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弘誓强缘 唯信能入
凡夫托愿,可入报土,然如何托彼佛愿?是智入?证入?还是信入?《大经》明净土一法全体是佛境界,唯佛独明了;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何况垢障凡夫?既全体是佛境,自非诸余凡圣智、证所能入也。如善导大师言:
除佛以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此等凡圣,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
弥陀愿海,既非智、证能入,自唯信得往。《大经》言:“闻其名号,信心欢喜”、“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弥陀经》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龙树菩萨言:“信心清净者,花开则见佛。”昙鸾大师言:“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如是经论祖释,共显“弥陀愿海,唯信得入”心要。
佛法大海,无不以信为能入,疑为其障。以凡夫乃至大小圣人,皆难彻知佛意,唯有仰信圣言而已。佛是智行圆满大觉圣人,从其清净意业中,流露出清净语业——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诸余凡圣,无不仰教生信。
圣净二门虽同以信为能入,然圣道门偏于对真如、实相等理念之信仰。其信依于解,解深则信深,解微则信浅。借信解而行证,方能成就,此自力修行通则。若不能如实证悟,则所信之理亦只成画饼,不能充饥。净宗所信,不滞于通途理念,更深深寻求能得真实受用处,最后寻归源头——托佛愿以作强缘。只要乘彼愿力,归于净土,即可还我本家,识自心源,所谓“自是不归归便得”也。如是将所信全彰于佛力中,永绝机情,唯显法体,乃信仰极致。净土诸祖详说难易,即为摄归净土,成就此一淳笃之他力信仰,以疾超生死。如是独显他力宗旨,非为破坏圣道自力修行之教法,乃智慧与悲心的流露,其义有二:
一为明辨自力修学之难,让我等劣机清晰看到建立在圣道理念上的信心,终将化为泡影,所谓“如入宝山,空手而回”也。以此折伏行者自力我慢之执,而劝归净土,成就净土淳朴信仰。
二为显彰净土成佛之易,使人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黑暗中看到光明,欢喜信受,安住于佛力摄取中。
龙树菩萨、昙鸾大师明辨难易,犹有回护圣道之意,以像法之时,仍有少许大力圣者,于难行道尚能堪行,故有守护其信心之意。但更多行者,已无力修学难行之道。故于回护之际,暗彰折摄之功,以劝归易行之道。至道绰大师时代,难行道已无一能堪,但有人天少善而已;然能持此少善者已甚稀少,况解脱道乎?若论起恶造罪,则无异暴风雨矣。故道绰大师彻底舍难取易,折伏一切空疲于自力之行者归心净土,可谓苦口婆心。其机法深信,跃然欲出。至善导大师时代,去大圣更为遥远,难行之状,众人同感。其难行之理已无须详辨,以根机日益下劣,于圣道法已无力深明其义,所谓“理深解微”也。大师言:
真如广大,五乘不测其边;
法性深高,十圣莫穷其际。
此简要一句,将“理深解微”发挥至极。而难行之根源在根机的陋劣,故大师不滞于“法”论其难,特将眼光转向“机”之一边。以其甚深智慧,看到凡夫心中的无明挥之不去。无论如何精进勇猛,总是心有余力不足,不能达到清净解脱之目的。所谓“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现”也。然无智凡夫,不识病根,仍自好高务胜,如道绰大师言“都不自量”。纵虽修学净土,因圣净不明,不知超世悲愿,不明一向专称要义,妄以圣道之理修净土一法,而自又无力,故尔机法相悖,难修难入。此是众多行者通病,善导大师慧眼洞彻凡夫之虚假造作,故言:
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并述偈言:
人天少善尚难辨,何况无为证六通!
虽得见闻稀有法,粗心懈怠益无功,
纵使连年放脚走,趁得贪瞋满内胸。
此是善导大师对不如实修行的针砭,亦是对时机的透彻了解。有鉴于此,大师发挥“教赴时机”理念,鲜明地提出了“机法两种深信”,揭示净土信仰之根本: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佛法如一面宝镜,能以此宝镜常照自身,即知内心之贪心如大海,瞋心如猛火,我慢如高山;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可谓“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涂”。能如是内省,自会深深体悟“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仰赖他力救度之心油然自生。
在信机方面,圣道门从自心入故,信“自心即佛”为要,多揭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理,导人信向自身同具如来智慧德相。净土门审思此理之时蕅益大师以此而开信自一门,深知此理无益于凡夫,故善导大师更重于现实,注目于隐覆佛性之烦恼。由此深深反省,引发出“机深信”,以绝凡夫自力我执,归向他力易行一门,速证如来智慧德相。
生死凡夫,非圣道机故,以至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弥陀大悲,特发深重誓愿,救度苦恼众生:“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一大悲本愿,即是凡夫唯一出离之缘。为绝凡夫疑虑,以至一佛亲宣、诸佛证诚。罪障凡夫,无须怀疑、无须顾虑,当深信“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能如是仰信,则自身虽垢障覆深,可顿从无明深渊中,直入无量光明土,还我本有家乡,证悟本有法性。
月光虽无处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愿力虽无人不度,唯摄念佛往生人。所谓“佛光普照,唯摄念佛”也。此机法深信,即欲破凡夫骄慢、疑退二障,以归弘愿一门。若恃自修,不屑佛愿,是骄慢障。《大经》言:“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若执罪深,疑佛而退,是疑退障。经言:“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除骄慢障,所以劝信机;为除疑退障,所以劝信法。二障若除,则“心无下劣信法,意不贡高信机”,堪入弘愿一门,获真实大利。如《大经》言:“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也。
机法深信,没有高深玄妙之理,完全是大师内心的深深体悟,是弥陀愿力活跃于大师心中的独白。如是简洁明了,揭示净宗肝要,将机法相应之教彻底彰显。具此两种深信,自然不会被他宗之“异见、异学、别解、别行”所破坏,而自安心不动,正念直来,一心念佛也。
两种深信,摄护着乱想凡夫,一切不顾,安心踏上“愿力之白道”,渡过水贪火瞋二河之种种险难。其机深信,乃法深信之阶梯。故两种深信,究其实,以法深信为本。法深信源于弥陀本愿力,弥陀因中愿言:
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其成就文言: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因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愿,故有“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之法益。此一信心开发之时,即入弥陀摄取光中,住不退转,决定往生。
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非智能到,唯信得入。善导大师由机深信导归法深信,彰此心要。欲导一切众生,乘佛愿力,往生西方。为显法深信之内涵,使垢障凡夫能轻松自如地进入净土之大门,大师特开显二门要义:一就人立信,二就行立信。至此,乘佛愿力之道,得以大彰于世。
第一、就人立信
“人”即大悲满足、智行圆满之“佛”,意指释迦本师及十方诸佛,释迦本师为说法主,十方诸佛为证诚王。
就人立信,即“唯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唯信佛语有二:一信释迦诚语无妄(我见是利,故说此言),二信诸佛证诚不谬(诸佛护念,汝等当信)。净土一法,唯佛能究竟圆知,故此法门,唯以佛言为准,众不问菩萨人天定其是非也。
释迦本师悲智双圆,本能启人正信,何以广摄十方诸佛之证诚以立信也?此有三意:
一、净土法门,易行功高,超情离见,微妙难信。一佛说此,十方众生,未必决疑;诸佛证诚,则此土他方,凡圣有情,无疑不决。
二、娑婆众生,根机顽劣,刚强难化,可谓“无明顽硬似高峰,见浊丛林如棘刺”。一佛说此,疑恐难尽;诸佛证诚,助成法化,广利众生也。如《法事赞》云:“为断凡夫疑见执,皆舒舌相覆三千,共证七日称名号,又表释迦言说真。”
三、意显诸佛悲化无二,所谓“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也。
就人立信,有二深意:一破异见异解,二立正信依准。净土法门唯佛与佛能究竟,故唯佛一人能彻底宣说此法,唯佛所说能令九界有情咸生正信。诸余异论,若有违佛言,则不足为信。就人立信,即为防破异见异解,别立正信依准。故净业行人,当如善导大师所言:“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如是行者,“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为守护此信心,善导大师言:纵闻十方诸大罗汉、菩萨乃至报佛化佛,尽虚空遍法界,言凡夫不得往生者,亦不生一念疑退之心,唯增长成就自己清净信心、上上信心。以佛语是真实决了义故,不为一切所破坏故。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若真是菩萨者,则必不违佛言。若有违佛言者,则非真菩萨也。其破立深意,以此而大显。
第二、就行立信
就人立信,其信虽在人,归根在信其所说之法,此即欲以人立法也。所谓“唯信佛语”,有二义:一信能说之人,二信所说之法。故善导大师于“就人立信”后,更开“就行立信”要义,显“就人立信”之归趣所在。
佛语所说,即称名一行。释迦光中化出,说弥陀超世本愿,金口宣言:“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诸佛证诚之曰:“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就行立信即依释迦诸佛所说称名一行,建立往生信心,即深信“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称名一行虽释迦诸佛所说,实为弥陀选择之本愿。故善导大师判为正定之业,专修专念,万不漏一。信而行此,是名“就行而信”。
“就人立信”与“就行立信”,人法通摄,一体两面,左右守护行者信心。虽两种立信,宗旨是一,即深信“念佛往生”一法真实不虚,“就人立信”即为遮护外难,成就“就行立信”。若能的信弥陀愿力不虚,即是真信释迦诚语无妄。故二种立信,归宿在“就行立信”。此是机法相应之体现,本为凡夫之法,借此得以落实于“一向专称”之正定业中,自然巧妙地成就众生之往生。
由“机深信”至“法深信”,由“就人立信”至“就行立信”,使一切教义、行业完全归极于称名一行中,彰“往生之业,念佛为本”、“但称佛名”即是“乘彼愿力”肝要。净宗“至简至易”宗要,彻底显彰;“暗合道妙,潜通佛智”玄义,袒露无遗。至此,难信之法,得以平易、朴实、真切地展示于吾人面前。净业行人自可无疑无虑,安心念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