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净土法门 本为凡夫
从龙树菩萨至道绰大师,皆本着“机法相应”的立场选择教法。八万四千法门,能应下凡之机者,唯净土一法、称名一行。龙树菩萨为“伫弱怯劣、无有大心”之人,特说易行之道,隐彰“净土一法,本为凡夫”要义。道绰大师以“教赴时机”理念,为造罪凡夫选择称名一行,显彰净土教是“赴时”、“应机”之法。善导大师探经玄义,继承并发挥此一心要,楷定“净土一法,本为凡夫”宗义,大悲本愿得以大彰。《观经疏》初引十处经文证显此义,后释三辈九品通为凡夫。其言:
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
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三辈九品,虽遇缘不同,本质是一——五浊凡夫:上辈为大乘凡夫,中辈为小乘凡夫,下辈为恶业凡夫。如是善恶凡夫,同乘佛愿,得遂往生。古来注疏,多视三辈九品为大小圣人,故善导大师广引经论,一一对破,显“净土一法,本为凡夫,不干大小圣也”。
佛心本乃平等普摄,何以偏为凡夫?良以常没众生,无有出离之缘,唯赖他力摄取。故弥陀特发大悲,救度垢障凡夫。愿言: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善导大师显“普济诸贫苦”之悲愿言: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溺水之人,急须偏救。”此即诸佛“心偏愍念常没众生”之至极大悲。弥陀悲愿如此,释迦应化如此,诸佛证赞亦如此。此是诸佛同体之大悲,正是“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也。佛佛道同,光光无碍。诚如《大经》所言:
一一花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安立众生,于佛正道。”此即弥陀、释迦、诸佛大悲之极显。由此悲心中,自然流露出三经华文,开显净土无上妙义,普摄众机归于净土。
弥陀超发弘誓愿,本为平等度脱一切众生。为成就此事,而以极下凡夫为本,最后选择称名一行遍透机宜,得以畅其本怀。释尊“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即是本为凡夫之真实写照。《庄严经》尤显弥陀“大悲为凡”之义,其言: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按:本为凡夫,非不摄圣,此有“举凡摄圣,举下摄上”之意。如《观念法门》言:
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
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故知:净土一法本为凡夫,意兼圣人。“本为凡夫”乃大悲极唱,彰弥陀摄机之纵深,如《大经》言:“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刹中。”若从横广而言,则九界有情,皆是弥陀所要救度之机,《大经》言:“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善导大师言“五乘齐入”,即显此要义。究其实,深广无碍,纵横交织,共彰摄机之普耳。而善会“本为凡夫”之旨,则更能深深体会到,“诸佛大悲于苦者”,乃为发起我等下劣凡夫之无上信心也!佛慈广大,感悦彻髓。
弥陀佛名,是五劫思维的结晶,是无量功德的源泉,可消凡夫无量罪业,可满众生一切志愿。纵然地狱现前,称彼佛名,亦能化地狱火为清凉风,乘宝莲花往生净土。《观经》极显此义言:“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然《大经》第十八愿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两经意似有违,如何消释?此义不决,则本为凡夫之义犹未畅显。道绰大师虽将其意蕴揭示出来,但疑犹未决。善导大师深究佛意,显佛抑止悲心,永绝此疑。其《观经疏》言:
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
观此即知,两经言异义同。《大经》就未造而言,《观经》就已造而论。未造者,“方便止言,不得往生”,此即“抑止门”。已造者,“还发大悲,摄取往生”,此即“摄取门”。此抑止摄取二义,深显弥陀呵护有加而又悲心无尽也。可谓爱之甚切,护之尤深。两经融会,窃知第十八愿正以造罪凡夫为正机。以弥陀为救度十方众生而发超世悲愿,然十方众生中,有圣有凡,有善有恶。大小圣人固能谨守佛之通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下劣凡夫则有心而无力,多被业力所困,随业流转。如《地藏经》言:“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如是众生:“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谓众生厚重烦恼,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故摈来集此世界……如是众生,断诸善根,离善知识,常怀瞋恚,皆悉充满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摈弃,以重业故。”弥陀悲悯如是被诸佛所放舍之众生,故别发超世弘愿,救度五逆十恶之极重恶人。但能回心,莫不皆往。如巨石置于船上,即得不堕。故善导大师言: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以佛愿力,回心皆往。”大悲为凡之本愿,以此得以大彰。弥陀无碍光明,至此始畅通无碍。
弥陀悲愿,善恶不分,是非不辨,是否滥施慈悲?纵容邪恶?执于有为有漏世善者,难免有此疑惑。观印光大师一赞偈,即可欣然释怀。其言: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怜彼是佛尚未成”,悲心何其广大。诚如殷殷慈母,不舍逆子。如是大悲,反令下劣凡夫难以信受。或忧业障深重,或虑福德浅薄,或疑修学时短。种种疑虑,不一而足。为绝凡夫疑情,令安心念佛,诸佛舒舌证诚:“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善导大师恳心劝言:“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此即一扫众疑,摄归佛愿。本为凡夫之法,自尔透过重重疑云,入一切众生心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