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目睹学佛人之怪现状

十年目睹学佛人之怪现状
本人2004年开始学佛,到今天正好十二年。虽说佛法的边也 没摸着,但平时喜读古人书,稍稍在知见上了解一些学佛正轨。若 以古鉴今,观今佛教圈,常常会发现层出不穷的种种之怪现状。我 常想,何以世人或别的宗教有时会瞧不起佛教?确实也是我们佛 教徒自己没有做好,并怪不得别人差评。
姑列几条这些怪现状,诸位看官看看是与不是?
一、大处不着力,专在细节抠。
学佛先要解决基本方向问题,先要把握佛教基本精神,比如 佛教是让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的,是如何让心变得更慈悲、更柔 软、更有爱心、更有智慧的,这些是根本,在这个基本方向上再去 慢慢完善,一切都也应无违于这个大方向大原则。
而有人偏偏不去关注这些大根大本的问题,专在小节上 用功——
“拔佛珠可千万不能过佛头,不然罪过可不得了!”
“你可要好好爱护这些经书,可不能拿口水蘸手翻书哦,不能 在上面做记号,要放在比人头高的地方,要不然罪过了不得!”
“女居士可不能穿裙子进道场,否则这个罪过可大了去了!”
“吃饭要学印光大师,得把碗啊、碟啊,勺啊都舔干净,掉在 地上的也得捡起来吃了”
“……”
不是说这些说法不对、不好,但请不要以为这些就是佛法的 全部,更不要以苛责的语气教斥初学,多少人在佛教门口探头望 了望,充斥耳边的都是这些毫无温度、满是杀气的“罪过”,全不 闻佛菩萨的慈悲,得出来一个结论——佛教就是讲罪过的,还是 基督教好,全是讲上帝的爱,自然也舍佛归耶了。你以为你在帮助 人,但怎么就想不到无意间一句话,就可能让一个人丧失掉佛法 因缘呢?
佛珠不过是念佛记数的工具,能辅助我们相续称名就万事大 吉了;佛书上若做记号,能够助我加深理解、方便摘记,又有何不 可?书的目的就是让人学习、开智慧的,能达成此目的,就等于书 本身的作用得到发挥了(只是不要影响后边人读才好);人家穿的 裙子都盖到脚背了,有何不可呢?古代所有人的装束不都这样吗? 印光大师是把碗舔得干干净净,但印光大师一生谆谆教诲人们称 名求往生的法,你怎么又不学?
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何有人对这些规矩的热爱,远远超过了 对佛法整体精神的领会?为何学到一个规矩戒条,比哥伦布发现 新大陆还兴奋?
我记得在扬州佛学院的时候,宗量师(15岁)写过一篇小文很 有意思,说他一次帮家里人买猪肉,回来一边提着猪肉一边骑车,
忽然看见路上一个被压死的小昆虫,于是他把车停在路边,虔诚 地为小虫念佛,念啊念啊,忽然看见手中的猪肉,他忽然想到,怎 么我只想到要给无辜被车压死的小虫念佛,却不曾想到为死去的 猪念佛呢?况且这猪可说是为我(吃猪肉的人)而死,猪的灵性比 小昆虫更高。
在关注细节的时候,就忘记了整体,这是我们常犯的问题。或 可以说,当一个人不具备消化整体内涵的能力的时候,不得不在 细节上着力,以显示证明自己对佛法深入。
二、高谈阔论,装点门面。
有人讲起佛法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八宗中印,显密藏汉,天 上地下,公案典故……几乎说起什么他都知道,但也仅仅停留在 “知道”的层面,这些佛学知识除了装点其好看的门面以外,没有 在其生活用心方面发挥一点点作用。
前阵子听佛真居士说,因为工作关系,他遇到很多京城中企 业家、官员等,常常在饭桌上大家聊得最多的都是佛教的话题,现 在的风气是:在高端的饭局上,几乎如果不开口说点佛教,那是很 难显示自己的高深与修养的,然而所说清一色全是一知半解却故 作高深状,佛真每次都一言不发,悄悄念佛,因为实在很难在那样 的氛围中参与对话讨论。
学佛不是学知识,更不是为了装点门面。学佛是为了改良我 们的生命,提升灵魂的高度,让痛苦的生命得到解脱,甚至得到生 命的终极解脱,故而一切所学,必须落实在自己身上,若只是收集
知识式的学法,无异于银行职员帮人数钱,每天过手的百千万亿, 但没有一分钱落到自己口袋。诚可谓“遇宝山却空手而还”了。
学佛需是用心来学,不是用脑学。何为用心学?将所学对照自 心,勤而行之,用心体会,不只是停留在记忆、分析、思维的层面。
其实不光是学佛如此,学任何东西都宜如此,孔子说:“学而 时习之,不亦说乎?”将学习到的东西用于身心实践中,这样才有 真快乐啊!
三、自己不能解脱,也不许别人解脱。
有人学佛很认真,也很努力,但始终没有把握能在当生解脱 生死。然而当其听说有当生解脱的佛法时,却失口否认其存在,甚 至撰文批驳反对,誓死捍卫他自己的当生不能解脱之法,誓死贬 斥一切能够当生解脱生死的“邪说”。
此人固然有知见狭劣的因素,但也不排除一种傲慢的心理在 作怪:我这么努力都没有解脱决定,凭什么你悠悠忽忽的样子就 决定解脱?
若真心具足无常感,真心想要在今生解脱的人,听到解脱之 妙法,岂不应三致意于斯哉?
如同地震压在废墟底下的人,若真想钻出去活命,看到一丝 毫光明从某一处缝隙发出,岂不应奋力爬向那个方向?哪里还会 否定一切希望,安然受死?
四、疏远者亲近之,亲近者反诤斗。
有些人对待其它宗教人士或世俗间人,都能十分客气、柔和,
尽显其包容大度之风范,然而面对同是佛教徒之别的团体或个人, 却反失掉了应有的亲密感,甚至收起笑脸、刻薄以待;有人对于佛 教中其他法门之人,颇能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然而面对修同一法 门之知见稍有其异者,反不能容忍纤毫,甚至发生诤斗聚讼。
按说表亲总比陌生人亲,亲兄弟总比表兄亲,但有时佛教内 部情形却并不如是,不仅不能和睦团结,相互拆台,祸起萧墙之 事,亦时有耳闻。
大概这还是人内在强烈的“我执”所致,因为他想到越是亲近 者,越有可能侵犯我的地盘、我的资源、我的利益,乃至拉走我的 信众。抑或是越是靠近之人,越容易了解对方的底细,难以升起亲 切恭敬之心?
不知道,如此“怪哉”的问题,远超出了我分析的能力。
五、扬言爱一切人,却不爱身边人。
有人学了佛,知道要慈悲一切、要爱一切人。然而似乎他的爱 心只施展在陌生人身上,养老院的老人啦、贫困失学儿童啦、街边 的乞丐啦……然而对于身边人:家人、亲人、朋友……都依旧冷 漠,甚至为了成全自己对“广大陌生人”的爱,常常不惜拖累、伤 害亲近的人为代价,这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这样的爱,依我 看,不要也罢!
其实真正的爱,必须是由内而发的,由近及远的,像灯能照亮 远处,也必然能照亮近处,且越近越亮;如暖炉能温暖远处,也必 能温暖近处,且越近越暖。
这才是正常的爱,正常的慈悲。
六、满口佛言祖语,一身凡夫习气。
有人学了《坛经》,觉得自己就是六祖,常生“智慧”,满口 “自性”;有人学了《金刚经》,觉得自己就是须菩提,到处教人破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人学了《法华经》,似乎不仅 是学到了“经中之王”,俨然要成为“人中之王”的架势;有人学 了《观经疏》,觉得自己就是善导大师,不分场合地到处“楷定古 今”,有人……
“理可顿悟,事需渐修”,不是观念上了解一个道理,就等同于 你拥有同等之悟境,就算你有相当之悟境,也不等于你能在事相 上透得过。
由于一切所学,没有观照自心,没有由所学而让自己的心更 低、更柔软,更广阔,更有包容度,反而增强了“我执”“我见”。
其实,一切所学不应成为“我执”之城所填之砖、所加之瓦, 而是应作为捣毁城墙的利器,成为广利大众的工具。
学佛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的过程,应该越学执念越来越 少,烦恼越来越少,而非概念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多,习气越来 越多。
七、佛油子心态,难得再上进。
有人在佛门久了,失去了最初求法的单纯与渴仰的心态,将 凡夫种种习气与佛门多年混出的经验阅历揉杂在一起,由于见多 识广,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表明上显得非
常有能力:“你说的法就不用给我说了,你说的只不过一分,我肚 子里有十分呢!”“你说的掌故都是老掉牙的了,我给你讲个现实 版的吧!”“你说的这件事交给我,包管给你做成!”“……”
然而自他都认为无所不能的背后,却是求法心也变得麻木, 变得淡薄,心早已悄悄离开了法,凡是先考虑人情,人情大过佛 法,性格上自以为是,很难得再上进,人格上也难再有大的改观。
这就成了一个传说中的不折不扣的“佛油子”。
这样的“佛油子”在没有真心愿意追随善知识在前面引领的 情况下,觉得佛法不过如此,这无异于学佛的灾难,因为任何能够 学习提高的机会都被这样的“油见”遮蔽住了。
然而更甚的是,学佛人一旦学佛日久,都不免不同程度上滋 生出这样的“佛油”,可不畏哉?
八、恃戒而凌人,破戒不自知。
有人重视持戒,也持得颇为谨严,于是便以过来人自居,不管 走到哪,皆颂持戒功德,斥破戒罪根之深,俨然是以在世之优波离 (佛在世时持戒第一)之语气指责这个、指责那个,应该这样,应 该那样云云。
其实,观察其下意识之用心,不过是借颂扬持戒的功德来颂 扬自己的功德,借指责左右来显自己胜他之行,这样的起心动念 很微细,当事者或许也不自知。
严持净戒固然值得随喜赞叹,然而人不可恃己之长,而凌人 之短,增长我慢高山,如是持戒,纵然如冰玉之洁,岂能留得功德
之水?恐怕功德早已荡尽,只与俗人做秀无甚差别。
《大宝积经》言:“勿自恃持戒,轻毁犯戒者,恃戒而凌人,是 名真破戒!”
九、专好玄奇法,失却平常心。
有人不晓得“道在平常”的道理,专看玄奇,高妙之书,专拜 显异惑众之人,以为愈玄妙、愈与众不同,愈接近了真理,这样的 心态给了“相善之外道”或是“附佛之外道”充足的市场,让种种 “奇师高人”层出不穷,祸乱佛法。
其实,越是高深的法越简单,越是高明的人越朴实。如果不具 有这样的择法眼,恐怕很多好的求法因缘就当面错过了。
佛在经中说即使是有真菩萨来到世间,也当守“不现异相,彰 己有德”之诫,如果非得靠“显异相”来“彰己德”者,一定是别有 用心的假菩萨、真小人。
无奈就是有那么多人上小人们的当,不但坏乱菩萨之法,且 令个人失去学佛正路,甚则家破人亡。
十、丧失理性,个人崇拜
佛教从来没有劝人扬弃理性,真理也一定经得住一切质疑与 辨析。学佛本来是探究真理的,本应越学越让人理性,然而有人却 越学越丧失理性。
这部分人对老师、师父、上师盲目崇拜,将个人理智无条件上 交,完全听任。好心劝之,竟然搬出古人典故:“古代高明弟子,即 使听师父说花生长在苹果树上,也当毫不怀疑地接受之!”
他不知道这样的师徒典范,仅仅发生在极高明的具格之师和 根机足够深厚的弟子身上,仅是个案,不是普法。
过去的弟子打不走、骂不跑,今天的弟子,师父一皱眉头,多 唠叨了两句,马上就拎包走人,更不要提师父为粉碎弟子内在执 着的超常之淬炼?而今天的师父、老师、上师也绝少有古人淳厚之 德,甚至是观察种种因缘之神通。
对于今时绝大多数根浅浮躁的人来说,引导其建立独立、理 性之人格还来不及,而更要强以古人淬炼祖师之法强加今人头上, 岂非拿古人大鞋,穿今人小脚?
当然,也有人喜欢“将理智上交给善知识”,因为其心力实在 太弱,太漂浮,没有外力夹持,心便无处安放。甚至很多人需要在 心中建立一个供自己崇拜的活着的偶像,不然心便无处可依,就 像电影《偶的神》里的一句话:偶像崇拜可以让一个人为之上瘾, 为之疯狂。
托尔斯泰说:“揭示真理的只有理性,人类由对自己理性的不 信任而生出迷信。”
以上所列几条学佛圈中的怪现状,仅是种种怪现状中之荦荦 大端者。若要细考精察,一一拈出,恐怕写个几天几夜也写不完。
所列者无非意在给诸位提个醒,尤其是久学和初学者。为何 是久学和初学者呢?
初学者懵懵懂懂,不知邪正对错,不免以错为对,以对为错;常 为非常,非常为常,如此实属正常;而久学者若非心明眼亮之辈,往
往见怪不怪,因循守旧,甚至人云亦云,倚老卖老,误导后学。
若要识得这些怪现状之“怪”,要么借真善知识之眼明辨之, 要么则须多览古书——古经文、古祖语、古传记、古随笔……今之 人或许欺我太甚,古之人却少有欺我者。且今时一切人,一切事, 古人没有没经验过的,表面可能不同,本质却没多大区别,太阳底 下,并无新鲜事嘛。
以古为鉴,以古为师,则今时一切怪现状之“怪”,尽收眼底, 辨察分明,想要蒙我骗我惑我乱我也难!