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殷勤付嘱章
——释迦如来,以弥陀名号,殷勤付嘱舍利弗等
《阿弥陀佛经》云:
佛说此经已,
舍利弗及诸比丘,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
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善导《法事赞》释此文云:
世尊说法时将了,殷勤付嘱弥陀名。
五浊增时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嗔毒,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沉沦。
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途身。
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
私云:凡案三经意,诸行之中,选择念佛,以为旨归。
先《双卷经》中有三选择:一选择本愿,二选择赞叹,三选择留教。
一、“选择本愿”者:念佛是法藏比丘,于二百一亿土中,所选择往生之行也,细旨见上,故云选择本愿也。
二、“选择赞叹”者:上三辈中,虽举菩提心等余行,释迦即不赞叹余行,唯于念佛而赞叹云:“当知一念,无上功德”,故云选择赞叹也。
三、“选择留教”者:又上虽举余行诸善,释迦选择,唯留念佛一法,故云:选择留教也。
次《观经》中又有三选择:一选择摄取,二选择化赞,三选择付嘱。
一、“选择摄取”者:《观经》之中,虽明定散诸行,弥陀光明,唯照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云选择摄取也。
二、“选择化赞”:下品上生人,虽有闻经、称佛二行,弥陀化佛选择念佛云:“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故云选择化赞也。
三、“选择付嘱”者:又虽明定散诸行,唯独付嘱念佛一行,故云选择付嘱也。
次《阿弥陀经》中有一选择,所谓“选择证诚”也。已于诸经中虽多说往生之诸行,六方诸佛,于诸而不证诚。至此经中,说念佛往生,六方恒沙诸佛,各舒舌覆大千,说诚实语,而证诚之,故云选择证诚也。
加之《般舟三昧经》中又有一选择,所谓“选择我名”也。弥陀自说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故云选择我名也。
“本愿、摄取、我名、化赞”,此之四者是弥陀选择也。
“赞叹、留教、付嘱”,此之三者,是释迦选择也。
然则释迦、弥陀,及十方各 沙等诸佛,同心选择念佛一行,余行不尔,故知三经俱选念佛以为宗致耳。计也夫:
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于助业。选择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问曰:华严、天台、真言、禅门、三论、法相诸师,各造净土法门章疏,何不依彼等师,唯用善导一师乎?
答曰:彼等诸师虽造净土章疏,而不以净土为宗,唯以圣道而为其宗,故不依彼等诸师也。善导和尚偏以净土而为宗,而不以圣道为宗,故偏依善导一师也。
问曰:净土祖师其数又多,谓弘法寺迦才,慈悯三藏等是也,何不依彼等诸师,唯用善导一师哉?
答曰:此等诸师虽宗净土,未发三昧,善导和尚是三昧发得之人也;于道既有证,故且用之。
问曰:若依三昧发得者,怀感禅师亦是三昧发得之人也,何不用之?
答曰:善导是师也,怀感是弟子也;故依师而不依弟子也。况师资之释,其相违甚多,故不用之。
问曰:若依师而不依弟子者,道绰禅师者是善导和尚之师也,抑又净土祖师也,何不用之?
答曰:道绰禅师虽是师,未发三昧,故不知往生得否。问善导曰:“道绰念佛,得往生否?”导令辨一茎莲华,置之佛前,行道七日不萎悴,即得往生。依之 七日,果然华不萎黄,绰叹其深诣,因请入定,观当得生否?导即入定,须臾报曰:师当忏三罪,方可往生,一者师尝安佛尊像在檐牖下,自处净房;二者驱使策役 出家人;三者营造屋宇,损伤虫命。师宜于十方佛前忏第一罪,于四方僧前忏第二罪,于一切众生前忏第三罪。绰公静思往咎,皆曰不虚,于是洗心悔谢,讫而见 导。即曰:师罪灭矣!后当有白光照烛,是师往生之相也。爰知善导和尚者,行发三昧,力堪师位,解行非凡,将是晓矣!
况又时人谚曰:“佛法东行以来,未有禅师盛德矣。”绝伦之誉,不可得而称者欤!加之,条录《观经》文义之刻,颇感灵瑞,屡预圣化。既蒙圣冥加,然造经科文,举世而称“证定疏”,人贵之如佛经法。即彼《疏》第四卷奥云:
敬白一切有缘知识等,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浅短,然佛教幽微,不敢辄生异解,遂即标心结愿,请求灵验,方可造心。南无归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三宝,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彼土诸菩萨大海众,及一切庄严相等。
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若称三世诸佛、释迦佛、阿弥陀佛等大悲愿意者,愿于梦中,得见如上所愿,一切境界诸相。于佛像前结愿已,日别诵 《阿弥陀经》三遍,念阿弥陀佛三万遍,至心发愿。即于当夜,见西方空中,如上诸相境界,悉皆显现,杂色宝山,百重千重,种种光明,下照于地,地如金色。中 有诸佛菩萨,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动身手,或住不动者。既见此相,合掌立观,量久乃觉,觉已不胜欣喜,于即条录义门。自此以后,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 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
后时脱本竟已,复更至心,要期七日,日别诵《阿弥陀经》十遍,念阿弥陀佛三万遍。初夜后夜,观想彼佛国土庄严等相,诚心归命,一如上法,当夜即见三 具铠轮,道边独转。忽有一人,乘白骆驼,来前见劝:“师当努力,决定往生,莫作退转,此界秽恶多苦,不劳贪乐”。答言:“大蒙贤者,好心视诲,某毕命为 期,不敢生于懈慢之心。”第二夜见阿弥陀佛身真金色,在七宝树下金莲华上坐,十僧围绕,亦各坐一宝树下。佛树上乃有天衣挂绕,正面向西,合掌坐观,第三夜 见雨幢杆,极大高显,幡悬五色,道路纵横,人观无碍。既得此相已,即便休止,不至七日。
上来所有灵相者,本心为物,不为己身。既蒙此相,不敢隐藏,谨以中呈义后,被闻于末代。愿使含灵,闻之生信,有识睹者西归。以此功德,回向众生,悉 发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属,作真善知识,同归净国,共成佛道,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应知。
静以善导《观经疏》者,是西方指南,行者目足也。然则西方行人,必须珍敬矣!就中每夜,梦中有僧,指授玄义,僧者恐是弥陀应现。尔者可谓此疏是“弥陀传说”,何况大唐相传云:“善导是弥陀化身也”。尔者可谓又此文是“弥陀直说”。既云:欲写者一如经法,此言诚乎。
仰讨本地者,四十八愿之法王也,十劫正觉之唱,有凭于念佛;俯访垂迹者,专修念佛之导师也,三昧正受之语,无疑于往生。
本迹虽异,化导是一也。
于是贫道者,披阅兹典,粗识素意,立舍余行,云归念佛。自其以来,至于今日,自行化他,唯宰念佛。然则希问津者,示以西方通津;适寻行者,诲以念佛别行。信之者多,不信者甚少。
当知:净土之教,叩时机而当行运也;念佛之行,感水月而得升降也。而今不图蒙仰,辞谢无地,仍今慭集念佛要文,剩述念佛要义。唯顾命旨,不顾不敏,是即无惭无愧之甚也。庶几一经高览之后,埋于壁底,莫遗窗前,恐令破法之人,堕于恶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