲“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的念佛,要晓得,这个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大利”就是“无上功德”。“大利”也好,“无上功德”也好,都是指正觉,指成佛,唯有成佛才是无上,才是大利,才是无上功德,才是真实之利。
《无量寿经》一开始的“出世本怀文”就讲佛之所以出现在世间,就是要讲弥陀的救度,惠赐众生成佛的真实利益,所以前后相呼应,扣得很紧,一点都不混乱、模糊,尤其是第十八愿成就偈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这岂不是整部《无量寿经》都在讲这句名号,都在讲阿弥陀佛的佛名,都在讲众生的称名?
《观经》流通称名
《观经》也是一样。虽然《观经》前面有很长的经文都在讲十三种定善以及三福九品的散善,可是在最后流通分的地方,就不再讲十三种定善,也不讲三福九品的散善,所谓“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世尊直接付嘱说: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到了这里,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本怀就显露出来了,是“持名”——“持无量寿佛名”,而不是观想或观像,当然更不是三福,到了这里就跟《无量寿经》的主旨一样了。
《小经》唯示称名
再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三经的结经——结论之经。《阿弥陀经》不讲四十八愿,也不讲十三种定观、三福九品,也不讲三学、六度万行,只讲执持名号。我们在此世自力所修的一切,都是少善根、少福德,要想以此因缘往生极乐世界是不可能的。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如果不是涅槃的因,不能进入那个境界。涅槃的因,就是这句名号,所以善导大师说“弥陀妙果,号曰无上涅槃”“念佛即是涅槃门”。
《阿弥陀经》只讲执持名号。有一天的生命,这一天就执持名号;寿命延长两天,延长七天,延长七年,也是执持弥陀名号,不假其他方便,只一心,无二心,专心而不杂。善导大师如何解释“一心不乱”呢?《法事赞》说“教念弥陀专复专”,“一心不乱”就是“专复专”,专心不二,就是一心;专行不杂,就是不乱。
善导大师解释三经
又说: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此经(《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这都是善导大师的行笔风格,也是他独钟弥陀的精神之所在。
即使《无量寿经》的三辈之文,善导大师也这样解释。善导大师说: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本来三辈根机各自不同,所修的行也各自不同,这是很自然的,可是善导大师解释说,不管是上辈也好,中辈也好,下辈也好,无论是上品、中品、下品,都要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没有上中下三辈,也没有九品、八十一品,通通没有这些了,而是“万品归一”。无论根机锐利还是低劣,无论出家还是在家,通通一样,都是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万机归一法”。阿弥陀佛以一法让所有的根机都平等往生极乐世界,进入他的报土而成佛。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有一段法语说: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这也是导四十七愿归入第十八愿。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四十八愿来讲,没有一愿不是深重誓愿,可是接下来善导大师就说“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这很明显就是指第十八愿,岂不是其他四十七愿都回归第十八愿?手掌展开是五个手指,收摄就是一个拳头。同理,展开是四十八愿,收摄回来就是第十八根本愿。
对《观经》的结论经文,善导大师解释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岂不是引导修十三种定观以及三福九品的行人归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引导三学六度万行归入专称弥陀一行?
不过,这并不是说其他的都不用做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孝顺父母,奉事师长,这些照样都要做,因为这些是做人的本分。只是我们晓得,往生的正因不是靠这些,而是靠专念弥陀名号。如果往生的正因是靠这些的话,我们都不可能往生。为什么?我们真的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吗?我们对于孝顺父母、奉事师长都已经做到位了吗?如果要以这些为正因,或者必须以这些为辅助,那我们都没有希望。所以善导大师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尤其善导大师对于《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就有一首偈子解释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这“极乐无为涅槃界”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四十七愿来的,有了四十七愿才能愿行圆满,成就一个清净、不生不灭的涅槃极乐世界。可是往生靠什么?是靠第十八愿“念佛专复专”。所以,四十七愿完成涅槃界,第十八愿的称名则是念佛达成往生涅槃界的功能。
所以,“一一愿言”是没有错的,而且它是很重要的,是不可更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