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心正因 定业称名
弥陀誓愿,唯信能入,《大经》谓之“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闻其名号,信心欢喜”。《弥陀经》谓之“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观经》则开为三心,示往生正因。三经文字虽异,共明“唯信能入”肝要。古来注疏《观经》者甚众,多执于定散二善,不明三心为其至要。故善导大师于《观经疏》中对三心释之最详,时破时立,以楷定净土宗旨。所谓三心者,《观经》言:
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此三心是《观经》眼目,出离要道。善导大师初言:“辨定三心以为正因”,意显三心是往生正因;结尾又说:“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明定散二善之要门也须有此三心,方得往生;若不具此三心,则定散二善非往生业,不能往生。以此可知:不论定善散善,十方众生,往生在此三心;有此三心即得往生,无此三心不得往生。故知三心不只是《观经》眼目,亦是净土门的核心。法然上人言:“三心者,是行者至要也。”
至诚心即真实心,深心即深信之心,回向发愿心即愿往生心。往生既有要弘二门,此三心自有“要门三心”与“弘愿三心”二义。
“要门三心”者:即以自己所修之定善、散善,回向求愿往生之自力三心,故释云:“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如是自力三心,必须真实心中废恶修善,息虑凝心,不得外现贤善,内怀虚假;并须真实回向求往,不得执于定散二善,堕入人天福乐中。
“弘愿三心”者:即“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他力三心”,所谓“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此他力三心即《大经》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之三心。
“自力三心”是行者自己发起三心之故,机虽千差,共以三心助成其往生。此自力三心不是虚假谄伪无真实心的生死凡夫所能发起,故亦是易行中的“难行道”。故善导大师云:“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他力三心”是不论定善散善,不论智愚善恶,不论有漏无漏,悉皆信顺弥陀本愿之救度。所谓“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也。此全仗弥陀愿力,不问众生之力,即“不问时节久近,不问罪福多少”,故是真实绝对的“易行道”。
此二种“三心”,即显专杂之异。自力三心者,执于自己的定散二善,不顺弥陀本愿,故为杂行(杂心)。此心易被杂缘所破,被业力所侵,被名利所染,而失正念杂缘乱动失正念故,故难得至心,以至千中无一往生者。他力三心者,纯弥陀大愿业力所成就,众生邪业,无能障碍;但能信顺彼佛誓愿,自住正念心不颠倒,必得往生,故为正行(专心)。善导大师言:“作得生想”,即因有弥陀真实救度之三心故,所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故专修专念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三心义虽有二,旨在他力三心。如《疏》云:“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故经中处处劝正念称名,入他力三心。《观经》广开要门,显彰弘愿,即是摄自力行人,归他力强缘。“二河白道喻”深显此意言: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生死凡夫能发起归命往生心者,即由释迦弥陀二尊慈父之一遣一唤,使得垢障凡夫,“乘彼愿力之道,与佛相见”。此即他力摄取,故谓之“他力三心”。此一遣一唤之他力深意,大师有释言:
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二河之难。”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东岸人劝声,即释迦殷切发遣;西岸人唤声,即弥陀悲心招唤。一遣一唤,无不在令行者绝疑生信,莫生退心,一切不顾,正念直来,深信“乘佛愿力,决定往生”。若舍此不求,则必永沉生死。所谓“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也。而“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者,因有弥陀愿力摄护故:“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二河之难”也。有他力摄护,故使善恶凡夫不堕贪瞋水火中,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大经》谓之“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他力三心,至此彻彰无遗。
善导大师释三心时,对“深心”释之最详,机法深信、二种立信最是触目惊心。“至诚心”释中初言“所修解行,必须真实”,似显自力所修解行必须真实,而又言善恶凡夫乃“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如是则显凡夫无真实之心,全是“虚假之行,杂毒之善”,此即是“机深信”的前导。后以“法深信”,显彰真实解行,在信弥陀本愿,称弥陀名号,真实信知“称佛名号,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如是将至诚心、深心通摄于“法深信”中,即是摄要门三心入弘愿三心。
又“回向发愿心”释中,亦言“真实深信中,回向愿生彼国”,并举二河白道喻以守护“信心”。此即意显:回向发愿心,源于真实信心,可谓二而不二。所谓“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也。
故知:他力三心,统摄于“深心”。善导大师对“深心”之阐发广大精微,使他力信仰之门畅开无遗。《观经疏》开展出“七深信、六决定”之释: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
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何以故?佛是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除佛已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此等凡圣,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
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若多若少,众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
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
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此“七深信、六决定”文,将“唯佛是依,唯法是从”之淳笃信仰开显至极。“若有一法,过于涅槃,亦所不顾”之心境,跃然纸上。
信心内涵虽广,心要唯在二种深信。其余五种深信之释,皆围绕“法深信”而展开。故所有对信心的阐发,归纳之,即“二种深信、就人立信、就行立信”三要义。
“二种深信”,乃大师净土思想核心、肝要。信自己无真实心,所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信弥陀有绝对真实救度心,但乘弥陀真实愿力(乃至十念之念佛),定得往生。五部九卷,处处流露大师犹若金刚不坏之深深信仰,如《往生礼赞》显此义言: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此亦机法深信的显彰,观此可知:烦恼凡夫,称佛名号,必得往生。所谓“深心”者,即深信“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一念,定得往生”,既信之后,即一向称名。此即“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意,正所谓“以信方便,易行疾至”也。善导大师释“深心”时,别开“就行立信”要义,彰信于行中,显信心之要,在信称名必生也。故知:三心分之,似乎各别;总而论之,深信称名必往生,三心自然具足。如法然上人言:
所谓三心四修者,皆含于“称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之想念中。
三心为安心,十念为起行。二义一体,不相分离。若闻“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本愿而安心至心信乐,自然起“乃至十念”之行。为显安心起行之法要,《往生礼赞》以“四修”助显之,其言:
又劝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何者为四?
一者“恭敬修”:所谓恭敬礼拜彼佛及彼一切圣众等,故名恭敬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
二者“无余修”:所谓专称彼佛名,专念、专想、专礼、专赞彼佛及一切圣众等,不杂余业,故名无余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
三者“无间修”:所谓相续恭敬礼拜、称名赞叹、忆念观察、回向发愿,心心相续,不以余业来间,故名无间修。又不以贪瞋烦恼来间,随犯随忏,不令隔念、隔时、隔日,常使清净,亦名无间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
又菩萨已免生死,所作善法,回求佛果,即是自利;教化众生,尽未来际,即是利他。然今时众生,悉为烦恼系缚,未免恶道生死等苦。随缘起行,一切善根具速回,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到彼国已,更无所畏;如上四修,自然任运;自利利他,无不具足。应知。
观此大义,知三心显于四修,以四修能策三心、五念故。而四修终归在“长时修”,即“毕命为期,誓不中止”。能如是一向专修,“到彼国已,更无所畏;如上四修,自然任运;自利利他,无不具足”故。
弥陀愿力所成就的净土,是以念佛往生之净土。是故娑婆教主:“殷勤付嘱弥陀名,教念弥陀专复专。”《大经》摄三辈行人入“一向专念”;《弥陀经》初以依正庄严开启信愿,最后摄归称名一行,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观经?流通文》亦结三心于一行,言“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释言:“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又言:“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故知:三心者,导归一向专修,不令余业来间也。善导大师释第十八愿,即摄三心于十念中,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观经疏》于“三心”释义章中,由机深信导归法深信,由就人立信导归就行立信;又于五正行中,特判称名为正定业,正显三心四修之意完全在归于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而“六字名号释”则显名号法体本具三心义,众生称念,自具三心(见后),巧入弥陀愿海(顺彼佛愿故)。故大师言:“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法然上人深体此意,揭示三心导归一向专修之肝要,其言:
“三心”者,教导成为“一向专修”之念佛者之道也。虽无智罪人,成为一向专修之念佛者,皆悉具足三心,决定往生也。故有习知而成为一向专修之人,亦有纵使不知三心之名,亦成为一向专修之念佛者。
又言:
论三心四修者,为成一向专修也;若已成一向专修者,不别论三心四修也。成为一向专修之念佛人,唯相续念佛,直至临终往生也。
故知:虽不知三心之名,但能一向念佛,自然具足三心。不知三心,唯专念佛得往生之事,自古相传不绝。此皆不知三心之名,而具三心之人也。反之,虽知三心,若不念佛,则是虚假之相,非真实三心,难得其益。故修学净土,勿舍于念佛而别求三心也。无常迅速,刹那迁逝;若舍念佛,妄执义理,易落阎罗手掌。法然上人言:“若高夸三心,乃可怕之无道心人所言也。”
法然上人将三心分为“智具三心”与“行具三心”,使三心义更明了,一从理入,明信佛智;一从行入,暗合道妙。其言:
“智具三心”者:修学诸宗之人,以本宗之智难起信故,出经论之文,以解其义,而起念佛之信。
“行具三心”者:一向归投者至诚心也,无疑心者深心也,愿往生者回向心也。如是一向念佛、无疑念、愿往生者,行具三心也。
五念、四修者,一向信念之人,自然具足也。
“智具”与“行具”似二,义实无别,无不同信佛愿,一向专念,只是入手略别耳。理入行入,同归念佛,可谓“正智庸愚,两不思议”也。若论其胜,以行入为上,本为凡夫故,易行疾至故,冥符于理故。能信“念佛必生”而一向专念,即是真实明信佛智,即是如来大智慧光明,念念具足无上功德。此行具三心,潜通佛智,乃愚不可及处,是净土一法即浅即深之微妙难思处。
详观众释,诚知:“念佛虽有种种之义,称六字之中,一切皆含。”能常思正定业之判,则一切义理,了然可知矣。故净业行人,自可不问一切,一向念佛。如先贤所言:“但肯老实念,不必问如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