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逆谤往生之其他经文祖证

五、逆谤往生之其他经文祖证
五逆往生,除了《观经》的证明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经典的证明呢?祖师有没有这样的传承呢?当然有,既有经典证明,也有祖师传承。譬如《观佛三昧经》以及《六波罗蜜经》,都说到五逆、谤法的脱罪方法。

《观佛三昧经》说:“诸凡夫及四部弟子,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如是等人,若能至心,一日一夜,系念在前,观佛如来一相好者,诸恶罪障皆悉灭尽。”经文说,如果有人诽谤正法,作五逆罪,若能一日一夜之间,专心观想佛三十二相的其中一相,那些罪业就能消灭。

《六波罗蜜经》说:“或复有情,造诸恶业,四重、八重、五无间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种种重罪,使得销灭,速疾解脱,顿悟涅槃,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这里说,若有人造作杀盗淫妄四种根本大罪,乃至五无间罪、谤法罪,成为一阐提,要使他的种种重罪能够消灭,而且快速解脱、快速获得涅槃,就为这种众生说诸陀罗尼藏。

由这两段经文可以晓得,五逆谤法的罪是最大、最重的,但在佛法之中是有方法消除的。当然,我们专称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重罪也自然能顿时消除。

以现在末法时代来讲,佛已经不在了,阿罗汉也可说没有了,所以五逆之中的杀阿罗汉、破佛身血已没有那种机缘;但杀父、杀母、破和合僧还有可能,不过这种事毕竟少之又少。父母生养、抚育儿女,对儿女的恩,儿女都会体念在心,除非是烦恼业障很重,才会因一念无明、气愤而犯了杀父杀母之罪,不然平常是不会的。至于破和合僧,譬如说对佛教歧视或反感,那就有可能会去破和合僧,尤其像外国更有异教之间互相仇视、报复。

我们这个法门的传承祖师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尤其是善导大师,在他们的著作之中,都可以看到很多念佛消除逆谤之罪的法语。

病愈与归降喻
印光大师也说:

若先曾谤法,后知改悔,则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若谓谤法之人,后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
意思是说,如果在这之前曾经谤法,之后他悔改了,这样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印光大师举出两种例子:好比生病的人,病好了就是健康的人了,就不是病人;本来是叛民,最后归降了,就是国家的良民了,不再是叛民。印光大师接着说,如果谤法的人悔改了也不能往生的话,那岂不是完全失去了修行的原则呢?

洗脏衣服喻
一般修行首先就是要忏悔,圣道门的修行每天都要念“忏悔文”,所谓“弥天大罪,当不得一个悔字”“上天不咎悔过之人”,罪业如同脏衣服,用法水洗一洗就能清净。如果一个谤法的人,他念阿弥陀佛却不能往生,那等于这句佛号不能洗清他的罪业,念佛忏悔不能消除他的罪,这样岂不是失去了修行的准则了吗?印光大师这个说法很贴切。

善导大师这方面的法语就更多了,譬如:

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以阿弥陀佛深重的愿力、佛力,使得五逆十恶的众生,念佛就能往生;即使谤法阐提,只要回心念佛,也能往生。

又说: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谤法阐提是所有罪恶之中最为严重的,只要念佛,当下都能消除。

利剑喻
又说: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利剑跟钝刀是相对比的,名号跟其他法门是相对比的。一般的法门,有的罪能消除,有的罪不能消除。可是,如果专称弥陀佛名的话,就没有罪不能消除,因为这句弥陀佛名就像锐利的宝剑一样,无坚不摧。

二河白道喻
又说: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这是“二河白道喻”中的尊贵法语,显示阿弥陀佛对十方罪苦众生呼唤与保证的大悲愿心。二河白道喻描绘一个念佛人归投、信顺弥陀救度的情景。念佛之人走在一条宽仅四五寸的狭小白道上,左右两边的水火二河却是翻滚汹涌、一望无际,这显示:即使一个归顺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人,内心的贪瞋并不因此而断除,可以说还是跟原来一样,贪水、瞋火还是非常凶猛。

善导大师在二河白道喻中描述,行走在白道上,双脚时刻都会被火烧伤,被水淹没,也就是我们还是会起贪欲、瞋恨的心。但,可贵之处在于弥陀的保证,阿弥陀佛说:“你不用怕,你尽管念佛,不要改变法门,不要退转,这样的话,我现在就已保护着你,临命终时就会马上来接引你。”所以,我们念佛人时刻都在阿弥陀佛的看顾之下、保护当中。

善导大师又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人界、天界,是善、是恶,通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善,乃至十善与四无量心,加上禅定功高,出生在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恶,乃至五逆谤法,阿鼻地狱的恶众生:以“人天善恶”四个字包含六道中的一切善恶凡夫。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极乐世界都彼此平等,都进入成佛不退转的阶位。

又说: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如果论我们众生的贪瞋,有可能会犯五逆谤法,这样垢障的众生怎么可能靠自己的修行脱离三界轮回,甚而往生到阿弥陀佛的高妙报土呢?因为有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功德,有阿弥陀佛的愿力摄取,使得“五乘齐入”。“五乘”就是菩萨、声闻、缘觉、天、人,当然,其中也包含三恶道众生。“齐入”,平等地进入。就因来讲平等,都是依靠弥陀的愿力,依靠弥陀的名号;就果来讲也是平等,不是说菩萨或善人到那里位阶会比较高一些,成佛会比较快速一点;凡夫或恶人到那里位阶就很低,成佛证果时间要很漫长,不是这样。

绸缎破布包黄金喻
法然上人曾作了一个比喻,他说,一大块黄金,并不因为用绸缎来包就增高它的价值,也不因为用破布来包就减损它的价值。这显示我们众生都有佛性,用菩萨的绸缎来包,佛性并没有增加;用五逆谤法的破布来包,佛性也没有减少。一旦到了极乐世界,把绸缎、破布搁在一边,将黄金拿出来,你说这黄金有差别吗?没有差别,因为是完全靠弥陀的力量才能往生到弥陀的报土。

如果不是完全靠弥陀的力量,而是靠自己有漏的功德作回向,《无量寿经》就说在胎宫五百岁,《观经》则说有品位差别。不管是《观经》所讲的品位,还是《无量寿经》所讲的胎宫五百岁,内涵都是一样的。

还有,极乐世界只有一种,就是报土,没有化土,也不是一般讲的“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当然,所谓“报土”,跟“常寂光”是一体的,既然极乐世界是报土,当然也是常寂光土。到了极乐世界都是化生,没有胎生。所谓胎宫五百岁,或说胎生,那是一种比喻,比喻还不能见佛闻法,如同尚在母亲胞胎中,还不能出来见世面,所以说是在胎宫,这是一种形容、譬喻,并不是说到那里被关在一个宫殿里面,不是这样。即使是往生于胎宫,也都同样在极乐世界,只差还不能见佛闻法而已,一样非常自在,一样有六种神通,要到娑婆世界看望亲人,都可以自由来去,同样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这一点大家要了解。

所以,第十八愿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为了彰显“摄取”之意。善导大师为了显明摄取之义,所以把这八个字省略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