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念佛法语(二)

八、念佛法语(二)

1诸经之中所说之极乐庄严等者,皆四十八愿之成就文也;劝进念佛之处者,第十八愿之成就文也。

《观经》之“三心”、《小经》之“一心不乱”、《大经》愿成就文之“信心欢喜”,与流通文之“欢喜踊跃”,皆“至心信乐”之心也,以此等之心,释念佛之三心也。

2四十八愿一一皆有念佛往生义,故善导和尚释为“一一愿言”也。

如“无三恶道愿”,恐惧三恶重苦之众生闻之,生欣慕心,而以念佛为正因也;自余诸愿准之。

故四十七愿为欣慕愿,第十八愿为生因愿也。

3往生之业成就,亘于临终平生,本愿文不简别故。

4善导和尚为释“深心”而释余之二心也。见经文之“三心”,无一切行;至“深心”之释,始明念佛之行也。

5第十九愿者,为引导诸行之人,归入念佛之愿也。

6我所安置之一切经律论,是《观经》所摄之法也。

地藏等之诸菩萨,不可蔑如,往生之后,成为伴侣故也。

7《阿弥陀经》等者,净土门之出世本怀也;《法华经》者,圣道门之出世本怀也。

所望者异,不足疑也。

8余宗之人,于净土宗有其志者,必弃其本宗之意;圣道净土之宗义各别故也。

9今时末代众生,知自无三学份,则须舍圣道归入净土也。

10无口传而见净土法门者,见失往生之功德也。其故者:往生极乐之教,上劝龙树、天亲,下至末世之凡夫、十恶五逆之罪人。然而,自身是最下之罪人故,见劝善人之文,则自生卑下心,思往生不定,而不得顺次之往生。

是故,见劝善人之文,则见善人之分;见劝恶人之文,则见自己之分。如是见定者,决定往生之信心坚固,而乘本愿得顺次之往生也。

11净土之教文者,上自龙树天亲,下至五逆谤法,普劝凡圣善恶之人故,乖角之文多。

见劝上机之文勿卑下,见劝下机之文勿放逸。

12近代行人,不堪观行。若欲观佛像等者,不能过于运庆、运康所造之佛像;若欲观宝树等者,不能过于樱、梅、桃、李之花果等。

然则,应信“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之释,而一向称名号也;唯称名号,自然具足三心也。

13称名之行者,常途念佛之时,不可忌惮不净,以“相续为要”故。如意轮之法,不忌惮不净;弥陀观音,一体不二也。以此思之,善导和尚别时之行云“清净洁斋”,寻常之行与此异欤!源信之“不论时处诸缘”之释,永观之“不论身净不净”之释,必有所存欤!

14乘他力本愿有二,不乘亦有二。

先,不乘本愿之二相者:

一者,造罪时不乘。其故者:造如是罪,则虽念佛,往生不定。如此想时,则不乘也。

二者,发道心时不乘。其故者:虽同念佛,有此道心,故得往生;若无道心,则虽念佛,不得往生。以道心为先,本愿为次,如此想时,则不乘也。

次,乘本愿之二相者:

一者,造罪时之乘。其故者:如是造罪,必堕地狱;然称念本愿名号故,决定往生。如此想时,则是乘也。

二者,起道心时之乘。其故者:不以此道心往生,此等道心,无始以来虽发,至今未离生死。故不论道心之有无,不言造罪之轻重,唯依本愿名号,念念相续之力,得遂往生。如此想时,则是乘他力本愿也。

15“三心”容易具足也,其相者:

思“决定往生而念佛”者,则所教之“以至诚之心”之“至诚心”亦纳于此心,所教之“不疑阿弥陀佛之本愿,思决定往生”之“深心”亦纳在其中,第三之“回向发愿心”亦纳在一向念佛,决定往生之愿心中。

明知:切思决定往生而念佛者,三心皆含摄故,则虽不学无知之人,如是切思往生决定而念佛者,则三心易具也。

16虽言“三心”,总而言之,唯一“愿生心”。

此愿生心之不虚伪、不假饰,谓之“至诚心”。

此愿生心真实而念佛者,临终必蒙来迎,无一念之疑,谓之“深心”。

此身既思往生极乐,所作行业,皆为往生,谓之“回向心”。

是故,愿心不伪,真欲往生,自然三心具足。

17念佛行者,余之善根,虽一尘不具,决定往生。

然而,不发菩提心,何可往生?不持戒,何可往生?无智慧,何可往生?妄念不止,何可往生?

如是等之言者,不知此经也。

18《大经》言:“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观经疏》云:“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向”者“不兼余”之言,亦是“舍余”之词。

若念佛之外兼修余行,则非“一向”也。

19月光虽无处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

20只称念阿弥陀佛,喜得见净土庄严。

21身似露珠四处散,心如花瓣萼上连。

22白云日夜拥柴扉,何时成为紫色光。

23我心望弥陀,如葵花向阳;

称念弥陀佛,日日无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