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细判净宗 |1.要弘二门判|(1)要弘二门

(1)要弘二门

昙鸾、道绰对易行道之释,直指第十八愿,可谓顿舍圣道,直入净土。但细观净土三经,内容甚广,直说弥陀本愿之外,亦涉及圣道之理,何以昙鸾、道绰独依第十八愿定净土宗旨?十三定观、三福九品,同为圣言,岂非净土行门?又,粗看三经,似乎各有侧重,如《大经》以弥陀誓愿为本,《观经》以十六观为重,《弥陀经》以称名为要。三经似各有别,何独以称名一行以为宗本?此疑未决,法门难彰。由来众说不一,即在于此。道绰大师虽有“所修万行,但能回向,莫不皆往。然念佛一门,将为要路”之释,但意犹未畅。善导大师别就净土一门,明细分判,开显“要弘二门”,使方便与真实得以显彰,三经一贯宗旨,以此通明。《观经疏》言: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所谓“要门”,有定散二门,谓之定善、散善。定善即《观经》十三种定观一日想观,二水想观,三地想观,四宝树观,五宝池观,六宝楼观,七华 座观,八像观,九真身观,十观音观,十一势至观,十二普观,十三杂想观,此十三定观,总不离极乐依正庄严,旨在依相住心,以期“息虑凝心”。散善即《观经》三福九品,其意在“废恶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是为要门。

十三定观,摄定机众生;三福九品,应散动根机。末世众生,业障深重,境细心粗,观难成就,故于定善一门,不作细论。今时众生,能行三福,已甚稀有。权顺散心之机,略显三福要义,以明“九品回心、莫不皆往”义。三福者,《观经》言: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此三福,一为世善,二为戒善,三为行善。《观经疏》释言:

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曾来未闻佛法,但自行孝养、仁、义、礼、智、信,故名世俗善也。

第二福者:此名戒善。就此戒中,即有人、天、声闻、菩萨等戒。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或有具持不具持。但能回向,尽得往生。

第三福者:名为行善。此是发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劝有缘。舍恶持心,回生净生。

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

观此释,知散心众生,修三福行业者,无论行业多少,但能回心,皆得往生。《观经》以所行深浅而开出九品差别,意显“回心皆往”义。若论其行之初,未必为往生也。如中下品之机,平生未曾见闻佛法,但自然行孝,临终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得生西方。故和尚释言:

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

“因劝回心,即得往生。”所谓“要门”者,其“要”在此。

观要门义,知定散二门皆是以自力修诸功德,回向求往。《观经》以定散二善,摄圣道四摄六度,乃至八万四千行门。

定散二门,摄定散二机,然摄机未尽,仍有既无力凝心修定,亦无力废恶行善者,如破戒、十恶、邪见、阐提人等。《观经》于散善文之下三品中,即为破戒、造罪乃至五逆十恶之机,大开称名一行,示造罪凡夫特别往生径路——念佛往生。此即真实除苦恼法,普应群机,易行疾至。故源信大师言:“得其便宜,无如念佛。”本师应韦提夫人之请,广开净土之要门,即欲显此大悲急救之法,所谓“显彰别意之弘愿”也。一切善恶凡夫,以弥陀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无不往生净土。净土宗旨,至此大显。

所谓“弘愿”者,即弥陀普度万机之弘广大愿,通指四十八愿,别在第十八愿。一切善恶凡夫,依此誓愿,得生净土。此意详如《大经》,《观经》虽广说定散二善,实欲别彰弘愿。其定散文中,大要有六处显彰别意弘愿。定善有二处,散善有四处。

定善二处者,初于第七“华座观”中显彰弘愿,释尊欲说“除苦恼法”时,住想西方;阿弥陀佛知情故,应声即影临东域,伫立空中,放光摄受。韦提夫人“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当下信入,证入无生。此即意显“除苦恼法”在于伫立空中的“南无阿弥陀佛”。故善导大师释言:“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也。”

次于第九“真身观”中,以“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文而显彰“念佛往生”本愿。此即显“真身观”意在以“佛身”而彰“佛心”别意弘愿,如《观经》言:

观佛身故,亦见佛心。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韦提夫人于“华座观”中因见佛相好而入信,今于“真身观”言:“观佛身故,亦见佛心。”意显非由观佛身而入信,乃由“即佛身见佛心”而入信。佛心是大悲救度之心,“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佛身光明,即慈心流露,此所谓身心一如也。故知:韦提夫人于“华座观”见佛得忍,克实而言,是因弥陀慈光摄受而信入。今以“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显彰此义。至此,《大经》“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之意,已显彰无遗。故善导大师释言:“佛光普照,唯摄念佛。”

散善四处者,初于中下品为行孝之人说四十八愿,略有显彰,次于下三品中,偏以最劣之机,逐一彰显弘愿法益。如下上品之机,一生“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初闻经名,除罪千劫,后称佛名,除罪五十亿劫,显称名功胜。故化佛菩萨至行者前,赞言:

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闻经与称名本乃并说,化佛来迎,何以独赞称名一行?善导大师释言:

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应知。

故知,下上品文,即弥陀自彰弘愿念佛之益。下中品,更为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等造罪凡夫,广赞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光明神力,彰弘愿法益。及至下下品,则为五逆十恶之机,大开称名一行,因其苦逼失念,善友教以口称,顿转狱火为清凉风,乘宝莲花得生净土。此下下品以最下之机,独显名号功德超胜无比,无人不救,称名皆往。

从中下品至下下品,即散善文中一一显彰别意弘愿。尤其对“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根,唯知作恶”之人,大开弘愿法益。如是之机,触目皆是。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即入三涂。无缘大悲,以此而彰。

根机愈劣,法益愈显。释尊于《观经》中初开定善一门,以摄定机众生;次说散善一门,以应散动根机;最后宣称名一行,急救逆恶苦机。悲心分分流露,弘愿层层显彰,如莲花渐开,莲子自现,此即本师摄化至极善巧。如是“广开净土之要门,显彰别意之弘愿”,示大悲普覆之益,有如夜来之香,弥漫虚空,处处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