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字名号 具信愿行

(六)六字名号 具信愿行

善导大师于五正行中,判称名为正定业,意显“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并以下品下生之机“十声称佛,即得往生”之圣言证显此义。然隋唐之际,摄论宗行人,执《摄大乘论》“愿行具足,所为皆克”义,认为下品下生之机,一生造罪,临终十声称佛,虽有愿而无行,未得往生,但种远因而已别时意趣。此种异见,大障净土弘传,很多人一听便不修净土了。如《释净土群疑论》言:“摄论至此百有余年,诸德咸见此论文,不修西方净业。”道绰大师对此已有所破,善导大师为决此疑,更显超人智慧,别释名号,开显“六字名号,愿行具足”义,扫清了念佛道上的一大障碍。其《观经疏》言: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摄论宗行人,以圣道法解《观经》意,故使大悲本愿隐而不彰。善导大师破此之际,先肯定念佛行者,愿行具足,言:“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此就机而显称名行者,愿行具足。何以逆恶之机,称名即具足愿行?大师释如何具足时,却抛开机不论,完全以所称之名号法体显“愿行具足”义。“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此即揭示他力深义,意显往生非凭行者称念之力,全赖名号法体本身之德。故知:念佛行者是以佛愿行为己愿行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此即往生经所彰显的真实“往生行”。故归命念佛者,自然乘弥陀本愿力往生。如乘船过海,完全是船力,非自己道力。《大经》显此义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六字名号释,虽言愿行具足,实则信愿行三皆具足。归命即“信”,发愿回向即“愿”,阿弥陀佛则是其“行”。此信愿行皆就法体而言,故皆是他力。信谓之他力信心,愿谓之他力大愿,行谓之他力大行。

“归命”即本愿招唤之敕命,所谓“至心信乐”也。此即弥陀以真实大悲心招唤十方众生,当信顺我的救度。

“发愿回向”即弥陀发愿成就极乐国,成就往生功德回施于十方众生,令十方众生“欲生我国”。

“阿弥陀佛即是其行”者:即阿弥陀佛之愿行成就六字名号,此名号功德即是十方众生往生之行,所谓“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故“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六字名号释,既是对“有愿无行”之邪见的楷定,亦是对正定业的诠释,彰念佛必生之原由,诚是念佛肝要,往生目足。此释弥显圣净二门修学之迥异:一仗自力,一仗他力。罪障凡夫,无修无证,能称名往生,即因“阿弥陀佛即是其行”故。后之弘净土者,以蕅益大师将此义显彰无遗,其言称名一法:“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

观六字名号释,知“愿行具足”有机法两重含义:

一、就法体而言:六字名号具足愿行。愿即弥陀因中所发救度众生之大愿,行即发愿后兆载永劫所修之大行;此愿行圆满而成为“南无阿弥陀佛”,故六字名号具足愿行。

二、就机相而言:称名念佛具足愿行。因佛力招唤而归命念佛者,名号入众生心中,名号愿行自然成众生愿行,故称名念佛具足愿行。无论一声十声,声声皆具足愿行。故大师言:“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所谓十声即有十愿十行具足,并非一声即一愿一行,二声即二愿二行……此乃顺十声而言,以显声声皆具足愿行。而一声之愿行与多声之愿行,皆是弥陀“发愿回向”之愿行,故一声不减,多声不增;声声都是弥陀法体名号的显现。《大经》谓之“乃至一念,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有此无上功德,故上尽一形,下至一声,莫不皆往。

虽有机法二重义,实则皆是法体之愿行,称名之时,即摄法体愿行成机之愿行。无论何人,只要称名,愿行自然具足,以名号本自具足故。故不论善恶净秽,不论罪福多少,不论时节久近,只要一向称念,无不往生。大师于五正行中,判称名为正定业,是因“顺彼佛愿”故。今六字名号释,更显此义,揭示念佛乘愿往生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