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选择本愿念佛集大纲
本集大纲,有三段文;文虽三段,唯是一义。一义即是“本愿念佛”;知此本愿念佛之义,则本集大纲,净宗宗旨,信光独耀。三段文者:
1.本集书名之“选择本愿念佛”。
2.本集卷首“标宗文”之“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3.本集卷尾“三选文”(亦名“略选择”)之四首偈:
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
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
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
犹傍于助业,选应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1)三重念佛
书名是书中内容之总标,也是大纲;本集十六章之内容全部摄在“选择本愿念佛”之六字书名。
本集书名,有三重义;义虽三重,总成一意。
念佛 本愿念佛③选择本愿念佛
念佛:不知本愿非本愿,未分别正、杂、助、定,属万行随一之念佛。此即诸师(净影、天台,乃至宋朝以后,诸宗融合之念佛)所立之“念佛”之义,亦即通途之念佛。
本愿念佛:明辨本愿非本愿,于万行中分别正行、杂行(二行),于正行中细判助业、定业(二业);其正定业正是随顺弥陀本愿之“称名念佛”,故名“本 愿念佛”,是决定往生之业,故止杂行专行念佛。此是善导大师传自昙鸾、道绰所立之“本愿念佛”之义,而此本愿念佛之义贯串本集十六章。
选择本愿念佛:于本愿义之上,更加“选择”一义。此是法然上人依《大经》所立,意在显明此之本愿,乃是阿弥陀佛悲智深广,为了容易普遍平等地救度一 切善恶凡夫,乃从二百一十亿诸佛愿行之中所“选择之本愿”,亦即选舍圣道定散八万之难行法门,唯独选取“但念佛”之一行,作为众生往生极乐净土之“行 门”,故名“选择本愿念佛”,以突显本愿念佛之“胜易二德”。一般以为不分道俗善恶都能实行之法,即是浅法,其功德劣,利智精进之人莫修之;若是难行之 法,即是深法,功德殊胜,利智精进之人正可修之。法然上人为破此种谬见,是故依据《大经》弥陀之选择,显明本愿念佛不但“易”,而且“胜”,以启发我辈愚 恶凡夫念佛之信心。
本愿念佛,具胜易二德:“胜”则现生入正定聚,“易”则凡圣善恶皆能行;可谓殊胜超越,而又简便易行;既普遍性救度任何众生,亦平等性使其皆证佛 果。此即善导大师所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又说:“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又说:“人天善恶,皆 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总成一义者:此集书名,虽分三义,然三义相成,唯是一义:所谓念佛,不只念佛,乃是本愿念佛;本愿念佛不只本愿念佛,乃是弥陀选择之本愿念佛。
凡谈念佛,或指实相念佛,或指观想、观相之念佛,或其他通途之种种念佛,都名念佛;然而皆非弥陀本愿之念佛,为免相滥,故言“本愿念佛”。
又,善导大师所言“本愿”,与法然上人所言“选择”,辞异义同。
(2)净宗宗旨
本书卷首“标宗文”言:“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之业,念佛为本”,此十四个字,即是结前生后:结前即是显示本集书名之三义,都是称名念佛之义,无有别 义;生后即是显示书中十六章所劝之念佛,也都是指称名念佛而言,别无他意。亦即明示“本愿念佛”即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既非实相念,也非观想、观相、 总、别等念。
又,此十四字,是净宗宗旨,行者指南,显示欲生极乐,但称佛名便足,是决定往生之业,顺弥陀本愿,故名本愿念佛;故此十四字,开宗明义,标于卷首。
(3)三重选择
卷尾结劝之“三选文”四首偈,与卷首“标宗文”前后遥相呼应,而作为本集之结论,也是本集之大纲。
此文叙述“三重选择”之义,亦即于“二门、二行、二业”之中,“搁圣道、选净土;抛杂行、选正行;傍助业、选正业”,简言之即是“选净土、选正行、选正业”。现将此偈配当《选择集》以说明之。
本集十六章,重点在前三章;余之十三章在于敷演此三章之义。
第一首“搁圣道,选净土”:是初重选择,即是第一圣净二门章之大纲;二门之中,选舍圣道,选取净土。
我等十恶五逆、罪业深重、生死流转之凡夫,于此末法之世,欲速离生死轮回,若修圣道门三学六度之诸善万行,以期在此娑婆,超凡入圣,断惑证真,我等无力,势必不能;既无能无力,故且搁之,而选入净土门,目的在于往生极乐净土,因为在此成佛甚难,往生净土容易之故。
第二首“抛杂行,选正行”:是二重选择,即是第二正杂二行章之大纲;二行之中,选舍杂行,选取正行。
根据此偈,则第一章所舍之圣道门之行法,在第二章名之为“杂行”,而组织于往生净土之“行体”中。然而杂行毕竟非本愿、疏杂行之故,被善导大师诫饬为“若不回向则不成往生因”,故应舍杂行而选取正行,以行正助二业。
第三、四首“傍助业,选正定;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是第三重选择,即是第三本愿念佛章之大纲;二业之中,傍于助业,专正定业。
五种正行之中,读诵等前三后一之行,皆与阿弥陀佛有关,故名正行;然毕竟非弥陀本愿之行,故名助业;唯有称名念佛之一行是弥陀本愿之行,决定往生, 故名正定业。读诵等之助业,是给行者指出直达正定业之念佛一行的方向,其最终目的是要行者直取正定业。故若未知正定业之义,则须助业;若已知正定业之义, 则应傍置助业,专行定业,只要专称佛名,必得往生,顺阿弥陀佛之本愿故。
又,前面所说本愿念佛具有胜易二德,道理何在?此第三本愿念佛章,将念佛一行与诸善万行相比较,提出“功德胜劣”,“修行难易”,加以说明。亦即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中选择念佛一行而选舍其他余行,乃是念佛有“胜、易”二德,与之相反,诸行即是“难、劣”。
就“功德胜劣”而言:念佛之所以“胜”,乃因“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佛名是万德之所归,万善之结晶;举凡弥陀一切内证功德,一切外用功德,全部摄于 名号之中。恰如屋舍“家”之一字,作为家的机能全部具备;与此相反,诸善万行犹如栋梁椽柱,不过是家的一部分。名号功德是总体性,其他诸善万行是部分性, 两者功德相差甚大。因此,弥陀名号具有诸善万行所不能比较之殊胜功德;是故念佛是胜,余行是劣。
就“修行难易”而言:念佛一法,易解易行,不论道俗善恶、贵贱智愚等上下之机,行住坐卧,时处诸缘,行之不难;若诸善万行,则难解难行。因此,念佛一法,具有诸善万行所不能比较之易行功德;故知念佛易故,通于一切;诸行难故,不通诸机。
此第三章可说开显了弥陀本愿之结晶与目的。
以上三重选择,目的在于导归“本愿念佛”,以必得往生。
此外,本集第八章强调念佛之信心。盖众生之所以永在生死,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一言以蔽之:在于不知或怀疑弥陀救度之“本愿念佛”,而无愿生 净土之心。若不怀疑弥陀之救度,信“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亦得往生”,而愿生称名者,即如善导大师于《往生礼赞》言:“十即十 生,百即百生。”
故念佛不是问题,往生也不是问题;只怕不信,因为若信则必安心念佛,而念佛易行,无一人不能,人人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