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出世本怀论

2.出世本怀论

净土一法,既为易行易往之顿教,能令凡圣通往,五乘齐入,释迦本师何以广开八万四千法门?善导大师《般舟赞》言:

佛教多门八万四,正为众生机不同。

门门不同名渐教,万劫苦行证无生。

故知,八万四千法门,乃本师随机施教之法,虽门门不同,总为渐教。如是广开方便,其义何在?大师《法事赞》云: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观此,知诸余法门皆是“随宜方便”之教,唯念佛一行是“究竟解脱”之法。三念五念,佛皆来迎。如是力用,非余能比。故善导大师言: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又言: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综观诸释,知释迦广开一代时教,旨在导归净土一门。所谓“广开要门,显彰弘愿”也。善导大师言:“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彻显此义。是知,释迦出世本怀,固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终归在宣说弥陀本愿,教令念佛。以入佛知见,无过于往生西方;但入此门,一切诸门悉皆得入。教门虽多,唯此一法,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可谓大事因缘,端在于此。是故勇猛世尊,处处指归。《大经》显彰此心要言: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真实之利,唯在弥陀本愿。华严法华,虽亦真实之法,因其“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故真实之利,无从可得。弥陀本愿,三根普被,五乘齐入,乃至一念,具足无上功德。真实之利,无过于此。故大悲世尊“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此即释迦出世本怀之极显,彰兴世本意,唯在宣说净土一法。诸佛舒舌证诚,亦显诸佛兴化正意,唯在净土。可谓“三世诸如来,出世正本意,唯说阿弥陀,不可思议愿”也。故善导大师言:“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诚知:一代所说难行诸教,不论教门权实,不问说时先后,总为化前教,是为入净土门之方便。此一用意,从《观经》中完全流露出来。

又,诸佛净土无量,何以本师偏赞西方,劝念弥陀?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云:

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亦非是称念余佛不能除障灭罪也。应知。

诸佛虽多,愿行有别。唯有弥陀,誓愿深重,“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是故释迦诸佛,偏赞西方,劝念弥陀。寻其根源,在弥陀之誓愿,其“诸佛咨嗟”愿言: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偈言: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

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欲令十方众生,究竟得闻弥陀名号,法藏比丘,特发“诸佛咨嗟”之悲愿。故释迦诸佛,乘大悲本愿,悉皆称扬赞叹弥陀一佛,欲令我等凡夫,易得往生也。《法华》欲畅之本怀,以此得彰。诚知:

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誓愿弘深,利益广博,是以千经共阐,万论均宣,诸祖普弘。故唐宋以后,诸宗齐归净土,普欲共畅如来本怀,由此形成中国净土教史上特有的大融合。此是后话,详见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