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但持名号径登不退
诸经所说往生之行,善导大师判为正杂二行,意欲舍杂行归专修。蕅益大师于此亦有独到见解,玄通专修之义。大师判“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显往生正因;论往生行时,则独判称名为正行,不涉丝毫他种行业。为显称名之胜,并与诸行比较而言:
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持名一行,“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世尊特别拈出此法,以利末世多障凡夫。故《要解》言:“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舍杂修专之意何其明了!此一行非但摄机广,下手易,更为无上了义,最极圆顿。人或以此为易而不知其胜,故不甘于此。为显胜易二德,《要解》处处破执,导归专修。一言: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又言:
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蕅祖从胜易两面显彰称名一行不但简易直捷,而且至顿至圆,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下通入,所感胜进,故不须杂诸余行。称名正行,自尔从融混中脱离出来。
由于他宗渗入,使不明净土真实义者,多以事理一心为高妙,并以此为净业指南。虽重持名,却欲以称名为方便,以求一心之功夫境界等。《要解》亦随顺他意诠释事理一心,但大师言持名一法“无藉劬劳修证”,即简别净土之行非事理一心,非定善散善,唯任口称而已。他力之旨得以澄清,净土不共宗旨再度明了。如其《灵峰宗论》言:
吾人果能念念执持阿弥陀佛,即是念念证无量寿,放无量光。古圣既尔,今人亦然;至心既尔,散心亦然。
观此,知称名一法,绝于机情,任谁称名,功德齐等。《要解》言:
信愿持名一行,圆转五浊,不涉施为,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
此即揭示持名一法“不凭修证,但称名号”之肝要。所谓“如趁船渡海,不劳功力”也。此是大师力脱融混的又一剖心沥血处,故其《灵峰宗论》彰净土修学原则言:
无论千百十,下至一声,
但终生不替,便决定横超。
又言:
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又言:
修此念佛三昧,每日从十万起以至一百,或唯十声,下至日念一声,不拘数之多寡,但以终身不间断为则。
此即大师对修学净业的指南,是对“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开显,简洁明了,已完全舍去了玄妙之理,唯彰相续念佛义。与善导大师所言“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乘佛愿力,莫不皆往”,如出一辙。
一代时教,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利益最胜。然好玄理者多视此法别无奇特,最为低下。蕅益大师打破了此一观念,将持名一法“即浅即深”之义彻底揭示出来,言持名一法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当下圆明,无余无欠。无论上智下愚,但能相续称名,终身不替,便决定横超;一得往生,则同净无明,同登妙觉。故大师言:
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
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
有目者,固当舍自力归佛力,无日下燃灯之理。无目者,更应肯心相应,深信勿疑;何须舍此他求、于日中再苦觅灯炬也!此即大师对“归命弥陀、一向专称”的彻底承当,导上圣下凡,同归净土,宝此一行。其自身虽通宗通教,却不参禅,不学教,不谈玄,不说妙,唯一向念佛,偏弘持名一行,即是以身示法。如是自信教人信,使净土一法终又趋于“信佛本愿、一向专称”之正定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