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正杂二行判
无论何宗,悉有“教相”与“行法”二门(如天台教观二门),一为教义理论,一为实践方法。教相为安心分,行门为起行分。二门如目足相依,不可分离。若教不归行,则如贫人数宝,终无所获;若行无教证,则易受他法所惑,误入歧途。要弘二门为净宗教相细判,以明安心所在。欲明净宗行业,善导大师更作“正杂二行”之判,使教行二门交相辉映。如是依教判入行法,借行法彰教义,楷定了净宗修学宗旨。
正杂二行判,首大判“正行”与“杂行”,次细判“助业”与“正定业”。如是一一简别,决出“正定业”,显彰“圣净二门”及“要弘二门”判的意义、归宿。《观经疏》言: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此正杂二行判,文有二意: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
先略述往生行相,以明判行标准。
往生之行虽多,善导大师大分为二:一正行,二杂行。
一“正行”者,有开合二义:初开为五种,后合为二种。
初开为五种:一读诵正行,二观察正行,三礼拜正行,四称名正行,五赞叹供养正行。
第一“读诵正行”:即专读诵《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
第二“观察正行”:即专观察忆念极乐依正二报。
第三“礼拜正行”:即专礼拜阿弥陀佛。
第四“称名正行”:即专称念弥陀名号。
第五“赞叹供养正行”:即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
次合为二种:一正定业,二助业。
正定业者:即“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也。
正定业有二义:一正选定之业,二正决定之业。前就弥陀而言,弥陀五劫思维,选舍诸行,选取念佛一行以为往生本愿,故名为“正选定之业”。后者就众生而言,众生信顺弥陀,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则顺彼佛愿,决定往生,故名为“正决定之业”。
助业者:除称名之外,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四种是为助业。
所谓助业,即助成正定之业,非指往生须凭助业。“顺彼佛愿、决定往生”之业唯一无二,即“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其余“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四业,本非正定之业,但入净土门,须借此助成正定业。如通过读诵、观察等,了知极乐“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依正庄严,而生欣慕;了知“唯有念佛蒙光摄”之本愿,而归于称名。此即由助业达成正定业之目的,所谓“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也。善导大师言:“望佛本愿,一向专称。”即彰显行门归宿。故知:“一向专称”即是五正行之指归处,若归于一向专称之正定业,助业自然摄于其中,三业自专,毕命念佛。如是即专修之相,常与弥陀愿心相应,决定往生。
何故五正行之中,唯称名念佛为正定业?大师释言:“顺彼佛愿故”,即称名念佛是弥陀本愿行。专称佛名者,顺彼佛愿,必得往生也。
二“杂行”者:除以上正助二业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杂行广言则无量无边,总摄圣道八万行门;略而论之,亦可翻对五种正行束为五种杂行:一读诵杂行,二观察杂行,三礼拜杂行,四称名杂行,五赞叹供养杂行。
第一“读诵杂行”:为往生极乐,除读诵净土三经外,于大小乘、显密诸经受持读诵,悉名读诵杂行。
第二“观察杂行”:为往生极乐,除观察极乐依正庄严外,于大小显密事理观行不舍,悉名观察杂行。
第三“礼拜杂行”:为往生极乐,除礼拜弥陀一佛外,于一切诸余佛菩萨及诸天等礼拜恭敬,悉名礼拜杂行。
第四“称名杂行”:为往生极乐,除称弥陀一佛名号外,亦称自余一切佛菩萨及诸天等名号,悉名称名杂行。
第五“赞叹供养杂行”:为往生极乐,除赞叹供养弥陀一佛以外,于一切诸余佛菩萨及诸天等赞叹供养,悉名赞叹供养杂行。
杂行不顺佛愿,非往生之业,故须至心回向,方可得生。
一代时教甚广,涉及行门亦多,善导大师判“行”标准是以“往生经行”为指南: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为“正行”;不依往生经行行者,则为“杂行”(此即于一代圣教中决出净土经典,亦如圣净二门之分判,决出净土门)。此是正杂分际,故大师所判五种正行,皆不离净土经典,不离极乐依正,不离弥陀名号。以国土及佛名,摄持众生之三业,自然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如是即为无间之业,是为正行。其余众行,虽可回向得生,总为“疏杂之行”,心常间断故(正杂分判立足于往生;若不归净土、别修圣道者,则所谓杂行是其正行。当善知此义)。
又,往生经甚多,所说往生行亦广,大师从众多往生经中,特别选出《大经》、《观经》、《弥陀经》而确立正行标准,以此三经中,就其摄化方便言,已摄尽种种行业;就其根本宗旨论,则完全导归一向专称。故知:“往生经行”者,即三经共明之“一向专称”一行也。善导大师将正行细分为“正定业”与“助业”,明往生经所标之行唯在“正定业”。
次述二行得失,以明行门归宿。
《疏》云:“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此即二行得失之文。案此文意,知正杂二行,得失有五:
正行五得者:与弥陀亲、近、无间、不用回向、纯。
杂行五失者:与弥陀疏、远、有间、必用回向、杂。
略述五对得失之义:
第一、“亲、疏”对者:
“亲”者:修正行者,于阿弥陀佛甚为“亲昵”。如《疏》云:“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疏”者:杂行也。众生口不称佛,佛即不闻之;身不礼佛,佛即不见之;心不念佛,佛即不知之。众生不忆念佛者,佛即不忆念众生;彼此三业,常相舍离,故名“疏杂之行”也。
第二、“近、远”对者:
“近”者:修正行者,于阿弥陀佛甚为“邻近”。如《疏》云:“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远”者:杂行也。众生不愿见佛,佛即不应念,不现在目前,故名“远”也。
第三、“无间、有间”对者:
“无间”者:修正行者,于弥陀忆念不间断,故云“名为无间”也。
“有间”者:修杂行者,于弥陀忆念常间断,故云“心常间断”也。
第四、“不回向、回向”对者:
“不回向”者:修正行者,纵令不别用回向,自然成往生业。如《疏》云:“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回向”者:修杂行者,必用回向之时,方成往生之业,若不回向,则不成往生之业,故云“回向得生”也。
第五、“纯、杂”对者:
“纯”者:修正行者,是纯极乐之行,以正助二业,不离弥陀一佛故。
“杂”者:修杂行者,非纯极乐之行,通于人天三乘,亦通于十方净土,故云“杂”也。
正杂得失,大义如上。虽有五不同,若论其本,即往生“定”与“不定”也。《往生礼赞》详明此义,其言: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经生死,岂非快哉!应知。
此即善导大师对二行得失的精要阐释,观其大义即知:
正行五得者:必定往生也,所谓“专意作者,十即十生”。其得虽有四因,核其实,则唯一,即“与佛本愿得相应故”。能与佛本愿相应,自然无外杂缘得正念、不违教、顺佛语。
杂行五失者:往生不定也,所谓“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其失虽有十三由,根本在“与佛本愿不相应故”。有此一失,则余之十二皆失矣。
善导大师详辨二行得失,意在众生“善自思量”,舍“千中无一”之杂行,归“十即十生”之正行,即专依往生经行行也。《般舟赞》言:
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
此即善导大师导归正定业的最要开示,即劝舍杂行,归于正行;借由助业,入正定业。此与要门导归弘愿义紧密相依,意显“乘彼愿力,一向专称”要义。
二行二业的细判,是善导大师对往生行业的楷定,将往生正因正行,紧密联系起来,丝丝相扣,毫无错乱。至此,净宗教行二门,相资而成。一向专称之他力易行道,如水落石出,云开月现。无力明辨净宗心要的垢障凡夫,可轻松自如地归投弥陀无碍光明,念佛往生矣!
略将正杂二行大义,示图如下:
又此“正杂二行”判,意在就“行”立“信”,即依往生行成就“必定往生”之信心。然行有正杂,以何立信?观二行得失即知,就行立信,是以正行建立必定往生信心。以“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往生”故;修正行则“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也。又正行虽有五,唯称名一行顺彼佛愿,是决定往生业。故知就行立信,核其本,即依称名一行,建立必生信心。即念佛之人,当作得生想,信“称名必生”也。其余助业,即是以同类善根助成此一信心。如此就行立信,信行互摄,彰信行一体、信行不二之旨。故真信者,自然一向称名;一向称名,思必定往生者,则信在其中。若疑念佛往生不定者,即是自我设陷,是为不如实修行,昙鸾大师谓之“信心不淳、信心未决”。读诵等助业,即为决疑生信,令知念佛必生也。反之,虽略有少疑,但不碍行,亦不妨往生。法然上人言:“边疑边念佛,即得往生。”虽疑犹念佛,意显信仍在其中。《大阿弥陀经》言诸多行者,初信佛法,奉行布施等,后复中悔:
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弥陀佛国;不信有往生其国。虽尔者,其人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续其善愿为本,故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阿弥陀佛即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但心中欢喜踊跃,意念言:我悔不知益斋戒作善,今当往生阿弥陀佛国。
自古以来,即有无数行者,未必深知摄取不舍之大悲本愿,但始终续其善愿为本(信在其中),一心念佛,更有如鹦鹉学舌念佛往生者;他们虽不知弥陀光明无碍,但无时不蒙悲心摄护。如一古德所言:“烦恼障眼虽不能见,大悲无倦常照我身。”疑心未决者,以此可起决定往生之心也。故知,但能相续念佛,决定往生无疑。究其实,信疑乃对待之法,因疑故论信;然信者无别,唯信念佛也。若一向念佛,自然顺佛本愿,得生彼国,此所谓潜通佛智也。如三宝灭尽之时,无有经教住世,唯有佛名流布,尔时闻一念,尚且得生。今时念佛,如何不生!
综观经文事证,知所谓往生决定者,决定在名号,非凡夫之心。若离名号而于自心中求信,如于空中觅鸟迹,终不可得。若不顾我心,一向称名,知定得往生,自然起决定之心。善导大师广开信仰之门,最后言:“望佛本愿,一向专称。”以此标示净宗归结,唯在念佛,别无他义;唯任口称,别无可用心处。如是自绝凡夫一切思虑、筹量、计度之心,令恒住正念,不为一切异见异学之所破坏。法然上人深明此意,故独立念佛一行,言:
净土宗之心要者,在于不论是谁,但念佛皆往生也。
就行立信之道,无过于斯,此可谓他力安心极致!不言信而信在其中,不绝疑而自无疑。故知,净土宗旨可谓“不论净秽,不论善恶,不论信疑;总之,不可论心之是非。凡夫之心,善恶共迷,不可作为出离之要道,唯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也”。若执信心而不归念佛,有如手执契卷而不知取用也。净业行人,当以行摄信,一向念佛。法然上人言:
倦念佛之人者,失无量宝之人也;
勇念佛之人者,开无边悟之人也。
应以愿往生心,相续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