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信愿正因 称名正行
善导大师依《观经》辨定三心以为正因,具三心者,必得往生;而一向念佛者,三心自摄其中。观蕅益大师对往生正因正行之判,亦玄通此义。大师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此即意通三心,信即深心;愿即回向发愿心;真有信愿,即至诚心。此三心实即一愿生心,但一念回心,决定往生。故大师言: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现今发愿持名,金台已影现,极乐已标名,便非娑婆界内之人矣。
宋明以来,多以通途自力修证,诠释“一心不乱”义。蕅益大师亦多顺他意而处处显事理一心(断见思惑,为事一心;断无明惑,见本性佛,为理一心。此与莲池大师之释稍有不同),然论往生正因时,则毅然舍他义而独显自意,判“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揭示“一心”者即信愿一心,非禅定一心,意显往生全凭他力,不在自力修证之深浅。故大师论持名之行时,言“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不俟断惑,横超三界”,意通“不断烦恼得涅槃”之心要,大显净土正义。至此,“信愿一心”从“事理一心”中脱颖而出,他力易行之道再度得以大畅。
大师视信愿为净宗眼目,处处释之。对信虽广开为六,其根本亦在“信他”,即信“弥陀世尊,绝无虚愿”。以誓愿无虚,又心佛不二,故于“信自”中言:“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其言“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即明示净土信仰之归宿。所谓“六信”,理虽圆融,终归于“深信佛力、深信名号功德”中。此乃不可思议境界,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不涉施为,唯信乃入。其余事理因果,无非助成此一深深信仰。
信愿既生,何以《弥陀经》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此义于宋明以来,以至今日,曲解最多,误以为必须广行众善,方可得生,不知名具万德,但称佛名,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善导大师言:“随缘杂善恐难生,教念弥陀专复专”,已将其义揭示无遗。莲池大师亦详辨此义,言:“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又言:“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蕅益大师应时节所需,再彰此义言:“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
以上诸释,皆显“多善多福,唯在念佛”。善导大师顺本愿释,莲池、蕅益则以功德胜劣、善根大小论。虽立足不同,义亦相通,无不意显念佛为无上功德。
善导大师六字名号释,已显名号具足信愿行三义,归命称念者,亦自具足信愿行。唐宋以后论净土者,多偏于机之“信愿行”论净土资粮,尤其对“行”之释,多依附圣道之理,将无量光寿、依正庄严一一消归自性,妄于自心中寻求往生之道,或执六度万行,或执事理一心。蕅益大师就机法两面彰显净土大义,再现机之信愿行的源头。
① 就机而言:信愿行为往生资粮。此三资粮,依一心而开为三。此三非三,三只是一;此一非一,一必具三。《要解》言:
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信愿行三,声声圆具。
此即大师对信愿行的精要阐释,须善加体会,方不至于将信愿行割裂为三。《要解》虽于信愿行释之甚详,明了此义,则可明了“信愿行三,声声圆具”大义。随入其一,皆可入净土之大门。信者得生,愿生即生,称名必生。非先后,非定三。即一即三,即三即一。而最终归宿则在称名,故《要解》言:“信愿为前导,持名为正修。”信愿如目,称名如足,有目有足,即是如实修行,自可安然到达彼岸。
② 就法而言:弥陀本愿力为往生资粮。大师言: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
佛之大愿大行,成就众生往生功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即净宗根本,是往生成佛正因。机之信愿行只是感通佛力接引而已,而往生真实依凭则全是佛之愿行。离此法之本愿力,机之信愿行,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此二资粮,摄内外因缘,因缘和合,机感相应,即得往生。如大师言:“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然二资粮以佛愿为本,因外缘而感内因。有“摄取不舍”之誓愿,方有“信愿持名”之感应。大师言:“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又言:“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此即彰机之信愿行,缘于法之本愿力。无论何人,遇此强缘,终必开发信愿行。所谓由佛力引发自性本具功德力,令欢喜信入,令体性开发也,如《大经》所言:“闻其名号,信心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