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因果相依相摄

二、因果相依相摄
“因果相依相摄”,第十八愿总共三十六个字,善导大师以二十四个字来解释;第十八愿的成就文总共四十个字,善导大师也以二十四个字来解释。第十八愿的“因”与成就之后的“果”,是相依相摄的,“相依”就是互相依靠,“相摄”就是彼此包含,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第十八愿的目的,就是要成佛度众生,所以第十八愿不是为了第十八愿,而是希望将来能够成就,达到因所设定的目的。所以,因依靠着果,包含着果。同样的,如果没有因,就没有果,果之所以有果,是依靠因,是以因为根本而来的。同时“果彻因源”,果跟因通达,贯彻到因,与因一体不离,因与果是一而二、二而一。也就是果是从种子而来的,所以果不离开种子,通达种子的功能。

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在唯识论典当中,有一部论叫作《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八卷就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也就是说,起心动念也好,言语举止也好,一旦做出去,将来必定会结果。“已作不失”,不可能有这个因而没有这种果;“未作不得”,如果没有那个念头,没有那个言行,自然不会得果。所以,不论所种的是善也好,恶也好,除非不种下去,如果种下去了,三业行为是善,将来有一天必定会获得快乐的果报;三业行为是恶,将来有一天必定会惨遭痛苦的果报。不论重业轻业、善业恶业,有业就有报,今生不报来生报,来生不报后生报。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佛教善恶因果报应论(因果论)。宇宙当中,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而成果,依靠因的种子,假借种种的缘而成就果报;而这个果,又成为因,等待其他众缘的和合,又成为果。所以,宇宙无穷无尽、森罗万象,彼此都是相依相摄,因此说“因果相依相摄”。

“凡因果,相依而立,因必具果,果必具因;若唯因无果、唯果无因,则失因果之所以为因果之理”,凡是因果,都是互相依靠才能存在的,因必定具备果,果也必定具备因。如果宇宙当中没有因,或者只有因而将来没有果,这是不可能的;或者有果,但它是突然出现的,或是人所创造的,并没有开始的因,这也是不可能的,这样就失去因果之所以为因果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