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要弘废立

(2)要弘废立

“要弘二门”判,不仅是对一部《观经》的分判,亦是对整个净土教法的细判。凡往生经所涉教行,无一不摄。窥《观经》开权显实宗旨,知要门乃随他意而说,即本师因请而开之方便,以摄众机归于净土。其行业犹难,摄机未普,未显弥陀超世悲愿,未畅如来度生本怀,故释迦如来于“要门”中,处处显彰别意“弘愿”;最后于流通文中,则全舍定散二善,唯嘱称名一行。《观经》宗旨至此而得以大显,有如花落而莲自成矣。其文言:

佛告阿难: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此文结劝念佛一行,是《观经》眼目、心要。一部《观经》内容虽广,旨归在此。如千里来龙,在此结穴。善导大师彻悟佛意,显彰其义言: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要弘废立”之文,可谓绝代妙释,将一部《观经》废立要义完全揭示出来,显彰《观经》目的不在十三定观、三福九品,而在“持无量寿佛名”的弘愿念佛。释尊初虽暂随他意而广开定散二门,最后即闭之;一开永不闭者,唯称名一行。如是废立,显《观经》宗旨在称名念佛。故释云:“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即本师随自意而说,以显彰别意弘愿。

所谓“望佛本愿”者,即望弥陀本愿也。弥陀选择念佛,释迦付嘱称名,此即二尊一致之教。可谓隐显虽殊,化导是一。

又,此“一向专称”之释,亦是善导大师对“弘愿门”之结示、指归,意显“一向专称”即是“乘彼愿力”,以此显彰“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本弘誓愿。其文虽短,透彻净宗心要,极畅如来本怀。可谓笔力万钧,朗彻大千;净土宗义,如拨云见日,朗然独耀。

所谓诸行虽可回向得生,实非凭此等行业往生。显意是自力之行,实则隐彰佛力接引。以极乐报土,小圣尚难依自力往生,定散二善,犹为三界有漏之业,如何得往!然释尊为普摄群机巧入净土,故权开要门,劝以世出世善回向求往,使其冥顺佛愿,自亦蒙弥陀接引。亦即不能直入第十八愿之机,则权以第十九、二十愿导之,最后再劝归第十八愿。为别显净土易行易往真实义,《观经》特别付嘱称名一行,以归“念佛往生”之本愿。《弥陀经》则显彰《观经》玄义,全舍方便摄机要门,唯显真实弘愿法益。贬少善不生,唯称名得往。此即本师摄要门入弘愿门,摄第十九、二十愿之机悉归第十八愿;三愿同归念佛之旨,以此而大显。善导大师处处显此要义:

《法事赞》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般舟赞》言:

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往生礼赞》言: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此即净土真实义,弘愿一门,彻彰无遗。明了此义,则三经义旨,可洞若观火;一向专称之义,朗然独耀。《大经》“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宗旨,得以彻底开显出来。

要弘二门判,将净宗方便与真实开显无遗,使三经义理得以疏通。未入净土者,即可由要门而归向净土;已修净土者,则完全导归真实弘愿——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此即本师“广开要门,显彰弘愿”之意趣。所谓“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也。而要门的引导,使圣道与净土之间有了一联结纽带,不能顿归他力念佛者,亦可借定散回向而归净土。一代时教,万善之机,得以统摄无余;同时更细微地简别出净土门中“诸行回向”与“本愿念佛”之异。此是善导大师在昙鸾、道绰独彰真实义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净土宗的完整体系。

略将要弘二门大义,示图如下:

从“要弘二门”判中,知净土宗虽有二门,归宗在“弘愿门”。此义广显于《大经》,然隋唐之际,他宗行人多依《观经》定散二善修习净业,不明其根本宗旨在念佛。故道绰、善导悉依《观经》明辨净土宗旨。道绰大师顺观门之义,首明“观佛三昧”为宗的观念,其《安乐集》言:

今此《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

若论所观,不过依正二报。

此是道绰大师判《观经》宗旨,其“观”通指十六观,含摄“观、念”二义,即十三定观与称名念佛。若论其指归,则偏指称名一行。所谓“今时众生,应称佛名号时者”也,此是贯穿一部《安乐集》的根本宗旨。大师辨定宗旨后,不言其观,而别依诸部大乘,显念佛三昧功能不可思议,意显《观经》宗旨在念佛一门。其“圣净二门”判中,更以下品下生章之称名一行,释第十八愿,显“称佛名号,顺佛本愿”要义。窥知所言“观佛三昧”,实隐彰“称名念佛”之“念佛三昧”。此淹含之义,借善导大师开显而明朗。善导大师将《观经》大义判为要弘二门,显明“观佛”与“称名”之别;并依此义初判一经二宗,言:

今此《观经》:

即以“观佛三昧”为宗,

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观经》权说要门,别彰弘愿,故一经有二宗。所谓“观佛三昧”即“要门”,“念佛三昧”即“弘愿门”。显看似有二宗,然观佛仍带自力难行,既非弥陀本愿,也非释尊本怀,更非十方众生所能;唯念佛是他力易行之道,是弥陀本愿、释尊本怀、十方众生所能。因此,释尊于《观经?流通分》中不付嘱“观佛”之“要门”,而付嘱顺佛本愿之称名一行,此即释尊“废观立念”密义。善导大师释言:“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揭示《观经》真实意趣在“念佛三昧”,两宗至此归于一宗。《疏》言“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即显一经真宗。故知,《观经》之“观”,以显见之,为日想水想之观;以隐取之,则为观佛本愿之观,所谓“观佛本愿力”也。此即二尊一致的真实教法。

略将两宗归于一宗要义,附文于下:

念观二宗:今此《观经》:

即以观佛三昧为宗,

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 ——《观经疏?玄义分》

念观废立: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

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观经?流通分》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观经疏?散善义》

善导大师在明净土宗旨时,别显宗之所归在往生净土,言“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以此显彰名号功德正为摄受众生,一心回愿往生,此即本愿招唤之敕命——“欲生我国”(乃至观佛之要门,亦以回愿往生为体,若不回愿,则不成往生业)。至此,明知念佛意趣在顺佛本愿,乘愿往生,所谓“南无”“阿弥陀佛”也。“念佛为宗,往生为体”宗趣,得以明朗。如是显彰净宗“彼土成佛”与圣道“此土入圣”之不同,净宗弘愿正义,得以畅显无遗。

27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