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行品》“称名易行疾至”之偈: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
由这两段法语,我们可以作下列几种领解:
(一)欲疾至,非疾欲至
“欲疾至”,非“疾欲至”。
有关前面这段法语的偈颂,有的版本是作“若人疾欲至”,但是如果就前面“难易二道判”之文来看,应该是“若人欲疾至”,疾至不退转地,刚好前后文都一致的。
此偈显示信之具体内容,亦即“易行道”易行疾至之法即是“称名”。称名即是“易行”,称名即得“疾至”。既容易,又殊胜。
难易二道判所讲的“以信方便”的“信”是信什么?什么是信的内容?由这首偈可以很具体地知道“易行疾至”的方法就是“称名”,所谓“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所以,称名就是易行,也由于称名是易行,所以疾至不退转地。这样看来,既容易,又殊胜,只要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很容易,很简单,不复杂,不艰难;同时,又能在今生今世就进入不退转,也就是必定往生,必定成佛,而且快速成佛。
(二)此土此生不退
疾至不退转——非一万劫或一大劫,非多生多劫无量生死,亦非他土不退,乃此土此生不退。
并不是要经过一万劫或一大劫才能到达不退转,也就是不需要经过一万劫这么长久的时间精进勤行六度万行;也不是一般成佛从初住开始,经过一大阿僧祇劫才到达不退转。不必经过多生多劫无边的生死,而且,也不是往生到其他的国土才不退,而是在这娑婆五浊恶世,今生今世就能获得不退。
这个证明在哪里?就是龙树菩萨这两段法语,“不退转”之偈以及接下来的解释之文。“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前面讲“若人”,指的还是善恶凡夫,不是证果的菩萨。可是接下来,龙树菩萨就把念佛愿生极乐的人称为菩萨了,就说“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若菩萨想要此身到达不退转地,也就是想要肉体还在此世间,还未离开娑婆,断气之前就能到达不退转地,而且必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话,就应该“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这段文是在《易行品·十方诸佛章》讲的,而这里的念十方诸佛,是不是要在此生此世获得不退转就要念十方诸佛的名号?当然不是,这在后面会有解释。
一般消费,最高享受
至简至易,极顿极圆。一般消费,最高享受。
“至简至易”就是最简单、最容易,没有比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更简单、更容易的。因为这句名号,有心的话,不管谁都会念,即使鸟兽也会跟随人念;小孩子、不识字或不能深入教理的愚钝之人,也能念佛;乃至一辈子遇到逆缘恶境,作恶多端,临终即将断气,鼓励他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他也能念佛;即使哑巴,也能在心中念弥陀的名号,所以说“至简至易”。
这么简单,连小孩子、不识字、愚笨的人,甚至鸟兽都能念佛,大概它的境界不高超吧?不是,是“极顿极圆”。论顿速,论圆满,本愿称名的易行道反而最为顿速,最为圆满。
大乘佛法归纳为八个宗派,讲顿教圆教的话,不只是净土宗称为顿教圆教,密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也都自称为顿教圆教。可是,顿中之顿、圆中之圆的,只有净土宗称名念佛的法门。为什么?因为只要称名念佛,今生今世就进入不退转地的果位,一旦断气,就立即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立刻往生极乐世界,顿超十地,快速成佛。密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虽然也称为圆教顿教,可是还要经过生生世世的修证,不能当生就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难以当生成就、一世圆满。所以,这些宗派如果跟净土宗的本愿称名比对,就成为渐教,而不是顿教了。
“一般消费,最高享受”,这是比喻。本来一般消费只有一般享受,最高消费才有最高享受。
总统套房低价喻
譬如住六星级饭店,住一夜要多少钱?如果住总统套房,更要几万或几十万,所以是高消费、高享受;可是,我们付出的钱连二星级都不到,只是一般旅社而已,甚至是白白送给我们的,可是享受的却是最顶级、最高的。
高铁低价喻
又好比坐高铁,很快速,但价钱很高;现在我们用市区公交车的车票钱,就可以享受高铁的快速。“一般消费,最高享受”,这是一种比喻。
(三)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恭敬——内心谦恭,外相崇敬。虔诚恭敬,至诚恳切。彻底放下,全身靠倒。
“恭敬”,“恭”指内心的谦恭、谦卑;“敬”指外相的崇敬。“恭敬”这两个字,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讲非常重要,所谓“佛法从恭敬中求”,有一分的恭敬就能获得一分的利益,有十分的恭敬就能获得十分的利益。其实不只是学佛的人,即使一般人士,也应该心怀恭敬,也就是说,凡事要以恭敬之心来面对、处理,所以《大学》说“诚于中,形于外”,又说“心诚求之,虽不中,亦不远矣”,古典也说“君子毋不敬”,对任何人、任何事,在任何时、任何处,都应该怀抱恭敬之心。
为什么这句名号应以恭敬心来执持?
我们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内心充满贪瞋痴的污秽,没有力量脱离三界六道轮回,若说有什么力量的话,只是增加三界六道轮回的业力而不是功德力。今天承蒙弥陀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为我们成就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将此功德资粮回向给我们十方世界的众生——能够理解到这一点的人,就能以恭敬心来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
这个“应”,就是劝勉我们要有恭敬心,要了解我们是无有出离之缘的凡夫,要了解唯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才是我们出离生死轮回乃至往生成佛的增上缘。所以,这里的恭敬就是“虔诚恭敬,至诚恳切”的意思,虔诚恭敬与至诚恳切这两句话意义是一样的,也就是发自内心,非常恳切、非常至诚地恭敬。
“彻底放下,全身靠倒”,就是彻底放下自力,彻底放下依靠其他法门的执著心,彻底放下对阿弥陀佛救度的怀疑,而以全部性命,全身心、毫无保留地靠倒阿弥陀佛的救度。
这就是恭敬的内涵。
执持称名号——“执持”即是“称名号”。不论知不知、信不信、净不净,但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执持是什么意思?执持就是将东西抓在手中——有形的我们以手执持,无形的我们以心口来称念,所以“执持”即是“称名号”,就是称念弥陀佛名。能够专称弥陀佛名,自自然然就融入弥陀的救度,就合乎易行道的内容。
“不论知不知、信不信、净不净,但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论任何人,不论他知不知道弥陀救度的内容、知不知道这就是易行道,也不论他信不信、内心清净不清净、散乱不散乱、有没有贪瞋痴,这些都不论,他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样就合乎“执持称名号”。
当然,一个人能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夹杂,不退转,往往是有某种程度的了解、信受。这里讲的“不论知不知、信不信、净不净”,是退到最后讲的:即使我们有所不知、有所不能全信,而且贪瞋痴妄想杂念还很炽盛,可是如果能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就合乎易行疾至不退的法门,就与易行道相应了。
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
所以,我们研讨这个法门,不只是停留在学问上、信仰上,而是落实在实践中,把易行道的称名念佛化为生活,使生活就是本愿称名的念佛,也就是: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这段文表面上好像在解释前面“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是称十方诸佛的名号,但其实不是,它是在回归专称弥陀佛名,因为《易行品》的核心就是阿弥陀佛本愿称名的易行。
(四)念十方诸佛,反显念弥陀一佛
这里为什么提到十方诸佛?请看讲义:
念十方诸佛——反显法。以念十方诸佛反显专念弥陀一佛。
我们要比较不同事物的优劣,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法,一种是比较法,一种是反显法。例如有甲、乙两个东西,要说明其中一个比较殊胜,如果以直接法,就说甲最殊胜,这样就表示乙不是最殊胜;以比较法,就说甲比乙殊胜,这样就比较出来了;另外是反显法,就是说乙也不错,或说乙也很好,这背后就在显示甲是更好的,这就是反显法。这里的“应当念是十方诸佛”就是反显法。
(五)弥陀是诸佛之王
弥陀是“诸佛之王”,念弥陀即念十方诸佛。
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中的王,所以经典说,无量寿佛是“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岂不是等同念了十方诸佛?因为只要掌握到王的话,其他也都掌握到了。何况专念弥陀一佛简单而容易,广念十方诸佛繁杂而困难。
念弥陀,弥陀摄取不舍,念弥陀,弥陀临终来迎。
我们专称弥陀佛名,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永远摄取我们。“摄取”就是保护、救度,“不舍”就是一直到我们临终都不离开我们,然后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而念十方诸佛未必有摄取不舍,何况十方诸佛不是诸佛之王,唯有阿弥陀佛才是诸佛之王。
在《无量寿经》里,释迦牟尼佛就极为崇仰阿弥陀佛,说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十方诸佛的光明与阿弥陀佛是不能比较、相差很远的。光明是智慧之相。其实,论佛的智慧、慈悲都是一样的,法身是平等的,只是每一尊佛当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所发的愿行各有不同,因此所成就的佛在度众的能力、范围上也就有所不同,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就表示救度众生的愿和力在十方诸佛当中是超胜的,是诸佛所不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