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心料简及法语

九、三心料简及法语

先,《观经疏》第四《散善义》云:“恶之杂善,不可生彼净土。”是以《玄义分》云:“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

又,《散善义》云:“上辈上行上根人,求生净土断贪嗔。”

然则今此“至诚心”中所嫌虚假之行者,余善杂行也。三业精进虽勤,内心贪嗔邪伪等之毒性杂故,名杂毒之善,名杂毒之行,云“不可往生也”。

是以《往生礼赞》“专杂二行得失”之中,“杂修之失”云“贪嗔诸见烦恼来间断”,故回此等杂行,直欲生报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然以身口二业为外, 以意业之一为内者,谬误也。既云“虽起三业”,岂除意业乎!又虚假者、诳惑者,亦谬误也,既云“苦励身心”,又云“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云 何假名之人如此哉!正是杂行者也。

次,所选取之真实者,本愿之功德,即正行念佛也。是以《玄义分》云:“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 上缘。”是以今文云:“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由阿弥陀佛因中真实心中作行,不杂毒恶之善,故云 “真实”也。其义以何得知?次之释云:“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此之真实施者,施与何人?“深心释”之中,第一之释云“罪恶生死凡夫”,施此众生也。 造恶之凡夫,即是凭此真实之机也;云何得知?第二之释云“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等文,如此可知也。

五种正行中之“观察门”者,非十三观之定善;散心念佛之行者,对极乐之庄严,想象欣慕心也。

释“回向发愿心”之初云:“真实深信心中回向”者,是此三心中之回向心也。“过去今生诸善”者,三心以前之功德,改为回向极乐也;非云三心之后行诸善也。

白道之事

“杂行中之愿往生心”者,虽是白道,被贪嗔水火所损,以何得知?释云:“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诸行往生之愿生心之白道也。

次“专修正行之愿生心”者,名“愿力之道”也,以何得知?“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国。”此之文是也。

“正行”者:乘愿力之道故,完全不被贪嗔水火损害,是以譬喻中云:“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合喻中云:“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

专修正行人,不可恐贪嗔烦恼也,乘本愿力之白道,岂容被火焰水波所损哉!

1判定根机之事

净土宗弘于大原谈论时,法门比较,则互角难分胜劣;根机比较,则法然为胜。

言“圣道门虽深,不契今之机;净土门似浅,易契今之机”时,人皆信伏。

2定善义之中,“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之事

诸行与念佛比较时,若言“念佛胜,余行劣”者,更加诤论不绝也;但言“念佛是本愿之行,诸善非本愿之行”时,则真言、法华等甚深微妙之行,亦全非比较也。

若知此旨,则可谈论比较之义。

3一法摄万机之事

第十八愿云:“十方众生”者:十方之众生皆无遗漏,包含于我愿之内也。法照禅师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此文之意者:虽我身贫穷不造功德,下智不知法门,破戒而犯罪障,便思回心多念佛也。

4善人尚且往生,何况恶人之事

弥陀本愿不为以自力可离生死,有方便之善人而发;乃哀愍极重恶人,无他方便辈而发。

然菩萨贤圣亦付之而欲求往生,凡夫善人亦归此而愿得往生;何况罪恶凡夫,尤应凭此他力也。

不可错领解而住邪见。

弥陀本愿者:“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也,应善加体会,详明此理。

5恶机往生之事

“有恶机一人,为使此机之往生,是本愿之意。”学而至于得知此理,谓之善学净土宗也。

净土宗者:以恶人为基准,而兼摄善人也;

圣道门者:以善人为基准,而兼摄恶人也。

6善恶机之事

念佛之人,唯以天生之根性:善人即以善人,恶人即以恶人,本来之赋性。此乃入念佛之故,初不言持戒破戒也,唯以本来之体性。

7造恶之机念佛之事

造恶之身故念佛也,非筹量造恶而念佛也,应知。

8无戒定慧者,应念佛之事

虽然戒定慧三学全具,不修本愿念佛者,不得往生;

虽无戒定慧,一向称名,必得往生。

9无智为本之事

凡圣道门者:极智慧离生死;净土门者,还愚痴生极乐。

故趋圣道门之时:莹智慧,守禁戒,净心性以为宗。

然入净土门之日:不凭智慧,不凭戒行,不凭心性;唯自视为无益、无智之人,凭本愿愿往生也。

又云:法然虽念佛,与一文不通之男女齐等,多年来修学之智慧,一分亦不凭也。

10无智之人亦具三心之事

一向心念佛,往生无疑之思,即三心具足也。

一向心者,“至诚心”也。无疑者,“深信”也。思往生之心者,“回向发愿心”也。

11知我身具三心之事

如《大经》说,既发“欢喜踊跃”之心,可知是具足三心之征也。

“欢喜”者:思往生决定故,欢喜之心也。

叹往生不定者,未发三心之人也。不发三心,故无喜心,是则致疑故叹也。

12本愿成就之事

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

往生乃由佛力所赐,却于心中种种筹量,是自力也。

唯须称名待来迎也。

13若存若亡之事

乘本愿谓之“存”,下本愿谓之“亡”也。“乘”有二义,“下”亦有二义:谓造恶业之时,与发道心之时也。

造恶业时之下者:如此造恶之身,虽念佛,往生不定。作此想者,即是下也,此谓之“亡”。

发道心时之下者:如此发道心而念佛,必定往生;若无道心,则虽念佛,往生不定。以道心为先,本愿为次。作此想者,即是下也,此谓之“亡”。

造罪业时之乘者:如是造罪,必堕地狱;乘此本愿之故,虽造恶身,决定往生。作此想者,即是乘也,此谓之“存”。

发道心时之乘者:如此之道心,不始于今日,我过去世生生发,然未离生死之故,知道心不能救我,唯佛愿力能救我。因而不顾有道心无道心,唯须称名号,生净土。作此想者,即是乘也,此谓之“存”。

译注:昙鸾祖师《往生论注》云:“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14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之事

此见他大善,我心无怯弱也。

假令见法胜寺九重之塔,我虽不立一寸塔,而无不安之心也。

又拜东大寺之大佛,我虽不造半寸佛,而无卑下之心也。

称名之一念,得无上之功德,决定往生,如是思定者,谓之“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也。

如此信者念佛,与弥陀本愿相应,与释迦教无相违,随顺诸佛证诚也。

杂行十三失,以此义可得知也。

译注: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下文尚有列出十三故,即十三失,从略。请参阅《选择本愿念佛集》21页。)

15专修、杂修之事

余行可修而不修,作此想者,“专修心”也。

余行殊胜,然我不堪,作此想者,虽不修亦是“杂修心”也。

16行者之生处,依心行之事

但念佛者生极乐国,但余行者生懈慢国也。

然念佛余善兼行者亦有二:念佛之边心重,而杂余行者生极乐;余行之边心重,虽以念佛为助,生懈慢国。

17前念命终,后念即生之事

前念后念者,此命尽之后受生之时分也,非是行之念;往生者称名也,称名者正定之业也。然则称名命终者,正定之中而终者也。

18平生、临终之事

于平生念佛,往生不定之思者,临终念佛亦不定也;以平生念佛,决定思者,临终亦决定也。

19一念信心之事

取信于一念,尽行于一生。

疑一念往生者,即多念皆疑念之念佛也。

一期终之一念者一人往生,况一生之间积多念之功,岂不遂一度之往生乎!

每一念有一人往生之德,何况多念无一往生哉!

20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之事

我等非“一念”之机,“乃至”之机也。

又“乃至十念”亦如此,吾等非“十念”之机,“乃至”之机也。

释(注:善导)谓之:“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

如此,吾等非“下至十声”之机,“上尽一形”之机也。

译注:第十八愿言:“乃至十念”。愿成就文言:“乃至一念”。

21《阿弥陀经》“一心不乱”之事

“一心”者:心一于何事乎?一向念佛者,阿弥陀佛心与我心成为一体也。

如天台《十疑论》云:“如世间慕人能受慕者,机念相投,必成其事。”慕人者:阿弥陀佛也,恋者:我等也。

既心发一向念阿弥陀佛,则早与佛心成一体也。故云“一心不乱”。

不可移念于上之“少善根福德因缘”也。

22《阿弥陀经》“善男子,善女人”之事

此成“执持名号”之身故,云“善男子善女人”也。

如下品上生,是一生十恶凡夫,最后一称时,被赞为“善男子”,其实本机者,五浊恶世恶时之众生也。

是以《《观念法门》释《阿弥陀经》之此文云:“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

23《阿弥陀经》“难信之法”之事

此罪恶凡夫,依“但称名,得往生”之事,众生不信也。故释迦、诸佛恳切证诚也。

24五决定往生之事

一、弥陀本愿决定也,

二、释迦所说决定也,

三、诸佛证诚决定也,

四、善导教释决定也,

五、吾等信心决定也。

以此义故,决定往生也。

25请用念佛之事

趣他请,修念佛者,有三种利益:

一、自行勇猛也。二、助檀那愿念也。三、为能成众利益也。

功德有体用之二:体留自,用施他。

妙乐大师云:“以善法体,不可与人。”此是释“愿以此功德”之文也。

30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