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往生净土用心
(《大正藏o八十三册》262下)
(一)有人言“依宿善往生”,此非谬误;短促之此世果报,亦依前世之善恶,而生祸福;何况往生之大事,必依宿善,圣教亦言之。
但,念佛往生,不因无宿善而不能。《观经》言:“杀父母、出佛身血之五逆罪人,临终十念往生。”
然而,宿善深厚之善人,虽无圣教,自然畏恶行善,心向佛道,不造五逆。五逆罪人,临终十念得往生,非由无宿善。《经》言:
若人造多罪,得闻六字名。
火车自然去,花台自来迎。
若有重业障,无生净土因。
乘弥陀愿力,必生安乐国。
极重恶人,无他方便。
唯称弥陀,得生极乐。
又,善导和尚《观经疏》云:为迎接旷劫以来轮回六道,无出离缘之常没众生故,阿弥陀佛成佛。
言“常没众生”者,沈于恒河深底之众生,体大而长,塞满恒河,身不能动,常沈不起;以此喻恶世之凡夫。
又“凡夫”两字,弘法大师《秘藏宝钥》释为“凡夫狂醉”。诚然,凡夫之心,如狂于物,醉于酒,不能明辨善恶。
和尚云:“一时烦恼百千间”,善恶乱心故,虽有万行,自力难修。若论了脱生死、修持佛道者,须发菩提心,净尽烦恼,经三祇百劫,难行苦行,方得成佛。然,五浊凡夫,以自力具足愿行,难以契应故,长轮六道四生也。
阿弥陀佛甚为悲愍此事,于法藏菩萨之昔,兆载永劫之间,修我等难行之僧祇苦行,积功累德,而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佛所具之三身、四智、十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无遗漏,悉纳于三字名号之中。善导和尚亦言:
众生念佛,十声一声,若不迎接,誓不成佛;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如是深信,念佛不怠,不疑往生之人,谓之信他力之人也。
世间之事亦有他力:如足萎腰折,欲行远路,虽不可能;乘舟车故,轻易而到。此非自力,乃舟车之力,故名他力。卑贱恶世凡夫,以谄曲心所作乘物,亦具 他力;何况弥陀,经五劫之间思惟所定他力本愿船乎!乘此大悲愿船,必渡生死苦海,不须疑也。加之,愈病草木,吸铁磁石,不思议力用也。又,麝香有芬芳之 用,犀角有避水之力。此等皆无心之草木,不发誓愿之禽兽,然自始即具不思议之力用,何况佛法岂无不思议之力用乎!
然则念佛,一声有灭八十亿劫生死罪之力用,是故应信阿弥陀佛有迎接恶业深重众生之力用,不论宿善有无,不论罪恶深浅,唯称名号,必得往生。持戒、破戒、贫穷、富贵、高位、下贱,皆悉不论,但念名号,犹如令石瓦变金,来迎之誓约也。法照禅师《五会法事赞》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唯拨念珠而不动舌,是懈怠也。但,犹如善导和尚《观经疏o定善义》“三缘”之中,释“亲缘”云:
众生礼佛,佛即见之;
众生称佛,佛即闻之;
众生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是故阿弥陀佛三业与行者三业,
彼此一体,不相舍离。
佛与众生,犹如父子,故名亲缘。手拨念珠者,佛亦见之;心思念佛者,佛亦念众生也;然则蒙佛所见,蒙佛所念之身也。虽如是言,应常动舌,三业相应故 也。“三业”者,身、口、意也。且,阿弥陀佛本愿之称名故,应知以声为本体。然以自耳得闻之念佛,亦在高声念佛之中,所谓“大声见大佛”,又言“心念亦入 念佛之数”,皆是往生之业也。
(二)不杂语之念佛可庆,有人谓念佛时有杂语者,则功德少,误也。念佛如金,金受火烧,其色增辉;入水不损。如是,念佛不受妄念之污,不受言谈之 纷。知如是理,念佛不杂余事,而思多念佛者,甚好。若此理忘失,忽出言语,亦不可叹言“今之念佛无功矣!”不论如何,念佛皆是往生之业。
(三)百万遍之事。此虽非佛愿,然《阿弥陀经》言:“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念佛之人,往生极乐。”如是言故,应七日念佛也。“七日念佛,得百万 遍”,迦才大师于《净土论》言之。虽七日百万遍,不堪之人,可八日九日念之。虽然如是,非言不念百万遍不能往生;一念十念,亦得往生也。心思一念十念亦得 往生之殊胜念佛,欢喜之余,而累积百万遍之功德也。
(四)七分全得之事。虽有为自己死后追福之人,亦不依赖之。应思自己勤于念佛,速生极乐,得三明六通之后,利益六道四生之众生,寻父母师长之生处, 随心所愿,迎生极乐。又,日常念佛,亦逐日回向之,使其往生。为亡者念佛回向者,阿弥陀佛即放其光明,照地狱、饿鬼、畜生故,堕此三恶道受苦之人,其苦则 息,寿终之后得解脱。《大经》言:
若在三途,勤苦之处,见此光明,
皆悉休息,无复苦恼;
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五)无本愿之疑心,亦无不愿生极乐之心;然而,无往生一定之想,亦无早生极乐之意。如是言者,诚然不可。
虽闻净土法门,犹如不闻者,始从三恶道来,罪尚未尽故,《平等觉经》亦言之,亦是厌娑婆之心浅也。其故者,不下西国之人,虽有人备船,亦不疑船浮于 水,然无欢喜之心。又如被虏于敌城,终得脱出,逃至海边,苦不得渡,忽见父母,备船来迎,庆喜何如!如是,被贪嗔痴所缚,系于三界焚笼之我等,弥陀悲母愿 深:持名号利剑,断生死之绊;浮本愿之船,入苦海之波,渡我等于涅槃彼岸。如是思惟,欢喜之泪染袖,渴仰之思铭肝。
若受严责时,或觉身毛为起;若漫不经心,则无所觉,此亦自然之理也。造罪之事,虽不受教,自然染心。其故者:无始以来轮回六道时,身虽变异,心不变 异;造集诸种罪业故,不经教导,自然造罪。“念佛即往生”之理,今始得闻故,一时难信。加之,人心有顿机、渐机二品,顿机一闻即悟,渐机渐次理解。犹如朝 拜佛寺,足健者一时即到,足迟者一日不达;然而,但有愿往之心,终必到达。如是,但有愿生之心,一经年月,信心渐深。
(六)虽日常念佛,临终若无善知识,难得往生;又病重心乱,难得往生:有人言之。然而依善导和尚之意,有愿生极乐之心,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之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迎接。是故,日常念佛,临命终时,虽无善知识,阿弥陀佛必来迎接。
又,依善知识之力往生者,《观经》下三品之事也。下品下生之人,日常既不念佛,亦无愿生心,唯造逆罪之人,临终始遇善知识,具足十念而往生。若日常仰凭他力本愿,称念弥陀名号,愿生极乐之人,无善知识之力,阿弥陀佛必来迎接。
又,虽有小智,无病而死。然临终之时,死苦来逼,从八万尘劳门,责无量病身,犹如百千鉾剑,割裂此身。双眼顿暗,欲见之物不能见;舌根坚硬,欲言之 事不能言。此是人生八苦中之死苦故,信本愿愿往生之行者,亦难逃此苦。然虽至闷绝,一旦息将断时,以阿弥陀佛之力,成为正念而往生。临终刹那,快如剪断发 丝,非他人所知,唯阿弥陀佛与行者之心知之。
加之,三爱之心若起,魔缘得便,而失正念。此之爱心,善知识之力难除;能断除者,阿弥陀佛之力也。善导和尚云:“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愿生极乐之人有言:“先住正念而念佛时,佛则来迎。”然而《阿弥陀经》言:“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其人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至眼前,令人一见,心不颠倒,而生极乐,应知此理。
是故,欲祈病轻、欲遇善知识之暇,即虽一遍,病轻之时,即应念佛,临命终时,即预弥陀来迎,消除三爱,成为正念,往生极乐。虽如是言,不可以为善知识非必要。先德等亦言:“临终之时,西壁安置弥陀佛像,佛像面前,病者西向而卧,以随善知识念佛。”此亦病者之所望也。
然而,人之死缘,非如所期,有忽然倒地而死,亦有大小便而亡。前业难逃,有刀伤而殒命,有水火而葬身,此类甚多。虽如是而死,日常念佛,有愿生心 者,息将绝时,弥陀、观音、势至,前来迎接,应当信之。《往生要集》亦云:“不论时处诸缘,临终愿求往生,得其便宜,无如念佛。”此甚可仰凭之语也。
(七)与其规定念佛多而欠缺,不如日课念佛少,所谓“一念亦得往生。”
诚然如是,善导和尚《往生礼赞》云:“十声一声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然而《观经疏》之文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是故,应信十声一声亦得往生,而念念不忘称念名号。
又《法事赞》亦云“弥陀名号相续念”,是故应当相续念佛。一食之间,三度忆佛念佛,即是相续。常忆佛念佛者,虽非十万六万之称念,能得相续;然而人 心,见境闻声,被物所转,在纷杂中,难得忆念。日课念佛多,常持念珠,即能常觉忆佛念佛;虽有事碍,而缺念佛,亦能“悲哉!无念佛矣”,容易发觉。总之, 能常不忘,即是相续。又,今日缺念,次日补之亦可;如是允许之心,甚为不宜;应加策励,应知。
(八)食鱼鸟等肉,七日间不可到于佛前,此说非也。乃是一切众生,皆是宿世父母,故不可食。
又,临终之时,酒、肉、鸟、葱、韭、蒜等,亦所戒故,限于因病治疗方可食用;然,非急死之病,或平时痛苦难忍之病,亦许之也;宜正身念佛而治疗。
惜命者,障往生故;若仅为治病,可许之也。
译注:此《往生净土用心》,《四十八卷传》二十三卷云:“或人就往生用心之不审,列条寻问,上人之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